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坏病调胃承气汤
太阳六十四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1 汗后恶寒者,汗出阳泄也,此为本气之虚故也。而汗后恶热者,本气之盛,汗后亡阴(津)而燥盛也。亡津伤燥,阳明阳实,胃阳外蒸,故见恶热也。此“当”和胃者,调胃承气汤,下胃阳之偏,以和里阴之气。
2 阳明为腑,阳旺于阳明,胃阳外蒸而恶热者则为实,实者必下。调胃承气汤,下阳腑阳实,以和里阴。
按;阳虚之人,汗出亡阳,故见恶寒,阳盛之人,汗出亡阴,胃燥外蒸,故见恶热。与五十七条汗下之后,阳虚伤阳,阳盛伤阴一理。提纲“实也”也是本气不虚之义。
太阳六十五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者,阴弱营虚之贼风也;邪风被火热者,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者,营卫互根,风泄卫敛,中风者风泄,以火劫之而风不能泄,营卫内壅,失其循行之常度;两阳相熏灼者,营风之泄与外劫之火也,风泄卫气,而见汗出,火劫内郁,汗不能出,内郁为湿,两阳相熏,湿热内蒸,必发身黄。
阳盛则欲衄者,是表阳风盛与火邪之盛,两阳相熏,则身发黄;火阳外劫,风盛内泄,相争而互搏,风强不泄火盛,营卫内壅,则欲上衄,此是阳盛而欲上衄之义。
阴虚小便难者,是表阳风虚与火邪之盛,两阳相熏,则身发黄;火阳外劫,营弱风虚,相争而互搏,风虚不外火盛,营卫内陷,则小便难,此是阴弱而小便难之义。
简述;两阳相熏,则身发黄;外火逼劫,风强不泄,则欲上衄;外火逼劫,风虚不泄,则气内壅,小便为难。在论一遍;阳盛则欲衄者,风盛外泄,泄而不能,则欲上衄也;阴虚则小便难者,风虚外泄,泄而不能,则气内壅,故小便为难。总结;身发黄与欲上衄小便难者,总因火邪外劫也。
阴阳俱虚竭者,火邪外劫,外发身黄而阳竭,经气内壅而阴竭,故阳津阴液,俱至虚竭,身体则枯燥不润,总因中风,被火外劫而误治。
单论阴阳俱虚竭;
汗为津液,汗出亡津则伤燥,也为血温,汗出亡阳则伤湿,一个汗出,会亡阳也会亡阴,本条也会阴阳俱虚竭。本条一个汗出,被火逼劫,则阴阳俱虚竭。中风者,风泄卫气,汗出而内燥,一被火劫,营风与外火互搏,则阴阳俱至虚竭也。
综述;两阳相争,身必发黄;两阳相争,阳盛者,身黄欲衄,两阳相争,阴弱者,小便为难。两阳相争而互搏,以至阴阳俱虚竭。外黄则阳虚竭,内壅则阴虚竭,阴阳俱虚竭,总因火邪外劫。
2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是阴气未绝,此当是津血未绝之义,其人可治。表闭误治,里气未绝,故为可治。表闭误治,里气伤绝,必不可治。(六十七,必圃血)
3 古人知外感,汗出则病愈,而不知有风寒之别,麻桂之方。故以火薰火烤火灼,以发其汗,未至汗出,反致伤人杀人也。现代伤寒普及,太阳当汗,人人皆知,不用火法,但现代中医,仍风寒不分而畏用汗法,即不用汗法也不用火劫,与其冒险怕治坏,不如不治。而外感多以西医挂水,此中医之悲哀也。此可治者,师又为此坏病,列其方药,以救逆治。
论;本条阴阳俱盛,阴阳俱虚,上阳下阴,表阳里阴,阳津阴液,两阳相熏,阳浮外感,阴弱里虚,卫阳营阴,表阳外感,里阴本虚,阳气外盛,阴气未绝,等阴阳之论都研究了,终于解出来了。供大家参考。
