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方面预测房价涨跌对个人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大环境涨了,有些城市地段跌了的情况也会有。大环境跌,有些地段价格飞窜也很常见。
房子的价值主要是地价在支撑,地价是zf定的,依据是地段优劣,也就是说,地段越优质,房子就越有价值。
城市居民炒高房子价格和房子本身的价值无关,房子的价值只与地段有关。
城市居民之所以能大幅炒高房价,实质是用已占据的优势(出生在城市家庭)来建立阶级壁垒,以此来阻挡欠发达地区的人进城定居。
或者可以反过来说,人的涌入拉高了房价,房价涨代表着人的净流入,房价跌代表了净流出。
所以,房价涨跌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如果没有房子,就会出现另一种东西作为阶级壁垒的替代,比如礼仪和教育,比如九品中正制,比如血统和通婚——本质是上升通道阻力。
很多人把房价上涨归因于贪欲和盲从,但是,能掏得起钱买房的家庭,其决策者不可能是**或者傻子,必然是经过日夜长久的思考作出决定的。
那些高杠杆上车的,也是为了尽快修建壁垒,以抵御别人的冲击。
壁垒修建完毕,再通过人力价格战内卷,可以击败比自己更有才能的人。
取势为利,中盘绞杀。
修建壁垒取势,中盘绞杀内卷。
房价长期看人口,说的是富裕地区的房价和全国青年高等教育人数,而不是全部地区和总人口。
相对富裕地区的房价会一直涨,只要中国的受教育人口不断增长,受教育程度不断增高,这些人就会源源不断的向着大城市冲杀,拉高房价。
当你觉得当地房价高得离谱,无论如何努力也买不起房,说明你在被这座城市驱赶。你面对的是一整个城市的人建立起来的壁垒。你只有三条路,要么忍受房租的剥削,要么离开,要么废青。
有人要问,为什么zf不强行打压房价,让所有人居者有其屋。
这么说吧,假如上海房价腰斩,就会有大量的人涌入,直到超出城市容纳上限,然后向周边铺开成一个超级大都市,而它的核心区房价会翻倍,和原上海一样大。
中国房地产的情况和次贷危机的美国或者日本房地产泡沫不同,后者是原本无资格购房的人通过高杠杆上车,前者则是寒门崛起后的冲杀,也就是说,假如房价暴跌,富裕地区的很多人就会丢掉工作,因为壁垒破裂了,立刻就会陷入剧烈的内卷。
仔细一想就能理解,二十年前的本科文凭比现在的本科文凭过硬吗?
时代在进步,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加入课本。知识和文凭是有时效性的,新文凭永远比旧文凭更有含金量。
中国的义务教育,高考,是为了抬升民族知识下限的,而不是为了拔擢尖端人才的,文凭只是智力达标的证明,并且淘换的速度非常之快。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占据高位的人,才能无法匹配位置,必然会面临中下层的冲杀。
为了防止被淘汰,为了保持竞争力,既得利益者修建壁垒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就如古代的士庶不通婚,印度的种姓制度,日美的高昂学费,垄断资本主义,等等。
想要和既得利益者站到同一个高度,后来者必须用更多的资源来交换,用更多努力越过门槛。
而且,很多人眼睛只盯着既得利益者,没看到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冲击。
那些高位接盘的,大多是相对不发达地区往发达地区流动,迫切想要扎根的人群,特征是具有一定家庭条件支持,本身又具备相当才能的青年人。
正有这些人的资金支持,房价才居高不下。
举个例子,以前进重点中学当教师需要大学文凭,现在是985、211研究生起步。
门槛为什么会大幅抬升?
因为寒门冲杀,大量的青年人捧着热乎乎的文凭竞争,而不是里面的人修建壁垒。
等过了那道门槛,到了评职称、组建小圈子,利益链条相互啮合的时候,才是壁垒。
想想乔治杜洛华进了报社为什么总缺钱,喝不起一杯樱桃烧酒,为什么组成小圈子的同事出手阔绰?
