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吧 关注:3,712贴子:15,920

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比较论(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比较论(转载)
子馥 评论 奥斯丁研究 2011-08-27 11:58:04
摘要: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在西方,对二者的比较和研究汗牛充栋。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简.奥斯汀的成就是远远高于夏绿蒂.勃朗特的。而在中国,对这两位著名英国女作家的评价恰好相反,简.奥斯汀在中国被忽视,而夏洛蒂.勃朗特则受到过分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二位作家文本进行解读,对两位著名女作家进行评论,以及对二者对英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的不同意义,对后世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从这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简.奥斯汀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高于夏洛蒂.勃朗特的理由。并指出夏洛蒂.勃朗特在中国被夸大,而简.奥斯汀被忽视是由于中国读者中国独有的政治,经济,审美习惯,以及生活意识等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期待视野,从而影响了中西读者对相同作者,相同作品的不同判断和接受态度。


1楼2020-01-14 22:10回复
    关键词: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傲慢与偏见》,《简.爱》
    绪论
    1870年,女作家玛格丽特.奥利芬特曾经这样评论过简.奥斯汀:“奥斯汀小姐的作品并没有让她一夜成名。它们是如此缓慢地被认可,纵然在她死时,也未获得什么辉煌的成功……对此,我们不能不感到惊讶,但我们更为惊讶的是,它们最终爬到了现在所居的高度。……”[1]
    在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之后, 1944年,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对简.奥斯汀又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上个世纪有四分之一的英国文学作品历经了几次文学欣赏的变革。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她博得了不同类型作家的惊异和赞叹。我应该说,简.奥斯汀和狄更斯作为仅有的两位英国小说家仍在今天展现自己,真是奇特!……他们与最伟大的俄国和法国小说家一起进入排行榜的最顶级……”[2]
    简.奥斯汀在世界文学史中具有显著的地位,这种声誉并没有随着年月的流逝而消失,而是愈见崇高。而同样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经常被西方文学界与简.奥斯汀一起进行比较,并普遍认为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就远远逊于简.奥斯汀。
    但是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在中国编著的世界文学史或者西方文学史中,简.奥斯汀总是被几笔匆匆带过或者干脆略过不提,但是作为(夏洛蒂.勃朗特----这里我加的,原作者写漏,还是转载漏了)则被过分重视。
    比如在由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史》中,对于简.奥斯汀只字未提,而夏洛蒂.勃朗特则专章介绍;由王忠祥、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史》对于简.奥斯汀也是只字未提,而夏洛蒂.勃朗特则专章介绍;在由朱维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简编》中,简.奥斯汀仅一句话带过,而夏洛蒂.勃朗特依然是专章介绍……
    可见在中国,与夏洛蒂.勃朗特受到的待遇相反,简.奥斯汀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了,中国文学界对二者的不同评价是与西方大相径庭的,这种现象既奇特又令人费解。虽然同为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但无论是从作品本身,还是从作家对文学史的意义,对后世的影响等来说,简。奥斯汀的成就都是远高于夏洛蒂。勃朗特,中西方对二者的不同态度是需要重视和研究的。
      


