红楼梦吧 关注:448,077贴子:10,041,501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
落絮轻沾扑秀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思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孤独诗情
  黛玉的三首歌行体长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以及《桃花行》,是在《红楼梦》中大放异彩的三篇文学精品。它们不仅是曹雪芹极尽笔工的佳篇力作,篇幅之长胜过其他诗词,而且还是具有重要命运启示性的“诗谶”之作。诗谶,就是以诗为谶语,诗里预言的是人物的未来。所以这首《葬花吟》,黛玉写出的花,其实就是她。
  而《葬花吟》的创作,又是这三首长诗中,作者着墨最多、用心最深的描写。这首诗甚至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黛玉一边葬花、一边泣诵出来的!可以说,这是一首由春光参与、由落花参与、由泪水参与、由大自然参与的天地之作,它一诞生,就不属于人间,只属于天地间。
   所以,这样的佳作天成,在世间的绽放一定是十分吝惜、十分讲究缘法的。黛玉的好诗大多都有诗社姐妹们的称赞赏读,而这首《葬花吟》,由于没有落笔的记 载,它只闪耀在黛玉吟诵而过的唇齿间,随着语音落下,诗情也如那葬花一般、化入泥土,不复再现。这样疏忽而逝的惊艳之作,不肯常对人间开放。
  因为上天知道,这样一首悲泣春花、悲哀命运、风流自然却不够吉利喜庆的诗章,也不是人间喜爱的调调,也不是凡人接受的风格。所以,这样的文章辞藻只肯在知音的面前惊鸿一现。
  “佳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种灵性之作的知音是谁呢?显然,是宝玉。
  这首诗,是孤苦愁闷的黛玉吟给自己听的,她的听众,本来只有在落寞春朝陪伴着她的自然天地。然而春天却嫌这精彩的诗篇不该湮没于花谢花飞的孤独里,于是安排了宝玉凑巧在此时路过小山坡,一字不落地听到了这篇《葬花吟》。
  宝玉不愧是黛玉的知己、是大自然的知己,他被这婉转伤怀的诗句深深打动,不觉痴倒。他懂黛玉,他懂葬花的行为和葬花诗里的情怀,他怜惜这个女孩儿独自一人诉说无处的忧伤。如果说,黛玉是花草的守护者,那么宝玉,就正是黛玉的守护者。
  黛玉前世本是一棵绛珠草,所以她对花草格外有一份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理解。因此,虽然大观园诗社里众人歌咏的海棠诗、菊花诗、柳絮词等诗作都各有高妙,但只有黛玉的诗,写出的是海棠的香魂,问倒的是菊花的心事,叹破的是柳絮韶华白头、飘摇一生的悲凉。她关注的永远是这些花草热闹背后的孤独。就像她自己,热闹和孤独在她身上矛盾又激烈地冲突着,她能在欢宴时体会到人群中的孤独,又能在孤独时得到一个人的精神狂欢。
  众人都赏花,唯有黛玉葬花,她看过了花绽放在人前的笑脸,更要听花在人背后的哭诉。见花惜泪,黛玉才是真正的惜花人。她并非将花木看作是赏玩的对象,她是在用惺惺相惜之心,看待一场生命的悲喜。
  她用葬花,隆重为花的生命礼赞。
  之所以她会频频对花伤怀,是因为她在花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一样的花开寂寞、孤芳自赏,一样地飘摇无主、易被雨打风吹去,一样地好景不常在、预感着红颜薄命的结局。
  花,历来都只有美人才能用之作比,杨贵妃被称作有“羞花”之貌,是借助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诗句,那是夸张的溢美之词。而其他女子,谁敢毫不自谦地以花来自喻芳姿呢!就像宋词里问的:“花强妾貌强?”这从来都是女子心底最怕的问题,最怕花比人娇。
  而黛玉却敢以花自比,而且一比再比。其实,这是她在常常展露的自卑自伤背后,更有一种高于旁人的自傲。
  傲不可侵,是内在的风骨;傲不示人,是外在的修养。黛玉不与人说的伤感与骄傲,是她的一种文化贵族心态。
  这种心态,很多人不能理解,是因为我们早已丧失了那样的风骨培养。今天我们如果再去路边葬花,一定会受到嘲讽,因为那种贵族品位的文化理解没有被传承下来。我们身边,太少黛玉和宝玉那样能够撷取自然之美、能够关注细微情怀的人。
  再者,离开了大观园这样生活无忧、诗情画意的理想园,也不容易再找到适合诗意从容生发的土壤了。今天我们生活的土壤,都只为迅速结果而存在,几乎没有一寸土地可以浪费在埋藏梦幻上。我们的步履太过匆匆,我们的灵魂太过焦虑,我们的思维太过单向,我们的心态太过急切,所以,我们把最初的梦都丢了,做梦、怀梦、朝着梦的方向出发,那似乎只能是现实生活之外的一种天方夜谭。
