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法国的巴斯德研究所、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与迈阿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旧金山大学合作,设法恢复患有DFNB9听力损失的成年小鼠的听力。

DFNB9听力障碍是先天性遗传听力损失的常见形式。由于缺乏编码耳畸蛋白的基因,患有DFNB9听力障碍的人通常是重度听损。
耳畸蛋白在听觉感觉细胞突触传递声音信息时必不可少。通过给患有DFNB9听损的成年小鼠注射缺乏的这种基因,科学家们成功将小鼠的听觉突触功能和听觉阈值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
这些发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为未来对DFNB9患者进行基因治疗试验开辟了新途径。


超过一半的非综合征型听力障碍(一种遗传性听损)病例的成因中,基因问题都占其中一大部分,而且其中大多数(约80%)是由常染色体隐性听力损失(DFNB)引起的。目前人工耳蜗和助听器是这些患者恢复聆听能力的最佳选择。
腺相关病毒
病毒转移是基因拼接的一种,它使用病毒作为所需基因序列的载体。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s)是治疗人类疾病最有前景的基因转移载体之一。
基于腺相关病毒的基因治疗听力损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但其应用受到潜在治疗窗狭窄的限制。对人类来说,内耳的发育在子宫内完成,大约20周的妊娠期后就能听到声音。

治疗需证实有效
此外,一般是在新生儿期进行遗传型先天性听力障碍的诊断。因此,动物模型中的基因治疗方法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当听觉系统已经形成时,基因治疗效果必须在基因注射后得到证明。
换句话说,治疗必须能治好现有的听力损失状况。Saaid Safieddine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听力遗传学和生理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他领导了这个研究小组,也是该项目的协调人。他们使用的是患有DFNB9听障的小鼠模型。

不同的重组质粒
DFNB9听障是由编码耳畸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耳畸蛋白在内毛细胞突触传递声音信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检测不到小鼠有感觉上皮缺陷,但是由于这些突触在声音刺激下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所以缺乏耳畸蛋白的突变小鼠是重度听力损失。
因此,当小鼠的DFNB9听损处于晚期时,它是检测病毒基因治疗效果的合适模型。然而,由于腺相关病毒的DNA包装能力有限(DNA包装常指对病毒的核酸核心用蛋白质外壳进行包裹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的过程),只能包装约4.7 个千碱基对,对于编码区域(cDNA)超过5个千碱基对的基因,这一技术将很难施行。而耳畸蛋白的基因编码区域为6个千碱基对。
不过科学家们通过采用一种被称为腺相关病毒双策略的方**服了这一限制,因为这一方法使用了两个不同的重组质粒,一个包含5'端,另一个包含耳畸蛋白cDNA的3'端。
一次将两个重组质粒注射于成年突变小鼠耳蜗内,通过重组DNA5’端和3’端的片段,来重建耳畸蛋白编码区,实现长久恢复耳畸蛋白在内毛细胞的表达,进而恢复听力。
因此,科学家们利用两种载体初步验证了cDNA片段在耳蜗内病毒转移的概念,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产生耳畸蛋白,并可持久纠正小鼠的严重听力障碍。

这只是一个开始
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DFNB9先天性听障患者局部基因转移的治疗窗可能比想象的要宽,同时也为将这些发现扩展到治疗其他类型的听力障碍方面带来了希望。
但这是不是说短期(5~10年内)就有攻克治愈遗传性听力损失的希望了呢?
并不是这样。
通常,动物实验成功后,还要经过伦理审查及人体实验,这个过程十分漫长。为确保安全有效,甚至可能会使用长达数十年时间以观测不良反应。所以在当下,听损患者积极进行听力干预(助听器人工耳蜗等)才是最佳恢复听力方案。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科学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很多新闻正在发生,所以未来攻克听损难题并非不可实现,只是从目前角度仍然有些遥远。
海外最新消息
最近的一个有关听力恢复科研的消息是,据科技日报2020年1月8日报道,法国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成功恢复了听障小鼠听力。报道原文如下:
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法国科研院校的科学家们成功恢复了DFNB9听障小鼠的听力。患有DFNB9听障的个体缺乏编码otoferlin基因,而otoferlin是一种对于在听觉感觉细胞突触中传递声音信息必不可少的蛋白质。
通过在成人DFNB9小鼠模型耳蜗内注射该基因,科学家们成功地将听觉突触功能和听力阈值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该发现为DFNB9患者的未来基因治疗试验开辟了新的途径。
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古老病毒或许参与了急性炎性防御反应,从而诱发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一些古老病毒能够插入到人类DNA中,古老病毒的激活并不会对应出现感染现象,但当机体面对急性炎症现象时就会对应一种特殊的防御反应。
*以上文献资料主要来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基因谷、科技日报,路透社(Reuters)、法新社(AFP)、费加罗报(Figaro);文章经爱耳君整合撰写,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DFNB9听力障碍是先天性遗传听力损失的常见形式。由于缺乏编码耳畸蛋白的基因,患有DFNB9听力障碍的人通常是重度听损。
耳畸蛋白在听觉感觉细胞突触传递声音信息时必不可少。通过给患有DFNB9听损的成年小鼠注射缺乏的这种基因,科学家们成功将小鼠的听觉突触功能和听觉阈值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
这些发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为未来对DFNB9患者进行基因治疗试验开辟了新途径。


