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拉踩的两部,说不定可以吸引人气(并不)。
虽然最开始只是撒气但在不断回顾中感觉确实好,所以特意为这两部留出了一个位置。
今年再影院看宫崎骏后终于补完了最后一部今 敏。说实话我还是觉得宫崎骏更“高端”,毕竟cinema,其最好的作品里对画面和元素的使用都是基于影像而非强调叙事(当然也是个人就当下的看法)。不过千与千寻好像概念性太强以致于影像略乏力了。
不过不是为了拉踩宫崎骏,,而是复联4。你说人家用一部作品就能延展出如此丰富(但深厚吗?存疑)的经历以积攒如此强烈的情绪,相比之下您用10年时间——去年总算学奥特曼(或美剧)弄出了剧终集的情绪结果就这?弱得丢人。复联4算不上今年的失望但就个人而言绝对值得吐槽,3虽然未及预期好歹攒足了气势,本作?
入选的另两个理由是本片OST成为个人年度最佳和这可能是今年重看最多的电影。还是挺刺激挺解压的。
玩具3则是因为玩具4。之前虽然看过(并一度位列个人皮克斯最佳),但却是很久之前了,而且几乎忘记了细节。
玩具3以几乎胜过玩具1单部创造基于日常的世界的水平给系列结尾、塑造情绪。在垃圾堆上达到了情节内情绪高潮的同时也完成了好莱坞电影中最不伪善的回答。
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勿需多言,但随着时代的演技其涉及的现实矛盾也越来越多。以皮克斯为例,最振聋发聩的或许是去年的超人2;以个人观影为例,最佳例子则是瑞克和莫蒂为首的一系列点子动画。但最终呢?要么是避开矛盾转向happily ever after的传统结局而仅将现实矛盾视作某种好看的作者性饰品,或者干脆将其作为另一种奇观进行消费,却从来没有面对矛盾的本质或试图在逻辑上延续探讨。
但玩具3几乎没有。它几乎抵达了好莱坞主流作品中批判的最远处。一方面延续三部曲中的逻辑将玩具从物置换为陪伴式的亲子状态,建立幼儿园这一最终属地将玩具由单一指向的物转化为主体性的“人”,以成长完成其最终命运。另一方面也通过垃圾堆那场戏完成了其物性的终结:被处理、重置、没得感情,这只不过是大规模生产消费的一环。这是残酷而直白的。在后半年经历了小丑、别告诉她等作品后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某种程度也包括爱尔兰人,虽然后者中政治性很弱)。
玩具4真的太讨厌了。打破了原有逻辑的完整性、更加逼近必然涉及的人-物矛盾却再度虚化:之后要玩具独立猩球崛起么?其情绪伸展则几乎是三部曲的反复,却不在具有除了利用前作情感累积之外的情绪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