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吧 关注:2,763贴子:34,163
  • 3回复贴,共1
 虚伪顾名思义,把自己一部分的真实面目伪装掩盖起来,以获得别人的赞赏认同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但是否言行不一,就一定是虚伪呢?一个人的理智和他的行为之间并不是完全统一的。理智认为某个行为是错误的,并不等于说他就真能不去从事这样的行为;同样,理智认为某个行为是正确的,并不等于他就真的能从事这样的行为。理智和欲望之间是有矛盾。
一个吸毒者可以认为吸毒是有害的,是错误的行为,并把这个道理反复向其他人宣扬,但这并不等于说他自己就能克制住吸毒的冲动。这自然是言行不一,但当他向别人宣扬吸毒是有害的时候,你能说他是虚伪的么?恐怕恰恰相反,正因为他自己饱尝吸毒之害,有切肤之痛,当他说吸毒是有害的时候,可能比不吸毒者的宣扬还要真诚,还要由衷。
类似的,许多人或许真诚的信仰某个道理,但因为毅力的关系,意志品质的关系,却未必能真正实践这个道理。鼓吹应该高尚的人,或许这就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但因为欲望的牵掣,却未必自己真能做到高尚。政府官员和警察,作为个人来说,他们或许会喜欢看淫秽物品,甚至有放纵性欲的渴望,但作为政府的工作者,从理性上说,他们又会觉得打击淫秽物品的传播,打击卖**娼,才是正确的选择,这也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能说这是虚伪么?
也许应该区别分析。如果宣扬鼓吹道理的同时,并不掩盖自己的行为,那当然就不是虚伪了;如果竭力掩盖那些违背自己宣扬道理的行为,纵然他对这个道理本身的信仰是真诚的,也无法逃脱虚伪的恶名了。
按照实际利害关系的衡量,一个人宣扬了某个道理,就会倾向于尽量掩盖自己的这些行为,不然他对这个道理的宣扬就显得虚弱,没有说服力,从行为逻辑上说就是自相矛盾,别人会指责他:“你自己都做不到的,居然还有脸皮来要求别人?”。如果他不打算掩盖自己的行为,那经济的做法,干脆就不宣扬这个道理了,甚至应该尽量隐瞒掩盖自己对这个道理本身的认可赞同。
可见同样是言行不一,同样是理智和欲望之间出现矛盾,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行为之间出现矛盾,就有两种虚伪的表现形式:一种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掩盖自己的真实行为;另一种是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坦诚自己真实的行为,甚至把自己的行为说成就是自己理性选择的结果。
这两种虚伪中,前一种更容易被揭穿,更容易遭受羞辱,遭受恶评,因此常常是比较迟钝不够机敏,优柔寡断的人,或者是对道理的热爱超过了对自身遭受更大羞辱风险的担心的人选择。这种类型的虚伪被揭穿,那就是名声扫地,甚至是身败名裂。
而后一种,除非自己坦诚,否则就不存在被揭发的危险,被揭发出来了,也损失被降低到了最小。这种虚伪是属于比较机敏果断,能够很冷静的权衡自身利害得失,毁誉得失,能清醒评估风险状况的人的选择。
前一种虚伪可以称为力怯性虚伪,后一种虚伪可以称为敏断型虚伪。
但这两种形式的虚伪,还可以称为浅层虚伪。也就是说这种虚伪,还是以理智与欲望之间,真实想法与真实行为之间,确实存在矛盾为基础的,为了一些利益的权衡,需要掩盖一方。
还有一种形式的浅层虚伪,可以称为惯性虚伪。这种虚伪的言行不一并非是思想和欲望行为之间有矛盾的结果。相反思想和行为之间并没有矛盾。比如行为是自私的,胆怯的,淫荡等等,他的思想也觉得这些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他的言论仍旧是冠冕堂皇的宣扬高尚无私勇敢纯洁之类。他也并非是要故意欺骗别人,而纯粹是心理惯性的作用,是存在无**服的心理障碍。总觉得不说冠冕堂皇的话,就心里不舒服,别人会嘲笑指责他,是一种类似于强迫症的心理状态。尽管实际上这种预想的嘲笑指责很大情况下仅仅是心理虚构。相反,言行不一,倒是招来实实在在的嘲笑和鄙视,但是这样的人无**服这种心理障碍。明知道招来恶评羞辱,依旧要唱道德高调,说漂亮话,才能觉得心理舒服。这可以叫惯性虚伪。
虚伪的本意,应该是获得别人的好评赞誉或者最基本的认可肯定,而不是羞辱嘲笑否定。注意到“虚伪”本身是一个恶评,是一个羞辱;而“不虚伪”本身是一个好评,是一种荣耀。浅层虚伪的考虑本身并没有把“虚伪”“不虚伪”的评价考虑在内,掩盖的动机也来源于真实想法和真实行为之间的矛盾,或者一些心理障碍。而对深层虚伪来说,就无所谓真实想法不真实想法,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把迎合别人,获得别人的认可好感作为第一目标,并且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没有心理障碍阻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有意识的,系统化的塑造自己的思想、言论、行为,这个过程中,获得“不虚伪”的好评,本身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分支目标。比如说主动的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上的低姿态低位置上,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手段,比如说自己就是自私,自己就是好色的,自己就是阴暗的,自己就是胆怯的等等,可以放胆的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觉得羞耻想要掩盖同时并不犯法也并不严重违背道德的事情。然后具体的行为却可以表现的不那么自私,不那么好色,不那么阴暗,不那么胆怯,稍微高一点。这样一来别人就既会认为你是不虚伪的,是坦诚的,同时也不会因为过度自私,过度好色,过度阴暗,过度胆怯而讨厌你,相反会觉得你是有亲切感的。
