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阁吧 关注:236贴子:736
  • 0回复贴,共1

药墨的文化历史墨,又称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乌金暗示墨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药墨的文化历史
墨,又称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乌金暗示墨的珍贵;陈玄,说明墨以陈久者为佳;玄香,表示墨有特异清香;乌玉块,说的是好墨表面温润,有玉的光泽。
墨的主要成分为碳粉,具有止血、消肿之功效。主治吐血、崩中漏下、血痢、痈肿发背等。《开宝本草》曰:产后血晕、崩漏、可用醋研磨服下。《千金要方》记载,眼睛进入异物,即飞丝入目,可研浓墨点眼。宋代的《本草衍义》中明确记载:“以药入墨,墨随血走,内通五脏六腑,外透经络肌肤,无所不通。”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提到:“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
因而,药墨与片仔癀、白药一同被称为“中华三大奇药”。以药入墨大约始于三国。其时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至宋时,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治疗扭伤出血、通便秘等,广受百姓欢迎。明清两代,药墨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商甲将士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身边亦常有墨锭,以备急用。
有些年纪的老人对万应锭应该不会陌生,在这味中成药的组方里,就用到了香墨,与胡黄连、黄连、熊胆粉、牛胆汁等合用,起到了消肿的作用,可见墨的药用价值。
众所周知,徽墨作为我国宝贵文化产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有着千年历史的药墨却鲜有人知,已经濒临失传。近几年,一批有识之士将其遗落民间的配方进行挖掘分析研发,这才有了现在的外用药墨
外用药墨在传承药墨古法的基础上,立足于“人与天地相应”的大环境,通过自然界“大天地”与人体“小天地”具有的可类比的结构和功能,参照大自然五行阴阳等各种变化规律,来认识和研究人体,效仿对自然界生态现象、生态结构和生态规律的认识,来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疾病起因及对应防治规律,研制而成。
药墨由松烟墨入药,加入40多味名贵中药,利用其超强的穿透力,墨随血走的原理,运行热渗透加反渗透的作用,渗透到皮下6~8公分,通过“通”、“排”、“调”、“补”之作用,墨随血行、循经而走,内通五脏六腑,外透经络肌肤,可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尤其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关节炎、无名肿毒 、症瘕积聚、关节疼痛等人体亚健康状态调理效果明显。三国魏韦诞:“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南北朝张永;南唐李廷硅墨以松烟、沉香、珍珠、白檀、鱼胶为原料,制成的墨坚如玉、皇宫中用来画眉毛。被宋人称为天下第一品,北宋年间,药墨价值出现万钱的现象!
儿时在农村常见有人用墨汁给痄腮病人治病。见他们一边口中念咒语,一边用毛笔在病人疖肿处画符,最后完全用墨汁涂成黑墨窝,外观像铁上黑膏药,并且疗效还不错。学医后才知道,那咒语只是心理暗示,而真正起效果的则是墨汁。
据史料记载,以药入墨大约始于三国。其时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至南唐时,制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药墨也随之兴起,有在墨中加人藤黄、冰片、犀角、巴豆等名贵中药,使墨“芬芳馥郁”“其坚如防”,一时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竞相争用。至宋时,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治疗扭伤出血、通便秘等,广受百姓欢迎。明清两代,药墨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商甲将士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身边亦常有墨锭,以备急用。而药墨确实也医治过不少人的疾病。后人又有以墨与其他药物制成的成方,如万应锭、八宝止血药墨等。
药墨治病已被历代名医载入史册。晋代葛洪的《肘后方》载有“姜墨丸”治疗痢疾,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研浓墨点眼”治疗“飞丝入目红肿”的记载,《本草纲目》云“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
药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不受虫蛀,利于保管。作为药用,治病广泛,消炎解毒、止血止痛、和血降压、镇惊解痉,深受病家的青睐。
小故事:(药墨治病,直至病灶效果好
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慈禧西逃途中罹患背疮(鱼鳞病)顽疾,寻遍诸药不治,得八宝五胆药墨而愈,一时名动天下,因善治顽症、防病养生、美容功效奇绝,当时与云南白药、漳洲片仔癀称中华三大奇药之首,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文人雅士、名门闺秀皆以追遂拥有八宝五胆药墨为荣,因药源珍贵稀少,手工制作、工艺复杂、产量有限,重病患者往往只能望药兴叹,故民间流传“黄金易得而药墨难求”之说,此药远销海外,至今仍广泛流传于东南亚一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1-08 10: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