  但是,这种苍白无梦的状态,并不简单是因为我们生活环境的恶劣,而更多是因为我们生活态度的粗陋。
   黛玉之所以会是大观园里唯一肯赏花、更能葬花的人,也是因为她的出身和贾府中人不一样。她的父亲是前朝探花,因此她是知识分子诗书传家的子女,而非贾府 子弟乃是靠开国之功而迅速崛起的武官之后。文化世家的熏陶,使黛玉的品位和认知与众不同,这一点,在林妹妹初进荣国府的第一顿晚餐上就表露无遗:黛玉家并 不在饭后立即用茶,深谙涵养生息之法;而贾府的生活方式虽富足,却少了一些书香门第的家传教养,少了一些真正讲究的品位和文化浸润的积累。所以黛玉的矛盾 就在于,既寄人篱下,又高人一筹。
  此身不得不委曲求全,而此心又生在高处不胜寒。
  见花惜泪,是因为那芳菲柔弱似人;以花自比,又是因为黛玉自视甚高。读花解花、怜花葬花,所有这些行为,都是源于她内心细腻的触感与矜持的孤独。
  而孤独,又正是因为在她的精神深处,常常与旁人无法对话。
  二、美学范式
  黛玉的孤独,是因为她已经超越了大众审美的层面。黛玉是诗的化身、美的化身,这绝不仅仅是由于她作诗出色、资容出众,而是她所具有的诗心,构成了一种含蓄的、甚至近乎病态的行为美学。而这种审美形态,正符合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于美的几近严苛的追求。
  看黛玉葬花之前,“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此时她的形象是“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活脱脱一幅田园闲居的妆点,却又比真正的农人多了精致和讲究。她这样的造型正是从陶渊明田园诗“带月荷锄归”的意象中化出来的。
  这样亲近自然、远离尘俗的出世情怀,是仕人阶层共有的精神向往,陶渊明耕出的是中国仕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心灵向往,无奈往往都只能藏在心灵,不得实现。而黛玉出神入化地将这种田园之乐的行为女性化、唯美化、诗意化,令自然不仅在远山,也在身边,对自然不仅是羡慕,也是融入。人与自然,真正发生了对话。
  如果说曹植辞藻华丽的《洛神赋》是写出了水边女子的最佳典范,那么曹雪芹几笔勾勒的黛玉葬花,就是打造出了大地女儿的最美范式。一个是洛神,一个如花神。
  黛玉正像是花神,她在一片香海中,关怀着生命的坠落。通过一次葬花,人之于自然,不再只是路过,而是深刻的参与。
   除了在葬花之前“带月荷锄归”的意象,黛玉于葬花之后的歌咏神伤,还演绎出了古诗里另一出美的脚本,就是晏几道词里写过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那样有风吹过的寂寞,那样花也零落的孤独。中国诗人认为,浅薄的轻快是不值得依依落笔、细细把赏的。所以中国诗词里,往往都在描写一种个体的“闲愁”,那 是怀有心事的一种寂寥,是含蓄甚至略带偏执的美。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个体,在本质上都是孤独,所以大家总是在不由自主地追求热闹与欢笑,就是为了避免和摆脱这种个体上的孤独。但是频繁无谓地追求笑闹,绝 对不是处理孤独的好方法,它会让人越来越不敢面对独自一人的寂寥,会让人的内心越来越空虚、越来越对外界产生依赖。而我们古代的知识阶层,就会时不时地品 味和享受一下这种孤独,为自己的生命故意地留白。
  生命里有一种孤独,是不允许被打扰的。
  孤独本身,就正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美。就像黛玉在花冢旁、在繁树下,痴痴念着句子的哀思,正是对生命孤独的处理和升华。即使当时的她,是那样伤怀,但这伤怀在残花落红的包围中,也美得格外触目惊心!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也在于它推出了一系列美的形象、美的范式。湘云的醉眠芍药是美、宝琴的雪映红梅是美、晴雯的病补雀裘是美、龄官的花下划 蔷是美……而黛玉葬花,在曹雪芹造就的各种美里首屈一指,就如同《葬花吟》在曹雪芹的诗文创作中尤为不朽。黛玉葬花,是把文化推向了一种细腻精致的巅峰, 为审美赋予了一种哲思上的人文关注。
  黛玉葬花,本是她通过花来自怜身世的艰难处境、自悲命运的凄凉走向。然而就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黛玉反而用她的美丽与哀愁,用她在大地上洒落的泪水与诗情,为文学、为美学、为人间,留下了一份不输于洛水女神的审美典范。
