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医与中医的异同
中医源于阴阳哲学观,易医同样如此,一脉同源。
既有中医,为何要易医?我是从中医过来的,中医有几个流派,逐一介绍。
第一个流派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根基,重视五脏的概念,利用五行进行分析,概念高深,难以理解。黄帝内经未载处方,后世医师凭感觉体会药性,用于五脏病的治疗。病有万种,脏只有五,难以分析,用药也难以精准。
第二个流派以《伤寒论》为基础,是临床治疗指南,症状详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使用。其中方剂来源于道家的《汤液经法》,原书已佚,只在伤寒论和《辅行诀》中记载了部分汤剂。伤寒论中用大热的汤剂较多。
第三个流派可称为寒凉派,由唐代之后医家的经验组成,重视用寒凉性药物,以解决用伤寒法不能治的病症。
中医流派众多,争论不休。概念模糊,理论不清,药性也是各家各说。崇拜者不要愤怒,你看看中医的现状,疗效低是它被西医蹂躏的根本原因。以三千年的沉淀,不敌西医两百年的成果,还好意思有优越感?
理论的不足是中医无能的根本原因,易医就是要回到阴阳哲学的本源,寻找生理的规律,识得药物的性质,对疾病精准治疗。
中医源于阴阳哲学观,易医同样如此,一脉同源。
既有中医,为何要易医?我是从中医过来的,中医有几个流派,逐一介绍。
第一个流派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根基,重视五脏的概念,利用五行进行分析,概念高深,难以理解。黄帝内经未载处方,后世医师凭感觉体会药性,用于五脏病的治疗。病有万种,脏只有五,难以分析,用药也难以精准。
第二个流派以《伤寒论》为基础,是临床治疗指南,症状详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使用。其中方剂来源于道家的《汤液经法》,原书已佚,只在伤寒论和《辅行诀》中记载了部分汤剂。伤寒论中用大热的汤剂较多。
第三个流派可称为寒凉派,由唐代之后医家的经验组成,重视用寒凉性药物,以解决用伤寒法不能治的病症。
中医流派众多,争论不休。概念模糊,理论不清,药性也是各家各说。崇拜者不要愤怒,你看看中医的现状,疗效低是它被西医蹂躏的根本原因。以三千年的沉淀,不敌西医两百年的成果,还好意思有优越感?
理论的不足是中医无能的根本原因,易医就是要回到阴阳哲学的本源,寻找生理的规律,识得药物的性质,对疾病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