超过一半的非综合征型听力障碍(一种遗传性听损)病例的成因中,基因问题都占其中一大部分,而且其中大多数(约80%)是由常染色体隐性听力损失(DFNB)引起的。目前人工耳蜗和助听器是这些患者恢复聆听能力的最佳选择。
腺相关病毒
病毒转移是基因拼接的一种,它使用病毒作为所需基因序列的载体。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s)是治疗人类疾病最有前景的基因转移载体之一。
基于腺相关病毒的基因治疗听力损失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但其应用受到潜在治疗窗狭窄的限制。对人类来说,内耳的发育在子宫内完成,大约20周的妊娠期后就能听到声音。

治疗需证实有效
此外,一般是在新生儿期进行遗传型先天性听力障碍的诊断。因此,动物模型中的基因治疗方法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当听觉系统已经形成时,基因治疗效果必须在基因注射后得到证明。
换句话说,治疗必须能治好现有的听力损失状况。Saaid Safieddine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听力遗传学和生理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他领导了这个研究小组,也是该项目的协调人。他们使用的是患有DFNB9听障的小鼠模型。

不同的重组质粒
DFNB9听障是由编码耳畸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耳畸蛋白在内毛细胞突触传递声音信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检测不到小鼠有感觉上皮缺陷,但是由于这些突触在声音刺激下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所以缺乏耳畸蛋白的突变小鼠是重度听力损失。
因此,当小鼠的DFNB9听损处于晚期时,它是检测病毒基因治疗效果的合适模型。然而,由于腺相关病毒的DNA包装能力有限(DNA包装常指对病毒的核酸核心用蛋白质外壳进行包裹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的过程),只能包装约4.7 个千碱基对,对于编码区域(cDNA)超过5个千碱基对的基因,这一技术将很难施行。而耳畸蛋白的基因编码区域为6个千碱基对。
不过科学家们通过采用一种被称为腺相关病毒双策略的方**服了这一限制,因为这一方法使用了两个不同的重组质粒,一个包含5'端,另一个包含耳畸蛋白cDNA的3'端。
一次将两个重组质粒注射于成年突变小鼠耳蜗内,通过重组DNA5’端和3’端的片段,来重建耳畸蛋白编码区,实现长久恢复耳畸蛋白在内毛细胞的表达,进而恢复听力。
因此,科学家们利用两种载体初步验证了cDNA片段在耳蜗内病毒转移的概念,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产生耳畸蛋白,并可持久纠正小鼠的严重听力障碍。

这只是一个开始
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DFNB9先天性听障患者局部基因转移的治疗窗可能比想象的要宽,同时也为将这些发现扩展到治疗其他类型的听力障碍方面带来了希望。
但这是不是说短期(5~10年内)就有攻克治愈遗传性听力损失的希望了呢?
并不是这样。
通常,动物实验成功后,还要经过伦理审查及人体实验,这个过程十分漫长。为确保安全有效,甚至可能会使用长达数十年时间以观测不良反应。所以在当下,听损患者积极进行听力干预(助听器人工耳蜗等)才是最佳恢复听力方案。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科学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很多新闻正在发生,所以未来攻克听损难题并非不可实现,只是从目前角度仍然有些遥远。
海外最新消息
最近的一个有关听力恢复科研的消息是,据科技日报2020年1月8日报道,法国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成功恢复了听障小鼠听力。报道原文如下:
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法国科研院校的科学家们成功恢复了DFNB9听障小鼠的听力。患有DFNB9听障的个体缺乏编码otoferlin基因,而otoferlin是一种对于在听觉感觉细胞突触中传递声音信息必不可少的蛋白质。
通过在成人DFNB9小鼠模型耳蜗内注射该基因,科学家们成功地将听觉突触功能和听力阈值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该发现为DFNB9患者的未来基因治疗试验开辟了新的途径。
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古老病毒或许参与了急性炎性防御反应,从而诱发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一些古老病毒能够插入到人类DNA中,古老病毒的激活并不会对应出现感染现象,但当机体面对急性炎症现象时就会对应一种特殊的防御反应。
*以上文献资料主要来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基因谷、科技日报,路透社(Reuters)、法新社(AFP)、费加罗报(Figaro);文章经爱耳君整合撰写,如有疏漏,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