  三、务虚精神
  黛玉这种超凡脱俗的美,让宝玉在山坡上听得“不觉痴倒”。然而还有另外一种活色生香的美,也曾让宝玉看得发呆忘情,那就是宝钗身上的魅力。
  《红楼梦》在章节设置上、在人物刻画上,永远都在构架一种相对的平衡,让读者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到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比如黛玉泣颂《葬花吟》的这一回中,就对应地写到了“宝钗扑蝶”的情节:宝钗,带来了另一种美的形式。
  在同一日的春色里,黛玉葬花,宝钗却扑追一双玉色蝴蝶,举着小扇一路穿花度柳,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作者是有意将宝钗的美与黛玉的美在同一回目里作对比,用一个动态美、一个静态美,关照着两种不同的生命。
  宝钗扑蝶,是追求活的价值;黛玉葬花,是叩问死的意义。我们不妨形象地将她们两人比喻为一个是经济家,一个是哲学家:
  宝钗重入世,黛玉重出世;
  宝钗要在热闹中实现人生价值,黛玉是在孤独里提升生命品质;
  宝钗努力抓取眼前的利益,她看重的是现在,黛玉用心了悟终极的目的,她思考的是未来;
  宝钗想要捉住蝴蝶,她关心的是迎入和获得,黛玉要为花瓣善后,她关注的是送别和失去。
  在美学形象上:
  宝钗如一朵春天的鲜花,开在世间,寻求认可与赞赏;黛玉如一片秋天的红叶,走向自然,独自美丽与沉思。
  在价值观念上:
  宝钗务实,黛玉务虚。也许这是因为她们两人,一个尘缘甚深,一个仙缘未了。
  在美的领域里没有高下之分,不只宝钗与黛玉两人,甚至妙玉论茶、甚至平儿理妆、甚至凤姐弄权、甚至可卿悬梁……也都各有其美。红颜白骨,俱是你我。大千世界,有心即有美。
  但从精神境界上来讲,黛玉的生命形态呈现出一种更高层次的诉求。人类只有超越了自然性的行为、而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上来主动地反思自身的存在意义、存在形式,才可称得上,是真正实现了文化自觉的人。
  但尘世中过于务实的人是不会理解的,因为这些发乎灵魂的体悟和感触,并不能为现世带来多少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然而,宝玉却懂得黛玉的一切。前世,神瑛侍者的甘露滋养着绛珠仙草生命的存活,今生,黛玉的诗情滋养着宝玉心灵牧场的丰盛。彼此懂得,是为知己。
  务虚,有时候是一种高贵,是足够丰富的心灵才能支撑出的一片精神世界。
  四、灵魂归宿
   黛玉葬花,连一片片花瓣都用情至深,看似黛玉的心无孔不入、看似黛玉的情无处不在,但其实,黛玉并不是多情的人。她和宝玉不同,脂砚斋在评本里透露出曹 雪芹曾为红楼人物写过情榜,情榜上宝玉是天性能够“情不情”的人,也就是无论对方是否对自己有情有意,他都甘心为之付出情感,以有情待无情;而黛玉的本性 是“情情”的人,她只为那些对她有情有感的人和事用情,她只肯以有情待有情。黛玉原本就不如宝玉的生命力旺盛充沛,所以她没有多余的热情贡献给世间,她全部的感情,一半用来爱宝玉,一半用来伤自己。
  葬花吟诗,看似美绝,其实那正是她在孤苦无依、百般无奈之下,一种抒发伤心事又反被伤心事所伤的行为,如同“举杯消愁愁更愁”,黛玉写诗,更伤自己。
   而黛玉以血泪写就的这首《葬花吟》带给读者的感受,正如《西厢记》带给黛玉的感受,那是一种“辞藻警人,馀香满口”的惊艳。除了字句之美,诗中的感情基 调也极为震撼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2-20 19:33回复
    真的没人提《葬花吟》吗? 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是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的诗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2-20 19:35
    回复
      文笔很好!只知花落,不知籽生,林妹妹终究还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2-20 19:37
      收起回复
        优秀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12-21 01:03
        收起回复
          不一样哦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2-21 05:40