    2楼2020-01-14 22:20
    回复
      一、解读两位作家的作品
      1、在主题的把握上,简氏自觉地选择熟悉的题材,夏氏则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
      美国小说家和戏剧家桑德。怀尔德在1938年的时候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简.奥斯汀的作品)似乎充满了粗俗之事,极其琐碎。但是,和鲁宾逊一样,它们也许会比菲尔丁、司各特、乔治.艾略特,塞克利和狄更斯的作品更耐读。技巧如此高超而深藏不露,仔细研究它们,摇晃它们,你都不能明白是怎么回事。”[3]
      简.奥斯汀确实有非同寻常的写作技巧,以至于众多的西方评论家一致认为“简奥斯汀的伟大是最难以捕捉的” [4] ,她是“女人中最完美的艺术家”。她仅有的六部长篇小说虽然都是以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三四个乡绅人家,几场舞会,数不清的散步和家宴……但是这样的小题材频繁地出现在她仅有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中,却从不重复,比如《傲慢与偏见》和《曼斯菲尔德庄园》同样有私奔的题材却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结局:《傲慢与偏见》中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班纳特太太知道自己的小女儿和威克姆私奔之后,立刻神经质地病倒,每天不停地唠叨埋怨,直至小女儿经达西先生搭救,与威克姆成婚,她又立刻喜足颜开,完全忘记女儿之前做过令自己蒙羞的丑事。
      而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里自私自大,好大喜功的诺里斯姨妈听到一直被她宠爱的玛利亚婚后私奔后,惊吓得连失望的滋味都来不及体会,就已经变得“意兴阑珊”。再也没有以前自大的表现。而玛丽亚私奔之后则被抛弃了……这些题材平凡琐碎,但经过简?奥斯汀的笔就变得意味深长,比如在被认为简?奥斯汀思想艺术最成熟的作品中《爱玛》中有这样的话:“单身妇女,若收入微薄,当然令人耻笑,惹人讨厌,是儿童取笑的对象。单身妇女若有财产,总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达理、讨人喜欢。”[5]
      很生活浅白的话却深刻地揭露了财产,妇女,婚姻三者的关系。正是因为在自己熟悉的题材上发挥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她的六部小说都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不能不让人惊叹,以致于英国文学评论家艾伦对她的作品有这样的评论:“这是十八世纪精华荟萃的百花园中最后也是最绚丽的鲜花。”[6]
      评论家认为,她选择这样的题材不能不说是明智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身为女性的她的社会视角是不可能太宽广的。所以简?奥斯汀安心于开拓那些不太广阔的题材,并努力在自己熟悉的题材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这是她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写的不过是“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她擅长在 “两寸象牙”上“细细描绘”。这是简?奥斯丁在艺术上自觉的选择,也是最聪明的选择。
      英国摄政王曾经命他的图书馆秘书克拉克先生建议她改变风格,改写历史小说。她坚持说:“不,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方式写下去。”[7]
      她完全明白自己的才能和缺陷所在。有一些东西即使她再用心用力地写也不可能成功。正是她这种艺术家的坚持使得她写的六部小说都保持了极高的水准,她的作品里没有哪两章写得不如其他章,也没有哪本作品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特别逊色。简.奥斯汀的六部小说因此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3楼2020-01-14 22:27
      回复
        而作为当时的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题材也是不宽阔的。然而她与简.奥斯汀不同,她有生之年总在想扩宽自己的视野,她不断地在诉说这样的愿望:“我渴望有一种能超出极限的眼力,让我看到我听说过的、但从未见过的那些城镇和街区,那繁华的世界”, [8] “我生来就不安静;有时候,这使我很苦恼”。 [9]
        从上面的片断可以得知,夏洛蒂.勃朗特同样发现自己作为小说家的局限性,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局限性。与简.奥斯汀的态度不同,她有着想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 [10]的愿望,她奋力的和自己的命运做斗争,然而,这种挣扎对她来说只带来了不幸,因为当时的社会不会给她任何机会。
        夏洛蒂勃朗特挣扎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写出了《谢利》,这部小说以当时的工人运动为题材,是夏洛蒂.勃朗特特别陌生的题材,刚刚完成这个作品的时候,夏洛蒂.勃朗特曾认为这本书是自我的突破而得意非凡,于是写了长长的序言来描述自己的兴奋,然而不幸而必然的是,这部小说不仅逊色于她的成名小说《简.爱》,更远逊于她的另一部小说《维莱特》,仅仅在出版期间受了一些欢迎之后便几乎再无人问津,书中少有的亮点之一是夏洛蒂.勃朗特对约克郡荒原的描写,而这恰恰是她最为熟悉的。那么是否可以说,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和局限导致了《谢利》的失败。


