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秋天吧 关注:13贴子:1,005
  • 2回复贴,共1

爱克夏优婆尼沙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爱克夏优婆尼沙经


1楼2009-09-09 09:12回复
    经文:
      嗡,愿我的谈话根植于我的头脑,而我的头脑根植于我的谈话。喔!自明的梵天,请显示给我。谈话和头脑形成我知识的基础,所以,请不要解除我对知识的追求。我日日夜夜都花精神在这个追求上。我将要道出那个法则,我将要说出真理。愿梵天保佑我,愿它保佑那个说话的人,保佑那个说话的人,嗡,山提、山提、山提。
      有一次,圣人山克里提拜访阿迪特亚洛克——太阳神居住的地方,他向太阳神鞠躬,他用为人所知的「查克斯马提味达亚」来崇拜他。(注:「查克斯马提味达」的意思是:能够透过它而达到真实眼睛的智慧。)
      嗡!向太阳神致敬,他照亮了视觉器官!向太阳致敬,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向太阳致敬,他代表了三种状态:黑暗、红色和白色!主啊!请把我从非真理引导到真理;从黑暗引导到光;从死亡引导到那永恒的。向太阳——阿迪提的儿子——致敬,他是我们眼睛里面的光。我们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太阳,他统治着宇宙。
      很高兴被用「查克斯马提味达亚」所崇拜,太阳神说:「一个每天复颂这个味达亚——知识——的人将不会遭受眼睛的疾病之苦,他家里的任何一个人也不会被弄成瞎眼。如果它被教给八个婆罗门,那么这个味达亚的力量就被得到了。知道了它,一个人就会变得很伟大。」
      然后圣人山克里提告诉太阳神说:喔!主啊!请教给我至高无上的知识。太阳神说:现在我将要解释给你这个最稀有的知识,当你达成这个知识,即使你还驻在这个肉身,你也将会变成自由的。在万物当中看到梵天,她是一体的、未被生出来的、静止的、不朽的、无限的、不变的和有意识的,所以那个看驻在和平和喜乐当中。除了自己和那至高无上的之外,不要看任何东西,这个状态被称为瑜伽。
      所以,就这样根植于瑜伽,由此来执行你的行为。一个统一而且根植于瑜伽的头脑会渐渐从所有的欲望撤回来,而那个追求者在每天从事于美德的行为当中会觉得很喜乐。他对于那些无知的人所作的违反自然的努力没有任何兴趣;他从来不会把一个人的秘密出卖给另外一个人,他只从事于高贵的行为。他的行动温和,不会打扰到别人;他害怕罪恶,他不会渴望任何自我放纵;他说出爱和钟情的话语;他跟圣人生活在一起;他学习经典;他的头脑、行动和谈话完全一致。为了要跨越世界这个海洋,他努力培养上述的德行。他被称为初学者——一个正在执行初步阶段的人。这被称为第一阶段。然后圣人山克里提告诉太阳神说:喔!主啊!请教给我至高无上的知识。
      现在遵循第二阶段求道者的特性,它被称为思想的阶段。
      他生活在有学问的人的照顾之下,那个有学问的人能够解释什么是倾听、记忆、正确的行为、沉思和静心,解释得非常好。获得这种值得去听的经典知识,他就能够很有效地分别什么是责任,什么不是,而且他知道得很清楚说什么是一个字和它所代表的东西之间的差别。他的头脑不会受过分自负、骄傲、贪婪和执着之苦,虽然外表上这些特点似乎也有某种程度的呈现。他放弃他外在的不纯物,就好象蛇脱掉她的皮。这样的求道者带着经典、师父和圣人的恩典来取得所有这些事情的实际知识。
      在这之后,追求者进入了瑜伽的第三阶段,它被称为不执着。他将他的头不动地固定在经典文字的意义上,他生活在严厉修行圣人的僧院和社区里,他专心从事于经典的讨论,他睡在石头床上面。他就是这样在生活,因为他已经达到了头脑的和平。一个具有良好行为的人花时间在享受从深入林中散步所自然产生的快乐,他对欲望的目标保持超然。透过美德行为的实践,以及对正确经典的钻研,他达到了清明的看法,而能够看到真实的存在。在完成这个阶段的时候,求道者经验到了成道的一瞥。
      有两种不执着:一般的和崇高的。对欲望客体不执着的态度;在那种态度之下,求道者知道他既不是「做者」,也不是那个享受的人;既不是被约束的,也不是约束者,那种不执着被称为一般的不执着。
    


