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钟情于文字的人而言,有人能因阅读他的文章产生情感共鸣,便是对他莫大的嘉奖,因为他笔下的字不再是孤芳自赏,是得到了他人认可,而稿费则恰若点缀在庆功蛋糕上的那枚樱桃,看似可有可无,却又不可或缺。
高一那年,我加入了高中的校报社团,校报《春蕾》作为一份传承了50多年的刊物,一直鼓励着爱好文学的学生们积极创作投稿。最重要的一点是,报上的每篇文章都会在晚读后由广播室朗读,全校的师生都会听到这篇文章。对于喜爱文学的学生来说,自己的文章能够在全校师生前朗读,是一条能满足心里小虚荣的途径。
然而当时高中课业繁忙,虽然一直想投稿试试,却又担心身边同学说自己抢出风头,迟迟没有下定决心投稿。直到有一天晚自习,听到同班的同学名字在朗读栏目念出来,全班同学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目光时,我摇摆不决的心顿时坚定了。当时的校园盛行青春文学,辞藻华丽的句子,又带一些青春感悟的文章是校报的最爱。于是,我便在一天晚自习上字斟句酌地写了一篇散文,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只记得文中我借鉴了不久前语文课上学的一句话。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将这份稿件珍而重之地投进了报社邮箱,期待在不久后的某个晚读后,我的文章能够被播出。于是乎,接下来的每天晚自习我都期待着自己的文章能被念到。每次的等待,犹如火苗在心尖慢慢地燎,可是,连着两周,自己的名字却迟迟未从广播中听到,我心中那窜不安分的小火苗也似乎黯淡了下来。时至今日,当时那种坐立不安的心情依旧记忆犹新。
结果,在某一天晚读结束我已不再抱希望能听到我的名字时,突然,我的文章名字在广播中徐徐传来,“接下来的文章是由高一23班覃……”,顿时,我的脑中“嗡”的一下,兴奋、自豪、羞涩多种情绪交织着冲上脑门,但我却又强自镇定,装出一副从容淡定的样子,接受旁人的崇拜眼神。而当念到那句我从课文里借鉴的句子时,班上的一些同学也都冲我会心一笑,安静的教室发出低低的笑声。
后来,看着印有自己文章的校报在同学手中传阅,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事情过了很久,一天,报社的师兄带我去开社团例行会议,会后,师兄拿出一份稿费签收单让我签字,并递给我15元,告诉我这是上次文章的稿费。正值16岁的我,手中攥着15元稿费,并没有如书上小说里写的那般欣喜若狂,反而是异常地平静,也许是之前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早已将我的热情消耗干净,而对于这份稿费也没了当初对待稿件的那般珍而重之。一本5元的《意林》和一盒水果,在那个漫天红霞的下午与好友将水果分食一空,共同等待着晚读的到来,便给这段投稿轶事划下了一道分割线。之后,报社的编辑也陆陆续续地让我写了一些小文,也都上了校报,却都没了当初的那种雀跃与欣喜。
时隔十年,再次回想起这件事,总是感觉十分好笑,我们所走的是一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沿途中有许多无法复制的第一次,而正是这些蕴藏着人生百味的第一次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支撑着我们茁壮成长,犹如抽屉里私密的日记本,每每翻及,总是会感叹,这就是当年的我啊。
高一那年,我加入了高中的校报社团,校报《春蕾》作为一份传承了50多年的刊物,一直鼓励着爱好文学的学生们积极创作投稿。最重要的一点是,报上的每篇文章都会在晚读后由广播室朗读,全校的师生都会听到这篇文章。对于喜爱文学的学生来说,自己的文章能够在全校师生前朗读,是一条能满足心里小虚荣的途径。
然而当时高中课业繁忙,虽然一直想投稿试试,却又担心身边同学说自己抢出风头,迟迟没有下定决心投稿。直到有一天晚自习,听到同班的同学名字在朗读栏目念出来,全班同学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目光时,我摇摆不决的心顿时坚定了。当时的校园盛行青春文学,辞藻华丽的句子,又带一些青春感悟的文章是校报的最爱。于是,我便在一天晚自习上字斟句酌地写了一篇散文,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只记得文中我借鉴了不久前语文课上学的一句话。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将这份稿件珍而重之地投进了报社邮箱,期待在不久后的某个晚读后,我的文章能够被播出。于是乎,接下来的每天晚自习我都期待着自己的文章能被念到。每次的等待,犹如火苗在心尖慢慢地燎,可是,连着两周,自己的名字却迟迟未从广播中听到,我心中那窜不安分的小火苗也似乎黯淡了下来。时至今日,当时那种坐立不安的心情依旧记忆犹新。
结果,在某一天晚读结束我已不再抱希望能听到我的名字时,突然,我的文章名字在广播中徐徐传来,“接下来的文章是由高一23班覃……”,顿时,我的脑中“嗡”的一下,兴奋、自豪、羞涩多种情绪交织着冲上脑门,但我却又强自镇定,装出一副从容淡定的样子,接受旁人的崇拜眼神。而当念到那句我从课文里借鉴的句子时,班上的一些同学也都冲我会心一笑,安静的教室发出低低的笑声。
后来,看着印有自己文章的校报在同学手中传阅,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事情过了很久,一天,报社的师兄带我去开社团例行会议,会后,师兄拿出一份稿费签收单让我签字,并递给我15元,告诉我这是上次文章的稿费。正值16岁的我,手中攥着15元稿费,并没有如书上小说里写的那般欣喜若狂,反而是异常地平静,也许是之前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早已将我的热情消耗干净,而对于这份稿费也没了当初对待稿件的那般珍而重之。一本5元的《意林》和一盒水果,在那个漫天红霞的下午与好友将水果分食一空,共同等待着晚读的到来,便给这段投稿轶事划下了一道分割线。之后,报社的编辑也陆陆续续地让我写了一些小文,也都上了校报,却都没了当初的那种雀跃与欣喜。
时隔十年,再次回想起这件事,总是感觉十分好笑,我们所走的是一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沿途中有许多无法复制的第一次,而正是这些蕴藏着人生百味的第一次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支撑着我们茁壮成长,犹如抽屉里私密的日记本,每每翻及,总是会感叹,这就是当年的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