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竞赛吧 关注:1,385贴子:2,638
  • 0回复贴,共1

高中学生怎样规划竞赛的学习?提前规划很重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着2019年进入十一月份,各个学校对于高校的招生也在做着规划,竞赛是同学们升学的一个途径,每年竞赛的学生在自主招生中的优势是非常大的,这也促使很多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其中五大学科竞赛的含金量是比较高的,这些奖项对于高校来说认可度是比较高的,那么对于参加竞赛的学生来说在高中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竞赛学习呢?下面小编为竞赛党整理出来的信息了。
2019届竞赛生的清北降分保送情况,用数据说明了当下顶尖高校的竞赛选拔政策的导向:
  更严格,也更公平。
  更严格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竞赛生清北降分总人数并没有明显变化,但非顶尖竞赛生的降分额度大幅削减。表现在分数上:清北降60分和降一本线的人数变化不大,但是20~50分的降分人数普遍减少,10~20分的小额降分明显增多。对于竞赛生来说,10~20分的降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竞赛生想要取得清北心仪专业的优惠,难度更大了。有些科目的国决金牌,也不能保障进入对应专业了。银牌及以下奖项通过各种营飞签获得优惠,大概率要参考高考成绩确定专业。也就是说,现在高校即便给出了降分的优惠,但也不再保证专业。以物理竞赛为例,去年开始,金牌选手也存在,一本线可以给你,但是你能不能进物理学院?还是需要,高考分要上线。那高考分上线,说明对竞赛生的高考成绩要求很高,竞赛生在竞赛上已经投入了这么多的精力,还要想高考上线的话,可能还是有点难度的,所以竞赛选拔政策在专业的保障上来说比以前更加严格了。去年有些数学国赛银牌的签约同学,往年可能会给数院或工学院的名额。但今年有同学高考没有上线,给到了生命科学专业。这说明了竞赛政策有所收紧,或者是更加严格了。通过数学或物理竞赛进来的同学,却进到了生命科学,肯定想要转专业,但在一群生物竞赛的大佬中,保障年级排名很难,更难拿到转专业的资格。
  更公平则体现在高校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考核来选拔学生,即便是进入省队取得国决奖牌也不必然能够得到签约,签约的时间更是明显提前。在清北组织的营里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会给你一些保障,省队一本约,来年你就可以把你的时间大胆地投入到竞赛中去,这样更加严格也更加公平了。这也避免了在一些弱省里水平不够的一部分学生浑水摸鱼。因为省队也好,省选也好,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影响比较大。如果大家到北大清华组织的营里测试,相对来说,是一个全国性的考试,更加公平一些。
  更加严格的政策带来了什么?
  这样的变化趋势使得同学和家长的起步更早了,等到高三才出结果,有点晚了。尤其是数学、信息学这两个学科,低龄化趋势明显,省队里高一高二的同学普遍居多,高三的少一些。数学要等到高三才出成绩?当然不行,数学、信息科目现在已经是低龄选手的天下了。虽然高一高二学生在物理化学竞赛进省队是比较少的,但是高三出结果的这部分同学,其实都有底子了。在暑期的夏令营或者上一年的金秋营中,低年级的选手凭借省一等奖,拿到了金秋营的资格,或在化学的春季联赛等考试中可能早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高校的降分优惠条件。有了优惠条件的话,心态会比较稳定,敢于继续投身竞赛。所以严格的政策使得规划和起步都要比以前更加提前。以前是竞赛搞三年,高三出成绩。现在的形式是,高校的优惠降分签约更倾向于给高一高二的同学,而非高三学生。这就要求大多数的同学在高二甚至高一时就取得省一,取得进入高校各种营的资格。那么请各位同学、家长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够一上高一或者高二就拿到省一呢?
  家长也许会问,那如果我家孩子学校不是竞赛强校,起步早一点的话,就可以出成绩了吗?回答是否定的。虽然严格的政策使得提早规划是必然,并不是代表你规划得早,起步得早,就能够打破各省强校的垄断效应。竞赛这件事,终究还是一些强校的强项。为什么这样说?