太阳六十四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1 汗后恶寒者,汗出阳泄也,此为本气之虚故也。而汗后恶热者,本气之盛,汗后亡阴(津)而燥盛也。亡津伤燥,阳明阳实,胃阳外蒸,故见恶热也。此“当”和胃者,调胃承气汤,下胃阳之偏,以和里阴之气。
2 阳明为腑,阳旺于阳明,胃阳外蒸而恶热者则为实,实者必下。调胃承气汤,下阳腑阳实,以和里阴。
按;阳虚之人,汗出亡阳,故见恶寒,阳盛之人,汗出亡阴,胃燥外蒸,故见恶热。与五十七条汗下之后,阳虚伤阳,阳盛伤阴一理。提纲“实也”也是本气不虚之义。
太阳六十五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者,阴弱营虚之贼风也;邪风被火热者,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者,营卫互根,风泄卫敛,中风者风泄,以火劫之而风不能泄,营卫内壅,失其循行之常度;两阳相熏灼者,营风之泄与外劫之火也,风泄卫气,而见汗出,火劫内郁,汗不能出,内郁为湿,两阳相熏,湿热内蒸,必发身黄。
阳盛则欲衄者,是表阳风盛与火邪之盛,两阳相熏,则身发黄;火阳外劫,风盛内泄,相争而互搏,风强不泄火盛,营卫内壅,则欲上衄,此是阳盛而欲上衄之义。
阴虚小便难者,是表阳风虚与火邪之盛,两阳相熏,则身发黄;火阳外劫,营弱风虚,相争而互搏,风虚不外火盛,营卫内陷,则小便难,此是阴弱而小便难之义。
简述;两阳相熏,则身发黄;外火逼劫,风强不泄,则欲上衄;外火逼劫,风虚不泄,则气内壅,小便为难。在论一遍;阳盛则欲衄者,风盛外泄,泄而不能,则欲上衄也;阴虚则小便难者,风虚外泄,泄而不能,则气内壅,故小便为难。总结;身发黄与欲上衄小便难者,总因火邪外劫也。
阴阳俱虚竭者,火邪外劫,外发身黄而阳竭,经气内壅而阴竭,故阳津阴液,俱至虚竭,身体则枯燥不润,总因中风,被火外劫而误治。
单论阴阳俱虚竭;
汗为津液,汗出亡津则伤燥,也为血温,汗出亡阳则伤湿,一个汗出,会亡阳也会亡阴,本条也会阴阳俱虚竭。本条一个汗出,被火逼劫,则阴阳俱虚竭。中风者,风泄卫气,汗出而内燥,一被火劫,营风与外火互搏,则阴阳俱至虚竭也。
综述;两阳相争,身必发黄;两阳相争,阳盛者,身黄欲衄,两阳相争,阴弱者,小便为难。两阳相争而互搏,以至阴阳俱虚竭。外黄则阳虚竭,内壅则阴虚竭,阴阳俱虚竭,总因火邪外劫。
2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是阴气未绝,此当是津血未绝之义,其人可治。表闭误治,里气未绝,故为可治。表闭误治,里气伤绝,必不可治。(六十七,必圃血)
3 古人知外感,汗出则病愈,而不知有风寒之别,麻桂之方。故以火薰火烤火灼,以发其汗,未至汗出,反致伤人杀人也。现代伤寒普及,太阳当汗,人人皆知,不用火法,但现代中医,仍风寒不分而畏用汗法,即不用汗法也不用火劫,与其冒险怕治坏,不如不治。而外感多以西医挂水,此中医之悲哀也。此可治者,师又为此坏病,列其方药,以救逆治。
论;本条阴阳俱盛,阴阳俱虚,上阳下阴,表阳里阴,阳津阴液,两阳相熏,阳浮外感,阴弱里虚,卫阳营阴,表阳外感,里阴本虚,阳气外盛,阴气未绝,等阴阳之论都研究了,终于解出来了。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