想想为什么莫泊桑写完这本书自杀了。
——————————
你买了房,以此为凭借组建了家庭,不管如何狼狈,总算在城市扎了根。
你站在窗口,看着窗外的那些应届毕业生,他们接受的知识比你新,文凭比你硬,精力比你充沛,负担比你轻,那你如何战胜他们?
只有修建壁垒。
没有浪漫,也没有情调,没有理想,也没有未来,这就是现实。
——————————
很多人觉得是炒房客拉高的房价,太片面了。
最开始拉高房价的,是赶上经济高速发展,可以把贷款迅速还清的那批城市化受益者,第一批加杠杆的人。
这叫赌国运。
然后才是大小炒房团,小的腾笼换鸟,大的批量买卖。
资本是手里有房,能炒是因为人口向相对富裕地区流动——你们可以去农村、集镇看看还有多少青壮年。几乎没有,只有一些老人苟延残喘。
再后来是棚改。
也就是说,有人买才能炒。
除非没有人买,也就是上升通道阀门关小,寒门停止冲杀。
比如日美,用高昂的教育费用阻止了寒门的冲杀,关小了上升通道,用新壁垒替代了旧壁垒。
————————————
点赞的人挺多,那我再写点劲爆的。
个人预测:
1,富裕地区的房价始终会维持在一般人无法承受的价格区间,长期看涨。
2,贫困地区人口崩溃,青壮年逃离,拉美化。
3,富裕地区出现贫民窟。
有些东西是必然会成为壁垒的。
比如奢侈品。
很多人觉得奢侈品没有意义,问题是,你不可能拎着编织袋去参加上流社会的宴席,你至少得置办一身行头,租也要租一身体面的衣服。
那么奢侈品即使溢价千万倍,也有存在的意义。它只不过是对于那些进不了上流社会的人没有意义而已。
房子也是必然会成为壁垒的一种东西。
纽约的房价一平均,顿时给人一种均价不高的错觉,实际上纽约的中产阶级不可能去小偷、流浪汉和瘾君子聚集的街区买便宜房子,即使只隔一条街。
中国原先是一个信息闭塞的环境,即使是抗战,也没有波及到边陲地区,但是后来,交通发达、信息连通之后,最初的壁垒就被打破了。
人口开始向运输发达且气候宜人的地区流动。
人的聚集产生了合作和分工,合作和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资源的聚集减少了浪费,节约了调度所需的成本。
人口聚集地区的地产,住宅也好,商铺也好,仓库也好,对这片土地上过于拥挤的人来说,它们永远是稀缺的,稀缺意味着它不可能被大部分人得到。
房价上涨是一个竞价的过程,有人出价,它就不会降,没人出价,它就会回落,直到一个临界值。
当人口不断涌入和淘换,临界值就会被推高。
国家调控房价,并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就好比一把枪上面四个配件槽,折腾来折腾去,并没有多一个配件槽。一条街的房价不管涨跌,它的房屋数量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变化只不过是从竞价变成摇号罢了。
人口聚集会导致大城市网状扩散,而地理位置不好的小城市,资源和人力会像唧筒抽水一样被抽到大城市。
修路不见得能带动当地的发展,贫困县不是因为没有路才贫困,而是因为没有资源才贫困。
所谓的扶贫,本质上是资源调配和优化。
而修路不仅加强了唧筒抽水的效果,而且向不发达地区实行商品倾销,彻底毁灭了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可能。
当年的家电下乡,救活了沿海地区的工厂,却消灭了不发达地区的消费能力,当时的农民,需要的是医保社保而不是什么家电。
这种倾销现在还在继续,制造业集中,网购价格公开,造成全国的财富向着发达地区流动,持续不断的消灭不发达地区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吸收青壮年劳动力。
青壮年逃离——当地财政收入骤减——公共设施难以维护——老龄化加剧——拉美化……现在很多农村和集镇已经出现拉美化的迹象了。只能靠着种菜获得一点微薄的收入,没有资格在主流媒体上发声的老人,每次下乡的时候就会看见,那些沾着泥土的菜和蜷缩成一团的老人。基尼指数并没有把老人的暴动可能性算进去,所以用基尼指数推测中国肯定会被打脸。