    2楼2009-09-09 09:12
    回复

        他知道在这一世里面,任何面对着他的问题都是他前世行为的结果,不管快乐或痛苦,他都无能为力。放纵只不过是一种疾病,而各种富裕是灾难的贮藏室。每一种结合不可避免地都会导致分离。无知的人会遭受心理焦虑的疾病之苦,所以,物质的东西都会腐坏,因为时间经常性地在侵蚀它们。透过了解经典的箴言,一个人对物质东西的信念就被根除了,那么,他的头脑就可以免于它们。这个被称为一般的不执着。
        当类似「我不是『做者』,我过去的行为才是『做者』,或者神本身才是『做者』。」这样的思想停止烦恼的求道者,那么,一种和平、宁静和平衡的状态就被达成了。这个被称为崇高的不执着。
        在第一阶段,满足和喜乐发出甜蜜,它涌自求道者内心最幽静的深处,就好象甘泉从地球的核心发出来一样。在这个阶段的开始,内心最幽静的深处变成接下来其它阶段发展的一个地方。之后,求道者达到了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里面,第三阶段是最高的,因为当它达成的时候,所有意志的形式都会走到一个终点。
        一个练习这三个阶段的人会发觉他的无知归于沉寂。在进入第四阶段的时候,他到处所见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平等的。在那个片刻,他深深根植于「不二分」的经验当中,以致于那个经验本身消失了。这样,在达到第四阶段的时候,求道者会发现世界跟梦一样地梦幻。所以,前面的三个阶段被称为清醒的阶段,而第四个阶段则是作梦的阶段。
        在达到第五阶段的时候,求道者的头脑停止了,就好象秋天天空的云,只有真理被留下来。在这个状态下,世俗的欲望根本就不会升起;在这个状态下,求道者所有分裂的思想都停止了,而保持根植于非二分之中。
        当分裂的感觉消失时,亦即在第五阶段——所谓睡觉的阶段,被启蒙的求道者会被拉进他的本性。他经常保持内向,看起来很疲倦、很想睡的样子,虽然就外在而言,他还是每天继续进行他的活动。
        当这个阶段达成时,免于欲望的追求者就进入了第六阶段。在第六阶段,真理和非真理两者,自我主义和无我两者,以及各种心理作用都停止存在,而根植于纯粹的非二分之中,且求道者免于恐惧。当他内心的纠缠都溶解,他所有的怀疑也就都消失,这就是他的思想完全空掉的片刻。虽然尚未达到涅盘,他已经处于一种类似涅盘的状态,而已经变得很自由,但还驻在肉身。这个状态就好象不动的灯火。然后再进展到第七阶段。
        在这个第七阶段,它是味德哈穆克提(videhamukti)的状态,亦即,当活在肉身时就达成了解放。这个状态完全宁静,而无法用文字来传达,它是所有阶段的终结,在那里,所有瑜伽的过程都达到它们的结论。在这个阶段,所有的活动——不管是世俗的、身体的或是经典的,都停止了。以世界、智力和发光所表现出来的整个宇宙都只是「嗡」(Aum)。在这里,演讲和讲者之间没有分开,如果还有这种分开存在,那么这个状态就还没有被达成。Aum的第一个A的声音代表世界,第二个U的声音代表发光,第三个M代表智力。
        在进入三摩地之前,求道者必须非常努力地静心冥想:Aum他必须依次放弃每一样东西,从粗鄙的到精微的,到有意识的自己。将有意识的自己看成是他自己的「自己」。他必须巩固这个感觉:我是永恒的、纯粹的、成道的、自由的、存在性的、无与伦比的、最喜乐的神本身,我就是梵天。
        既然整个看得见的世界包含了开始、中间和结束,而且是令人忧伤的,他必须放弃这一切,而溶入「那至高无上的」。他应该感觉他是喜乐的、无瑕的,没有无知、没有外表、不能以文字来表达,他就是梵天——知识的本质。
        这就是优婆尼沙经的奥秘。


      3楼2009-09-09 09: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