        4楼2020-01-14 22:30
        回复
          2、在小说人物方面,简氏塑造了无与伦比的“圆型人物”,夏氏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对扁平并且时有重复。
          评论界经常把简.奥斯汀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和莎士比亚一样塑造了无以伦比的人物形象。上个世纪最著名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的福斯特就曾经极力赞美过简.奥斯丁塑造的“圆型人物”,并且拿狄更斯的“扁平人物”作比较,认为简.奥斯丁创造了堪以莎翁媲美的人物形象。
          “为什么狄更斯的人物每一出场给人的感觉都单调如一,而奥斯汀的人物则颇富新意?为什么奥斯汀的人物在对话中结合得那么巧妙且能相互辉映而不着匠痕?答案很多:例如她是位真正的艺术家,不像狄更斯一样以漫画式人物为满足等等。
          但最好的答案应该是:她书中的人物看起来虽然比狄更斯的渺小却组织严密。他们都是圆形人物可以适合任何情节的要求。”[11]
          即使只是一些次要的角色,简奥斯汀依旧很用心的去雕刻,“在所有奥斯汀的作品中都不乏这一类型的人物,他们表面看起来简单平扁,从不需要多作介绍就可辨识,但又不乏深度——提尔尼、伍德豪斯先生、路卡士等都是如此。她可以在她的人物身上挂上‘知觉’‘傲慢’‘敏感’‘偏见’等标帜,但是他们却并不为这种标帜所限。”[12]


          5楼2020-01-14 22:33
          回复
            最早对简奥.斯汀表示欣赏的评论家是司各特,他也是当时最著名的作家。在简.奥斯汀死后,他对于简.奥斯汀塑造人物的能力给予极高的评价:“又读了一遍,我读奥斯汀小姐的杰作《傲慢与偏见》至少已是第三遍,这位年轻女士有描写普通人物的情感,性格及错综复杂的生活的天赋,对我来说,她的天赋是我所知最出色的。我虽然能写出几个优美的句子,但却没有她那种细腻的风格——把普通的人和事描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英才早逝,真是遗憾。”[13]
            而夏洛蒂.勃朗特令人震惊的从来不是她小说中的人物,她缺少塑造“圆型人物”的力度和深度,她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扁平的,比如简.爱,她对任何人表现出来的都是同一个面孔,缺少变化。而且她书中的人物还有个致命的可怕缺陷:她作品中的主人公永远是出身卑微而性格坚强的家庭教师,《教师》中是,《简爱》中是,《维莱特》也是,一个仅有四部完整小说的著名作家,竟有三部小说的主人公身份和性格几乎是重复的,这简直是令人不能置信的。福斯特在他的著名文艺论著《小说面面观》的导论中就提出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小屋被当成大厦的最好典型之一。


            6楼2020-01-14 22:36
            回复
              3、在语言方面,简氏文笔端庄幽默,夏氏略嫌浮华呆板。
              简.奥斯丁语言幽默,文笔流畅清丽。在文学史上,简.奥斯汀堪称是数一数二的讽刺家和幽默家。英国文艺批评家安.塞布雷德利指出:“简.奥斯丁有两个明显的倾向,她是一个首选家和一个幽默家。这两个倾向经常搀混在一起,甚至是完全融合的。”[14]
              她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很大部分得益于人物恰到好处的对白和恰到好处的反讽。例如《傲慢与偏见》的那个著名开头“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便以反讽的手法肯定了财产在婚姻中的决定性作用。《傲慢与偏见》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当姐姐吉英得知妹妹爱上以前讨厌之极的达西先生,便问她怎么会爱上他的,伊丽莎白回答:“应该从我看见彭伯里庄园美丽的园林那一天算起。”[15]
              这话似乎是指达西的财产,因此吉英要求妹妹正经,其实这话是双关语,既暗示了财产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还指伊丽莎白在彭伯里园林里见到的一个全新的达西。而这种幽默的对话又表现了伊丽莎白活泼机智的个性。像这类经典,幽默,而又余韵无穷的语言在她的小说里面俯拾皆是。