          收起回复
            文章将林黛玉比喻为哲学家,同时,将薛宝钗比喻为经济家,应该是“经济学家”吧,估计得名于“仕途经济”,看来是给薛宝钗留了面子,没有直接指出薛宝钗是利欲熏心之徒。
            既然文章是讨论诗词的,既然文章扯上了薛宝钗,为什么不比较一下黛、钗的诗词呢?俩人的诗词可是有过正面交锋的。
            诗社第一社咏白海棠诗,薛宝钗的咏白海棠中有一句: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海棠起初并非现在的样子,只因为受到了冰雪白露的感召,洗去胭脂显出白色,成了白海棠。再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百花争奇斗艳,互不相让,独有白海棠不与百花争驰,别具一格,反而更加引人注目。全世界的颜色淡到极致都归于白色,白海棠最典型的形象特征就是色白、淡雅。
            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以【立意】取胜,若论谁是哲学家,薛宝钗自认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7楼2019-12-21 10:35
            收起回复
              写得很美,也有深度,点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2-21 10:41
              回复
                黛玉葬花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行为艺术,和宝钗扑蝶,湘云醉卧不一样,黛玉葬花是林黛玉很有意识地在经营一种人生的诗意。黛玉是非常有心地在珍惜美,祭奠美,给凋零的美一个归宿。这是林黛玉一片悲悯之心的体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2-21 11:04
                收起回复
                  当然,黛玉也是借葬花以浇胸中块垒。她葬花的同时也是在哀悼青春,叩问命运,表明志向。黛玉是爱洁的,是纯真的,是不俗的。因此,她和贾府的环境是一定格格不入的。因此,她的敏感,她那“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叹并不是矫情,而是源自于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追求。红颜薄命,青春易逝。黛玉为此感伤不已。这不是自怨自艾,顾影自怜。而是对一种生存状态的怜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2-21 11:10
                  回复
                    黛玉葬花不是表演,不需要别人的击节赞叹,拍手鼓舞。她的眼泪和叹息是好多人无法理解的,唯有贾宝玉可以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12-21 11:11
                    回复
                      花了20分钟看完了,楼主理解好深


                      IP属地:江苏13楼2019-12-21 11:11
                      回复
                        林黛玉和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是比较接近的。林黛玉赞美陶渊明是“千古高风说到今”。林黛玉敬陶渊明,因其淡泊,因其傲骨,也因其平和。林黛玉和陶渊明一样,爱自然,有真性情 ,在尘世当中保持着内心的高洁。可以说,他们都是红尘当中的隐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12-21 11:15
                        回复
                          林黛玉是务虚的,也不完全是务虚的。林黛玉并不爱操心什么俗事,但是也可以看出贾府有“后手不接”的危机,有忧患意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12-21 11: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