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祉吧 关注:535贴子:1,986
  • 10回复贴,共1

【观点】乾隆生母确系汉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雍正元年雍正立的第一位皇太子是否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我们来看看乾隆皇帝的生母究竟是谁?
根据正史的记载,弘历的母亲出身满洲八姓之一的钮咕噜氏。母亲是满清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堂弟额亦腾的孙子四品官棱柱,是康熙帝第二位正宫皇后孝昭仁皇后和温僖贵妃的族侄女。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1999年公布了一批雍正朝汉文谕旨后,乾隆生母身份问题,又出现了新的证据。
在这批公布的谕旨中,有一份是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的上谕,主要内容是雍正把藩邸的侍妾封妃,其中有关熹妃是这样写的:“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是指藩邸的使女,而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这位格格居然姓钱,而不是钮钴禄。我们可以对比《清世宗实录》的记载(编纂于乾隆六年即1741年),同样的上谕,其他的内容都一致,唯独熹妃有了变化:“格格钮钴禄氏封为熹妃”。上谕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而实录是后期编纂的,从证据效力角度讲,上谕优于实录。不过,有没有上谕写错,后期进行补正的可能呢?
在这里就需要说一下允祹。允祹是康熙的皇十二子,雍正初年管理礼部。根据正史记载,在雍正二年六月,其因将封妃金册上的妃子姓氏写错,被从贝子降为了镇国公,至于妃子是谁,史料并未记载。那么,有没有可能是他把熹妃的姓氏写错了呢?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雍正举行了册封典礼,熹妃的册文是这样写的:“咨尔格格钮钴禄氏”。前面也都说了,实录是后来编纂的,那么原始的册文又是怎么写的呢?是否与实录所载有差别?


1楼2020-02-07 19:34回复
    虽然原版册文已不得见,但所幸的是熹妃册文制草者黄之隽,将他的制草文流传下来。黄之隽原是翰林院编修,为皇家的册文、碑文、祭文制草是其职责所在。晚年退休后,黄之隽自定他的全集《(上广下吾)堂集》,其中制草卷,收录了他的二十篇制草,内有熹妃册文底稿,实录里的那句“咨尔格格钮钴禄氏”,在底稿中是“咨尔钱氏”。另外,生活在康雍乾时代的萧奭,做《永宪录》将他所见的邸报、诏谕汇集成书,关于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封妃大典的邸报,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封钱氏为熹妃。”通过黄之隽的制草和萧奭的邸报摘抄,我们可以知道,原版金册上,极有可能熹妃就是钱氏。而允祹之错,莫非真的与此有关?


    2楼2020-02-07 19:35
    回复
      笔者认为,所谓的允祹在金册错写妃姓,与熹妃无关。首先,如真的是熹妃金册错误,既然允祹作为皇亲都受到处罚,制草者黄之隽安然无恙,可能吗?其次,允祹如果把熹妃金册写错,那上谕中的“格格钱氏”又作何解释?要知道,无论《清史稿》还是《清世宗实录》,允祹的错误都是在金册上错写妃姓。
      最后,从流程看,先是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发布上谕,再根据上谕,草拟封妃金册,金册正式赐给妃子,已是十二月二十二日封妃大典上的事了,而将大典的经过做成邸报,更是之后的事情了。如果真的是把钮钴禄错写成钱氏,在上谕颁告天下后,这个错误就应当被发现,别人不说,钮钴禄格格早就去告御状了,怎么可能让你一错再错呢?再退一步讲,就算上谕的错误没发现,封妃大典上,雍正总是要发现的吧,怎么可能让之后的邸报继续保留错误呢?而发布时间相差十个月的上谕、金册、邸报,都把熹妃姓氏写成钱氏,那这就不是错误,而是说明熹妃真的姓钱。


      3楼2020-02-07 19:35
      回复
        总之,从证据学角度来讲,原版上谕、黄之隽制草和萧奭的邸报摘抄已能相互印证,可以认定这样一个事实,即熹妃原姓汉人的姓氏钱氏,后来改姓钮钴禄。那么有没有可能熹妃原是钱氏,后来被凌柱家的女儿钮钴禄氏调包,也就是说钱氏和钮钴禄氏是两个人呢?考虑到当时乾隆已经13岁了,知道亲生母亲是谁,如真的这样操作,让乾隆情何以堪?所以,这种可能是没有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熹妃钱氏,因为某种需要或者隐情,而改姓钮钴禄,为名正言顺,把她的母家安排为凌柱家,在后来编纂实录时,将钱氏的印迹全部抹掉。