              7楼2020-01-14 22:38
              收起回复
                而作为幽默家和首选家完美结合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格兰特博士喜欢嫩鹅肉,简。奥斯汀让他 “由于一星期连续赴三次宴而中风”, [16]
                她并不立志于改变人们的道德水准,她认为改变这样一个恶劣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是恰如其分的嘲弄和讽刺,如实地让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得到惩罚。她也不想让我们从她的作品中领悟到什么,而只让我们知道存在这样的现实,并让我们发笑。正因为这样,让我们感到了她作品悦人的艺术美。
                正是由于作品这样的水准使得她两百年来一直享受着西方文学界的高度评价,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经列出著名的排行榜《世界十大名著》。在这个相对权威而专业的排行榜上,《傲慢与偏见》名列第四,在英国小说中排第二,仅次于《汤姆.琼斯》。具体名次依次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法国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英国菲尔丁的《汤姆.琼斯》,英国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英国艾米莉.勃朗特的《咆哮山庄》,法国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英国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维尔》,俄国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美国麦尔维尔的《白鲸》。


                8楼2020-01-14 22:42
                回复
                  当然简.奥斯汀也是有缺点的,她的缺点在于她缺乏正面写时事,激情场面以及自然风景的能力,而简.奥斯汀也很明白自己的缺点,并用端庄流畅的文笔弥补了这个不足。她在自己的作品中都只是从侧面反映这些场景,比如在《爱玛》中她借一个人物之口感叹道:“家庭女教师的命运简直还不如被贩到美洲去的黑奴!”[17]短短一句话深刻反映了当时家庭教师的地位,侧面揭露了当时的时事,而这种手法却又使得她的作品很好地保持了端庄秀丽的风格。
                  与简.奥斯汀相反,夏洛蒂.勃朗特小说的语言比较浮华,甚至有点不灵活,相较于职业作家尚有一段距离,可是幸好她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自己想表达的感情连接起来,部分弥补了这个不足,至少不会让人觉得太显眼。她在文中表达自己爱,恨的冲动很直接地表现在她略微浮华的语言上,使人在她的激情呐喊中暂时忘记去深究她的语言。比如《简.爱》中的经典对白就明显的表现出了她的这个特点:
                  “you think because I'm poor, I'm plain, I have no feelings? I promise you, if god is gifted me with wealth and beauty, I should make it does 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just as for me to leave you now, but he did not. If my spirit can address yours, as we both pass the grave stood before him equal.。”[18]
                  (中文翻译: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了吗?告诉你吧,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您难以离开我,就想我现在难以离开您。可上帝没有这样做,但我的灵魂能够同您的灵魂说话,就像我们都经过了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这段语言是《简.爱》中少数的经典语言之一,并曾经在中国广为传颂。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段话略显浮华呆板,直抒胸臆之余缺乏意蕴,激动有余而余韵不够,有浪漫主义的余风而缺少现实主义的客观冷静。能让中国读者欣赏是因为它其中包含的个体觉醒,这也是夏洛蒂.勃朗特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下文会提及。


                  9楼2020-01-14 22:44
                  回复
                    她的语言能力很明显逊色于简?奥斯汀。就如二十世纪著名的意识流女作家伍尔芙对她的评价:“夏洛蒂.勃朗特和哈代一样,他们的文笔时常是呆板的、不灵活的……我们至少可以说,夏洛蒂.勃朗特有创作成就,但这并不是因为她读了很多书。她无法像职业作家那样写得非常顺畅,也无法像他们那样自由自在地遣词用句。”[19]
                    夏洛蒂勃朗特小说的情节结构相对于简.奥斯汀的巧妙细致,只能说是粗线条。她作品最吸引人的,高于简奥斯汀的是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于简.奥斯汀,她更擅长写景,长年生活在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使她的小说中的情景经常表现出“荒凉”的气氛,而这种“荒凉”使她的作品时而显现出崇高的风格。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作品的质量上,简.奥斯汀是远远高于夏洛蒂.勃朗特的。