老龄化会加剧青壮年的逃离,造成一种恐慌,而这些青壮年,就算来到城市,也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只能在最低级别的人力市场上内卷,最终形成贫民窟。
以前没有出现贫民窟是因为户籍制度,而不是土改。
在工农业剪刀差的环境里,农民十分痛苦,在户籍制度的管理下,只能被迫不患寡而患不均。
脱离农民身份成为工人,是农民的初步愿望,而成为店主、小摊贩、小手工业者——诸如此类的小资产阶级,是农民的进一步愿望。因为土改之后,农民天然就是小资,被迫成为工人之后,势必会追求原先的小资地位。
所以说,富裕地区持续向全国抽血,资源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向外扩展,形成大都会和卫星城市群……这些会导致发达地区的地价持续不断的上涨,而越核心的地段越无可替代。
中国过于庞大和多样化了,比起一个国家,更像一个文明。
最终中国会像一个三级火箭,燃烧掉自己的尾巴,让火箭头突破第一宇宙速度(中等收入陷阱)。
那时候,中国也会从文明降格成国家。
都说落后就要挨打,其实文化落后,生产力先进,一样可以打人。
况且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是天然冲突的。
前者是以人为本,后者是以人为资本。
经济学家在预测房价方面为什么只会之乎者也的放一些宏观屁,因为他们不敢说真话,因为毁堤淹田的事……最终会查到嘉靖头上。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552de4a868fa0ec7fc764051696594a/1aa5273fb80e7bec43651f98382eb9389a506bab.jpg?tbpicau=2025-02-21-05_dfaf60f64a6979176941df3615d19c54)
因为大环境涨了,有些城市地段跌了的情况也会有。大环境跌,有些地段价格飞窜也很常见。
房子的价值主要是地价在支撑,地价是zf定的,依据是地段优劣,也就是说,地段越优质,房子就越有价值。
城市居民炒高房子价格和房子本身的价值无关,房子的价值只与地段有关。
城市居民之所以能大幅炒高房价,实质是用已占据的优势(出生在城市家庭)来建立阶级壁垒,以此来阻挡欠发达地区的人进城定居。
或者可以反过来说,人的涌入拉高了房价,房价涨代表着人的净流入,房价跌代表了净流出。
所以,房价涨跌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如果没有房子,就会出现另一种东西作为阶级壁垒的替代,比如礼仪和教育,比如九品中正制,比如血统和通婚——本质是上升通道阻力。
很多人把房价上涨归因于贪欲和盲从,但是,能掏得起钱买房的家庭,其决策者不可能是**或者傻子,必然是经过日夜长久的思考作出决定的。
那些高杠杆上车的,也是为了尽快修建壁垒,以抵御别人的冲击。
壁垒修建完毕,再通过人力价格战内卷,可以击败比自己更有才能的人。
取势为利,中盘绞杀。
修建壁垒取势,中盘绞杀内卷。
房价长期看人口,说的是富裕地区的房价和全国青年高等教育人数,而不是全部地区和总人口。
相对富裕地区的房价会一直涨,只要中国的受教育人口不断增长,受教育程度不断增高,这些人就会源源不断的向着大城市冲杀,拉高房价。
当你觉得当地房价高得离谱,无论如何努力也买不起房,说明你在被这座城市驱赶。你面对的是一整个城市的人建立起来的壁垒。你只有三条路,要么忍受房租的剥削,要么离开,要么废青。
有人要问,为什么zf不强行打压房价,让所有人居者有其屋。
这么说吧,假如上海房价腰斩,就会有大量的人涌入,直到超出城市容纳上限,然后向周边铺开成一个超级大都市,而它的核心区房价会翻倍,和原上海一样大。
中国房地产的情况和次贷危机的美国或者日本房地产泡沫不同,后者是原本无资格购房的人通过高杠杆上车,前者则是寒门崛起后的冲杀,也就是说,假如房价暴跌,富裕地区的很多人就会丢掉工作,因为壁垒破裂了,立刻就会陷入剧烈的内卷。
仔细一想就能理解,二十年前的本科文凭比现在的本科文凭过硬吗?