        4楼2020-02-07 19:35
        回复
          根据《清实录》乾隆十七年的记载
          “谕曰:宗人府王公等平日办事草率,毫不尽心,今失火焚毁玉牒,伊等之怠玩可知。玉牒非寻常档案可比,著将该衙门王公等交部严察议奏。”
          据查证,缺失的那份玉牒就是康熙五十四年编修版,也是乾隆出生后第一次正式录入玉牒的那版。(清玉牒十年一正式编修,之前十年间记录的内容只留做底稿,等十年之期到了才能正式录入) 这一年份并不是编修玉牒的年份,那么焚毁的玉牒应该不是修订中的玉牒,笔者特意向省档案馆查证,现存的玉牒也并没有着过火的痕迹,这不能不让人对“焚毁玉牒事件”产生好奇。事实上,想要探究乾隆的生母是否真姓钮祜禄,了解乾隆身世,康熙五十四年版的玉牒才是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历代玉牒,皇帝都会亲自参与编修过程,要想在录入时改些底稿内容,不算太困难。
          所以,只有那版玉牒才有可能对乾隆的身世记载最为真实。而之后版本的玉牒,都存在雍正或乾隆篡改的可能。
          作为皇室的族谱,玉牒这类东西应该是保护得比较好的。可恰巧在乾隆在位期间,恰巧是这份玉牒,毁掉了。乾隆自己搞事情的嫌疑就比较大。
          再回到玉牒上,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在康熙五十四年那次玉牒编修当中,不仅他,包括他父亲能不能当上皇帝都是个未知数,所以那一次关于乾隆的履历记载应该是基本准确的。
          两套共88册的清玉牒神秘消失了,若是从破案角度,起码在作案动机上,担心生母身份低微的乾隆有重大嫌疑。即使抛开玉牒焚毁事件,就清宫档案中相互矛盾、遮遮掩掩的情况,人们也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里,出身与血统观念对人影响之深,连身居所谓“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概莫能外。
          两套共88册的清玉牒神秘消失了,而其他的玉牒并没有着过火的痕迹,是谁故意焚毁了康熙五十四年的玉牒,不是昭然若揭吗?