                    10楼2020-01-14 22:46
                    回复
                      二、评论两位作家的创作态度和在西方评论界的地位
                      1、在创作态度方面,简氏平和公正,夏氏则包含功利因素。
                      其实作品中的这些差别从她们各自最初的创作态度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对于简.奥斯汀,伍尔芙曾经有这样的评价:“竟然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在1800年就能心平气和地写作,不怨恨,不哀诉,不恐惧,不愤怒,也不说教。我看看《安东尼与克莱奥佩特拉》,心里想:莎士比亚也是这样写作的;而人们常把简.奥斯汀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意思就是说他们两人都不固执,没有任何想不通的东西;正因为这样,不了解简.奥斯汀,也就无法了解莎士比亚;正因为这样,简.奥斯汀就在她所写的每一个字里,莎士比亚也同样如此。”[20]简.奥斯汀这种平和公正的创作态度对自己作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11楼2020-01-14 22:47
                      回复
                        而夏洛蒂.勃朗特则有急于成名的愿望,这和她生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欲望对她的作品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她20岁时曾给“湖畔派”三大诗人之一的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写信,在信中她询问对方对她的才华有何评价。骚塞在回答中高度评价了她的才华,然后又深切地告诫她如果再沉醉于白日梦中会引起精神紊乱,他对她说“文学不应也不能成为生意。”夏洛蒂?勃朗特没有回信。[21]
                        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简.爱》中很让人诟病的就是出现过多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的桥段,这两种小说的流行曾经英国小说界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面没有出现一部可以流传后世的重要作品,英国小说的发展停滞了四十年,而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早年,这两种小说仍然大受欢迎,因此除了从小就对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特别熟悉之外,夏洛蒂对名利的渴望和追逐更是她小说出现当时文坛流行桥段和因素的重要原因。


                        12楼2020-01-14 22:49
                        回复
                          伍尔芙对夏洛蒂.勃朗特的创作态度也有过这样的批评:“她本该明智地写作,现在却在冲动中写作。她本该写她笔下的人物,现在却在写她自己。她在和自己的命运搏斗。这样一个女人,除了精神抑郁、内心苦闷和早早地去世,结果还能怎样呢?”[22]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处处可以感觉到作者不断地在诉说自己,在发泄自己的爱恨,她的作品都是自传性的,主人公便是稍作修改的自己,她强烈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扭曲了自己的写作姿态,这种愤愤不平的态度,使她的小说总有一股焦躁的气味,也使她永远不可能把自己的才华彻底表现出来。
                            毫无疑问,写作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她们各自作品的质量。这从后世对两位女作家的不同评价的演变就可以得到证明。


                          13楼2020-01-14 22:50
                          回复
                            2、简氏在西方评论界具有崇高的地位, “简.奥斯汀”学的研究在英国仅次于莎士比亚,夏氏则相对显得黯淡。
                            从英国作家被研究的文献成果来看, “简.奥斯汀”学的研究仅次于莎士比亚。英国大学图书馆成排的书架,全是各家的“简.奥斯汀”学研究。牛津等大学开的“简.奥斯汀”选修课年年爆满。以至于有人说在英国研究简.奥斯汀就可以吃一辈子。


                            14楼2020-01-14 22:51
                            回复
                              其实在作品出版的最初,简.奥斯汀并没有像夏洛蒂.勃朗特那样立刻受到热烈的欢迎,她与众不同的风格只得到当时少数人的认同,而之后的几十年,简.奥斯汀也一直只是最优秀最受文人喜爱的作家。但到了1900年前后,喜欢简.奥斯汀的已经不再象司各特设想的那样,只属于少数人了。各类的评论家对简奥斯汀的兴趣与日俱增,以至于1901年的时候,英国一位小说家疑惑地说:“关于简.奥斯汀的这一切到底算是什么?她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所有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23]
                              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在1930年第一次将简?奥斯汀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这种说法在西方评论界被广为接受,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基布尔认为她“在纯粹喜剧艺术方面仅次于莎士比亚”。 [24]
                              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认为她是“写散文的莎士比亚”…… [25]


                              15楼2020-01-14 22: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