  第一,强校更有集团效应。
  以往大家物理化学竞赛规划比较晚,可能大家进了高中才开始搞物理化学竞赛。这个时候,判断一个学生,是否适合搞竞赛,其实谁也说不准。现在规划提前了,很多同学搞物理化学竞赛都起步得很早,强校的集团效应使得优质生源能够极早地被筛选出。
  初中毕业,搞物理化学竞赛的同学,高考物理化学学完了没?搞数学竞赛的同学,进高一之前二试四模块第一遍过完了没?对那些规划比较早的同学来说,这些东西肯定已经搞定了。
  对于强校这种筛选机制,更容易将不确定的事情变成确定:曾经不确定哪些学生学得好,未来在这些学科有擅长,现在已经提前接触过,都有点底子了,无论是测高考内容,还是快速学习后测竞赛内容,筛选不是难事。
  拿四川某名校举例。高一开始时就把五科的竞赛生锁定到了一个竞赛班。一个竞赛班才五十多人,包括了五科竞赛。这所学校被广泛地认为五科竞赛都很厉害。可是每科竞赛的人数就只有十多个。以前搞竞赛,全年级数学可能会有个六七十人,搞到后来再分流。很多人都会问:怎么现在这么早就锁定人了?这么早就分好科目了?万一这些同学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擅长了怎么办?或者学不好怎么办?显然这种担心是错的,就是由于现在起步更早了,所以现在的顶尖高中,在高一刚入学就进行筛选,将优质生源分科目锁定不困难了罢了。其实这种方式锁定出来的生源是很准的,高中竞赛的教练在初中甚至小学时已经物色竞赛实力较强的学生了,一些有远见的学生家长也会提前开始规划高中竞赛内容的学习。所以到了初中升学的时候,竞赛教练已经可以很明确地筛选出有竞赛实力的一部分学生了。
  第二,竞赛强校现在更加明确了,提早筛选,提早培养,可以更精细地投入了。
  什么叫做更精细地投入呢?大家都应该知道,竞赛生会经常停课、外出培训。比如说有些民办的竞赛强校,经费比较充足,如果在高一刚开始让一大堆人去搞竞赛,经费就不能很精确地集中到真正有水平的学生上面投入。如今学生能够筛选好了,就能将资源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学生上。那么这些同学出去培训,也没有什么经济投入的后顾之忧了。
  实际上来说,这些学校也想的都很明白:你该走高考的咱们就出高考的成绩,该走竞赛的同学基本上来说及早筛选好,学校也会帮你投入一些。
  第三,学校维度上来说,强校的规划更早,思路很清楚。比如说,重庆某竞赛顶尖学校,提前筛的学生初一就已经把初中化学学完了,已经开始接触高中化学了。上次接触的时候同学说,我这初二可能高中化学的内容就学完了,当然了这是一个很早的部署和规划。所以,提醒各位家长:你还是要考虑清楚,搞竞赛这件事平台很重要,一定还是要进入到竞赛上比较擅长的学校。这些学校可能对竞赛的体系更了解,也更容易成为聚集优质生源。省队的名额也都是在强校之间分割,一般学校可能都不一定能进省队,这是每位家长要清楚的事情。
  竞赛生应当如何尽早规划?
  你应该做什么呢?第一,你要有底子,要极早动手,极早规划。至于应该多早,请自己多听讲座,多做分析。
  第二点来说,你要选择大平台。一定要选个好一点的平台,选择在竞赛上比较有成绩的高中。西南地区就有新办的学校,今年挖走初三竞赛非常顶尖的一些学生,家长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进行了选择,但是这显然不明智,陆续就会看到结果。这一点上还是要跟大家明确一下的,一定要选择近几年里竞赛成绩有保障的学校,第一,这些学校会汇集更好的生源;第二,体系也比较成熟,不是说老师教的有多好,而是老师很清楚什么时间节点里你应该干什么事;第三,管理也是非常体系化的。这几点是非常重要的,省队的名额等等还是一些已经取得成绩的学校,更容易有更好的资源。
  除了底子要好,平台要好,自己还要理性,清楚什么时间节点该干什么事,用成绩去判断自己有没有实力,高一高二参加复试,检验一下你自己取得了什么成绩。是不是应该低年级时就能获得一个省一?然后继续往前走下去,没有这样的成绩你还要继续走下去的话,是不合理的。有的同学会说,竞赛是兴趣,即使没有搞出成绩,也要继续搞下去,现在退组很丢人,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另外,你一定要考虑清楚,你到底喜欢不喜欢这个竞赛学科对应的专业。大概率来说,你竞赛如果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之后,还是会被对接到竞赛科目相应的专业里面,物理竞赛可能还是物理系,天文系,地球与空间等专业,但如果你对物理没有什么兴趣了,那么继续走这条路,你必须非常顶尖,才能保其余专业。简而言之,竞赛还是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一个极早锁定升学,锁定清北等名校的机会,肯定不是要等到高考,等到综评,这是高考结束的事情了。对于真正学有余力的这部分同学来说,在初中及早地规划肯定是一个机会,所以请各位家长与同学理解竞赛的本质。
  目前来看,学科竞赛的规划,已经不能等到高中了。基本上,初一初二必须开始思考了。不,是行动了。基本上来说,初一你需要开始判断,是不是学有余力。竞赛事实上,还是一些学有余力,综合出众的同学,一部分可能走综合也能走到顶尖名校的同学去走的,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及早获取高校降分优惠的方式。实际上,这些学生也选择了更精深,也更有强度的学习。新形势下,竞赛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通道,但能到达彼岸的并不是多数人。如今的竞赛,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性地选择、合理地规划、体系地培养。大浪淘沙,被淘汰和被摈弃的,是浑水摸鱼与盲目幻想,留下的仍然是真正的金子。
  以上就是关于参加竞赛的学生对于竞赛学习的规划了,现在同学们都学会了吗?


1楼2020-01-10 18: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