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腊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北京人常说的“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
在老北京,人们特看重这过小年。因为一过这小年,大年就要到了。
灶王爷是顺义人!
其实家家户户供奉的每年腊月二十三祭奠的灶王爷就是北京顺义张镇(又名张各庄)人氏。“灶王爷本姓张,家住张各庄,生在红山岗。”这是流传在顺义当地的一个顺口溜,经有关方面考察得知,顺义区有关方面已经将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成功注册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顺义还把灶王爷的形象改编成评剧搬上了舞台。
灶王爷的故事很简单:农民赵老汉的儿子赵避牛好逸恶劳。灶王爷一改上天只言好事的习俗,通过让赵避牛娶妻、抛妻、发迹、破落、乞讨,最后立志改恶向善重新做人的故事,表达了家庭团聚、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就是纪念灶王爷。人们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的善恶之神,年年腊月二十四都要去朝见玉帝。在北京,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长都要先用糖瓜烤化,抹在灶王爷嘴唇上。
家家户户院内立杆,悬挂灯烛,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祝以抑恶扬善之词,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奏人间一年之善恶,而妇女不能参拜,只于内室扫除炉灶,燃灯默拜。所以在祭灶时总贴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灶王爷像必须年年换
在祭灶王爷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敬酒,此时要向灶王爷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敬酒,敬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王爷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等到正月初四,再请灶王爷,让灶王爷返回人间。
供品不能用肉类、干鲜果品之类
给灶王爷的供品中,不须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只须一些“糖瓜“就可以了。
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吃糖瓜儿
除了祭“灶王爷”,在北京城过小年另一件重要的事儿那就是吃糖瓜儿了。过去没什么糖果吃,祭灶后的糖瓜儿可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吃糖瓜儿成为孩子们的开心时刻。“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吃杂拌儿
是老北京过大小年时,家家户户守岁时必吃的小食品。过去的“杂拌儿”,是由多种干鲜果品掺在一起拌和而成。清代时,将一些干果用蜜汁加工,成为色味俱佳的蜜饯食品,传说慈禧太后吃时很高兴,随口给起了个“杂拌儿”的名字,从宫内传到民间,成了北京一种独特风味的食品。
吃饺子
小年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接风面”。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节日,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备花灯
明清两代北京的花灯的制作已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贴门神、贴年画、贴春条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及北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春条是指旧俗春节书写吉祥词句贴于门楹上的条形对联。上面写一些吉利话之类的顺口溜,内容都是祝愿。要是拿现在的说法,就叫做“愿景”。
扫年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老北京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这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另外从这天起要准备做过年的吃食了。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为了是洗去一年的尘垢,迎接新的一年的来到,取辞旧迎新之意。
婚嫁
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有节有年,春节的装饰过完正月要摘掉
二月初一各家要把春节的装饰都摘掉。“春”字不能挂一年?要面对着太阳要在年喜盆里烧掉。寓意新年已过,又要开始新一年的生产了。
— END —
在老北京,人们特看重这过小年。因为一过这小年,大年就要到了。
灶王爷是顺义人!
其实家家户户供奉的每年腊月二十三祭奠的灶王爷就是北京顺义张镇(又名张各庄)人氏。“灶王爷本姓张,家住张各庄,生在红山岗。”这是流传在顺义当地的一个顺口溜,经有关方面考察得知,顺义区有关方面已经将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成功注册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顺义还把灶王爷的形象改编成评剧搬上了舞台。
灶王爷的故事很简单:农民赵老汉的儿子赵避牛好逸恶劳。灶王爷一改上天只言好事的习俗,通过让赵避牛娶妻、抛妻、发迹、破落、乞讨,最后立志改恶向善重新做人的故事,表达了家庭团聚、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就是纪念灶王爷。人们认为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的善恶之神,年年腊月二十四都要去朝见玉帝。在北京,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长都要先用糖瓜烤化,抹在灶王爷嘴唇上。
家家户户院内立杆,悬挂灯烛,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祝以抑恶扬善之词,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奏人间一年之善恶,而妇女不能参拜,只于内室扫除炉灶,燃灯默拜。所以在祭灶时总贴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灶王爷像必须年年换
在祭灶王爷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敬酒,此时要向灶王爷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敬酒,敬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王爷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等到正月初四,再请灶王爷,让灶王爷返回人间。
供品不能用肉类、干鲜果品之类
给灶王爷的供品中,不须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只须一些“糖瓜“就可以了。
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吃糖瓜儿
除了祭“灶王爷”,在北京城过小年另一件重要的事儿那就是吃糖瓜儿了。过去没什么糖果吃,祭灶后的糖瓜儿可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吃糖瓜儿成为孩子们的开心时刻。“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吃杂拌儿
是老北京过大小年时,家家户户守岁时必吃的小食品。过去的“杂拌儿”,是由多种干鲜果品掺在一起拌和而成。清代时,将一些干果用蜜汁加工,成为色味俱佳的蜜饯食品,传说慈禧太后吃时很高兴,随口给起了个“杂拌儿”的名字,从宫内传到民间,成了北京一种独特风味的食品。
吃饺子
小年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接风面”。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节日,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备花灯
明清两代北京的花灯的制作已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贴门神、贴年画、贴春条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及北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春条是指旧俗春节书写吉祥词句贴于门楹上的条形对联。上面写一些吉利话之类的顺口溜,内容都是祝愿。要是拿现在的说法,就叫做“愿景”。
扫年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老北京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这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另外从这天起要准备做过年的吃食了。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为了是洗去一年的尘垢,迎接新的一年的来到,取辞旧迎新之意。
婚嫁
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有节有年,春节的装饰过完正月要摘掉
二月初一各家要把春节的装饰都摘掉。“春”字不能挂一年?要面对着太阳要在年喜盆里烧掉。寓意新年已过,又要开始新一年的生产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