时代在进步,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加入课本。知识和文凭是有时效性的,新文凭永远比旧文凭更有含金量。
中国的义务教育,高考,是为了抬升民族知识下限的,而不是为了拔擢尖端人才的,文凭只是智力达标的证明,并且淘换的速度非常之快。
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占据高位的人,才能无法匹配位置,必然会面临中下层的冲杀。
为了防止被淘汰,为了保持竞争力,既得利益者修建壁垒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就如古代的士庶不通婚,印度的种姓制度,日美的高昂学费,垄断资本主义,等等。
想要和既得利益者站到同一个高度,后来者必须用更多的资源来交换,用更多努力越过门槛。
而且,很多人眼睛只盯着既得利益者,没看到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冲击。
那些高位接盘的,大多是相对不发达地区往发达地区流动,迫切想要扎根的人群,特征是具有一定家庭条件支持,本身又具备相当才能的青年人。
正有这些人的资金支持,房价才居高不下。
举个例子,以前进重点中学当教师需要大学文凭,现在是985、211研究生起步。
门槛为什么会大幅抬升?
因为寒门冲杀,大量的青年人捧着热乎乎的文凭竞争,而不是里面的人修建壁垒。
等过了那道门槛,到了评职称、组建小圈子,利益链条相互啮合的时候,才是壁垒。
想想乔治杜洛华进了报社为什么总缺钱,喝不起一杯樱桃烧酒,为什么组成小圈子的同事出手阔绰?
想想为什么莫泊桑写完这本书自杀了。
——————————
你买了房,以此为凭借组建了家庭,不管如何狼狈,总算在城市扎了根。
你站在窗口,看着窗外的那些应届毕业生,他们接受的知识比你新,文凭比你硬,精力比你充沛,负担比你轻,那你如何战胜他们?
只有修建壁垒。
没有浪漫,也没有情调,没有理想,也没有未来,这就是现实。
——————————
很多人觉得是炒房客拉高的房价,太片面了。
最开始拉高房价的,是赶上经济高速发展,可以把贷款迅速还清的那批城市化受益者,第一批加杠杆的人。
这叫赌国运。
然后才是大小炒房团,小的腾笼换鸟,大的批量买卖。
资本是手里有房,能炒是因为人口向相对富裕地区流动——你们可以去农村、集镇看看还有多少青壮年。几乎没有,只有一些老人苟延残喘。
再后来是棚改。
也就是说,有人买才能炒。
除非没有人买,也就是上升通道阀门关小,寒门停止冲杀。
比如日美,用高昂的教育费用阻止了寒门的冲杀,关小了上升通道,用新壁垒替代了旧壁垒。
————————————
点赞的人挺多,那我再写点劲爆的。
个人预测:
1,富裕地区的房价始终会维持在一般人无法承受的价格区间,长期看涨。
2,贫困地区人口崩溃,青壮年逃离,拉美化。
3,富裕地区出现贫民窟。
有些东西是必然会成为壁垒的。
比如奢侈品。
很多人觉得奢侈品没有意义,问题是,你不可能拎着编织袋去参加上流社会的宴席,你至少得置办一身行头,租也要租一身体面的衣服。
那么奢侈品即使溢价千万倍,也有存在的意义。它只不过是对于那些进不了上流社会的人没有意义而已。
房子也是必然会成为壁垒的一种东西。
纽约的房价一平均,顿时给人一种均价不高的错觉,实际上纽约的中产阶级不可能去小偷、流浪汉和瘾君子聚集的街区买便宜房子,即使只隔一条街。
中国原先是一个信息闭塞的环境,即使是抗战,也没有波及到边陲地区,但是后来,交通发达、信息连通之后,最初的壁垒就被打破了。
人口开始向运输发达且气候宜人的地区流动。
人的聚集产生了合作和分工,合作和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资源的聚集减少了浪费,节约了调度所需的成本。
人口聚集地区的地产,住宅也好,商铺也好,仓库也好,对这片土地上过于拥挤的人来说,它们永远是稀缺的,稀缺意味着它不可能被大部分人得到。