具备这种深层虚伪(或者说双重虚伪)的人,一般是人群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的人。他们的机敏和毅力都是比较杰出的。但这种人的缺点就是更大程度上的不真实,不真诚,比很明显被指责为虚伪的人,更接近于完全意义上的假人,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发展更不利。一个社会如果这样深层虚伪的假人太多话,也是很难有大的进步,大的活力的。
当然人是复杂的,彻头彻尾,在所有方面都变现出深层虚伪的人也并不会很多。更多的情况应该是部分的有深层虚伪,比如为了获得不虚伪的评价,有意识的塑造自己的某些言论和行为,但这种塑造本身也结合了自己固有的一些真实思想、真实行为,迎合的因素与真实的因素交融在一起,这应该还是常见的。
话说回来,深层虚伪和上面提到的浅层虚伪合并起来说,还是属于自卫型虚伪,或者说被动讨好式的虚伪。也即以上所说的这些形式的虚伪,本意还是精神上的自卫,是为了避免遭受羞辱,或者是为了获得别人认可赞赏的精神温暖而导致的虚伪。
还有一种虚伪就是主动欺骗型的虚伪,或者说攻击性的虚伪。对于具备这种虚伪的人来说,理智和欲望之间不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真实思想和真实行为之间也不存在矛盾。但有意识的掩盖自己的真实思想和真实行为,有意识的用自己也不相信的话去误导欺骗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一个人自己信仰肤浅的自私主义,行为也是肤浅的自私,但却对别人宣扬高尚无私,以便更利于自己肤浅自私目的实现,这也是主动欺骗型的虚伪。
还有如国家层面,西方国家自己当然不信仰什么自由民主人权,他们的行为也完全不受什么自由人权的约束,但他们口口声声的把自由人权这些话挂在嘴边,甚至反过来攻击真诚信仰自由人权的共产主义,这也是主动欺骗型的虚伪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虚伪类型的划分,大致是根据言论、思想、行为,这个三要素异同组合来进行的,但同时还要根据形成原因的差别有更细致的划分。
异同组合无非如下三种情况:三者全同、有两者相同、三者全不同。
三者全同,也即言论、思想、行为都一致,按照一般来说,自然是不虚伪了。但实际上也未必然。有可能是对应我上面所说的深层虚伪。也即这三者虽然一致,但可能是为了迎合讨好周围的人,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仅是言论和行为出于讨好的目的在不断调整变化,连思想本身都在迎合中不断随之变化,这是彻头彻尾的假人了,这当然是虚伪。
两者相同,按照组合,有三类:言论与思想同、言论与行为同、思想与行为同。
第一类,言论与思想同,行为不同,如果不掩盖行为的话,那不是虚伪,如果掩盖了行为,那是虚伪,也即便上面提到的力怯型虚伪。
第二,言论与行为同,思想不同。这也即便是掩盖隐藏思想的虚伪了,属于我上面提到的敏断型虚伪
第三,思想与行为同,言论不同。这根据上面的分析,又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之所以言论不同,是因为心理惯性,心理障碍,是属于惯性虚伪;另一种是言论不同是因为有意的误导欺骗,这是主动欺骗型虚伪,攻击性虚伪。
三者全不同可能按照具体情况,对应上述类型的虚伪中的某一种,或者是组合;本身应该并不成为独立类型、
按照鲁迅的话说,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虚伪,全不虚伪的人,他还没见过。这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说法。人是社会的动物,部分掩盖自己的真实面,来迎合其他人,迎合社会,来为为自己的生存获得更好的条件,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只不过,有的人虚伪少一些,有的人虚伪的多一些;有的人虚伪更容易觉察一些,有些人的虚伪更难觉察一些;有些人的虚伪更招厌恶一些,有些人的虚伪更讨欢心一些。虚伪更难觉察的人,在心理控制力上,对人群态度的敏锐性上比虚伪更易觉察的人要强。但从严格意义的道德层面来说,并没有高下之分。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种现象的存在总有其深层的原因,而并非能够用单纯的道德教条来否定的。虚伪这种现象,也可作如是观。
真正彻底消除虚伪,不是依靠动人的道德高调能实现,只有消除虚伪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才行。
  


IP属地:辽宁1楼2020-02-01 22:01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2-22 21:19
    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3-01 16:10
      回复
        中间双重虚伪那段最有道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3-01 16: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