房价上涨是一个竞价的过程,有人出价,它就不会降,没人出价,它就会回落,直到一个临界值。
当人口不断涌入和淘换,临界值就会被推高。
国家调控房价,并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就好比一把枪上面四个配件槽,折腾来折腾去,并没有多一个配件槽。一条街的房价不管涨跌,它的房屋数量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变化只不过是从竞价变成摇号罢了。
人口聚集会导致大城市网状扩散,而地理位置不好的小城市,资源和人力会像唧筒抽水一样被抽到大城市。
修路不见得能带动当地的发展,贫困县不是因为没有路才贫困,而是因为没有资源才贫困。
所谓的扶贫,本质上是资源调配和优化。
而修路不仅加强了唧筒抽水的效果,而且向不发达地区实行商品倾销,彻底毁灭了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可能。
当年的家电下乡,救活了沿海地区的工厂,却消灭了不发达地区的消费能力,当时的农民,需要的是医保社保而不是什么家电。
这种倾销现在还在继续,制造业集中,网购价格公开,造成全国的财富向着发达地区流动,持续不断的消灭不发达地区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吸收青壮年劳动力。
青壮年逃离——当地财政收入骤减——公共设施难以维护——老龄化加剧——拉美化……现在很多农村和集镇已经出现拉美化的迹象了。只能靠着种菜获得一点微薄的收入,没有资格在主流媒体上发声的老人,每次下乡的时候就会看见,那些沾着泥土的菜和蜷缩成一团的老人。基尼指数并没有把老人的暴动可能性算进去,所以用基尼指数推测中国肯定会被打脸。
老龄化会加剧青壮年的逃离,造成一种恐慌,而这些青壮年,就算来到城市,也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只能在最低级别的人力市场上内卷,最终形成贫民窟。
以前没有出现贫民窟是因为户籍制度,而不是土改。
在工农业剪刀差的环境里,农民十分痛苦,在户籍制度的管理下,只能被迫不患寡而患不均。
脱离农民身份成为工人,是农民的初步愿望,而成为店主、小摊贩、小手工业者——诸如此类的小资产阶级,是农民的进一步愿望。因为土改之后,农民天然就是小资,被迫成为工人之后,势必会追求原先的小资地位。
所以说,富裕地区持续向全国抽血,资源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向外扩展,形成大都会和卫星城市群……这些会导致发达地区的地价持续不断的上涨,而越核心的地段越无可替代。
中国过于庞大和多样化了,比起一个国家,更像一个文明。
最终中国会像一个三级火箭,燃烧掉自己的尾巴,让火箭头突破第一宇宙速度(中等收入陷阱)。
那时候,中国也会从文明降格成国家。
都说落后就要挨打,其实文化落后,生产力先进,一样可以打人。
况且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是天然冲突的。
前者是以人为本,后者是以人为资本。
经济学家在预测房价方面为什么只会之乎者也的放一些宏观屁,因为他们不敢说真话,因为毁堤淹田的事……最终会查到嘉靖头上。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552de4a868fa0ec7fc764051696594a/1aa5273fb80e7bec43651f98382eb9389a506bab.jpg?tbpicau=2025-02-21-05_dfaf60f64a6979176941df3615d19c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