          5楼2020-02-07 19:36
          回复
            现在有些学者为了否认乾隆的母亲是汉人,编出种种谬论。本人现一一驳斥之。
            1、是允祹将乾隆母亲的姓氏误写为钱氏。
            首先,允祹确实误写妃姓,但史料上没说误写的哪个嫔妃的姓氏。何以断定一定是误写的熹妃的姓氏?这些学者又抛出谬论,雍正初年被封为位号为妃的嫔妃就是齐妃和熹妃,既然没有误写齐妃的姓氏,那误写的一定是熹妃的姓氏。但这是错误的。清代的妃不一定是指位号为妃的嫔妃,清代的妃可以泛指嫔妃。本人特来举例说明。
            敦肃皇贵妃年氏雍正元年封贵妃,病重时候加封皇贵妃。从来没有做过位号为妃的嫔妃。但雍正的上谕和册文中有时也将年氏称为妃。
            年氏病重时,雍正在上谕中说,【妃】素病弱,三年以来朕办理机务,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确诊治,凡方药之事悉付医家,以致耽延日久。目今渐次沉重,朕心深为轸念。
            雍正封皇贵妃年氏册文中记载,“【妃】素病弱,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实能赞儴内政。
            说明,清代的妃可以泛指嫔妃。
            而且,人家允祹只是在封妃金册上误写嫔妃,那上谕又是怎么回事?上谕也是人家允祹写的?
            2、钮咕噜的汉姓是钱。
            这更是滑天下之大稽,清代满人由于汉化加深,有些满人使用汉姓。
            但是,首先钮咕噜无论音形义都跟钱不沾边。
            而且,在清代钮咕噜的汉姓是郎,不是钱。这点有乾隆的上谕为证。
            乾隆曾在谕旨中称:“即如钮钴禄氏,或变称为郎姓,即使指上一字为称,亦当曰牛,岂可直呼为郎,同于汉姓乎?”
            如果乾隆母家真的出自钮咕噜家族,而且她的母家有确实以钱为汉姓,那乾隆不可能不知道。他不说即如钮钴禄氏,或变称为钱姓,反而说即如钮钴禄氏,或变称为郎姓?这可能吗?再说,满清一代出了那么多钮钴禄后妃,其他的钮钴禄后妃有被称为钱氏吗?
            3、雍正的皇后乌拉那拉皇后在上谕中被称为那拉氏,那钮咕噜是可能被简称为钮氏,以至于被抄错写成钱氏。
            这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海西四部都以那拉为姓氏,那拉氏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姓氏。叶赫、哈达、乌拉、辉发都是部落名。雍正的皇后本来就姓那拉氏,称她为乌拉那拉氏只是表示她祖上出自乌拉部落。
            孝贤皇后崩逝时,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年,乃册立为后。这是乾隆的上谕。
            乾隆继后是辉发国主的后代,是辉发那拉氏。但乾隆在上谕中将继后称为那拉氏,说明那拉氏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姓氏。但康熙在上谕中从来没有将孝昭仁皇后钮咕噜氏称为钮氏。不止康熙,清朝出了这么多钮咕噜氏的皇后,没听说他们的丈夫在上谕中将她们称为钮氏。说明钮咕噜氏压根不能被简称为钮氏。
            这些专家还要不要脸?
            现在有些专家学者突发奇想,认为是抄录者将“钮”字误写成了“钱”字。对于这一解释,简直让人笑掉大牙,因为“钮”的繁体字为“鈕”,而“钱”的繁体字为“錢”,这两个个字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误写的可能是不存在的。《上谕档》是清朝军机处汇抄皇帝谕旨的档案册子,根据《光绪会典》的记载,谕旨指的是皇帝主动发布的命令,是清朝皇帝施政的集中体现,具有非常高的效力与约束力,所以,军机处是不敢、也不能将皇帝的谕旨写错的。


            6楼2020-02-07 19:36
            回复
              乾隆年间出了一本书,叫《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就专记八旗满洲人的姓氏,一共是1115个姓,没有姓钱的。那就说明这个钱氏,熹妃,是汉人。著名清史学者阎崇年就表示,乾隆的身世有问题。乾隆皇帝的生母是汉人钱氏的可能性较大。乾隆皇帝即位后,对汉人生母进行了特殊包装,成了《清实录》中的圣贤皇后。


              7楼2020-02-07 19:36
              回复
                雍正二年六月上谕十七道初五日宗人府奏,管理礼部事务贝子允裪误写妃姓,将允祹革去贝子降为护国公照例留三佐领,其余佐领俱行归公。有些学者认为这里“误写妃姓”应该就是指将钮钴禄氏误写成了钱氏。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但是细嚼下来感觉匪夷所思。册封诏书能生造个姓氏出来,此等错误在中华两千年的皇朝史中闻所未闻。再来看看允裪其人:爱新觉罗·胤裪(1685-1763),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时生,庶妃万琉哈氏即定妃出。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贝子(时年24岁)。六十一年十一月,与受末命。十二月,晋履郡王(时年37岁)。雍正元年十二月,以不感激效力,降贝子(时年38岁)。二年六月,再以事降镇国公(时年39岁)。八年五月,复晋履郡王(时年45岁)。十三年十月,授宗令。十一月,晋履亲王(时年50岁),管礼部事。乾隆三年正月,罢管部务。十八年正月,授议政大臣。二十八年癸未七月二十四日未刻卒,年七十有八,谥懿。
                也就是说雍正驾崩后弘历就让允裪管理宗人府,掌皇族属籍等事。也就是说,你连皇帝***姓氏都搞不清楚,但是皇帝还是让你做了宗人府的负责长官,掌皇族属籍等事。要你是弘历,你会任用这种人担任这种职务吗?


                8楼2020-02-07 19:37
                回复
                  所以基本可以肯定乾隆生母应该是汉女钱氏,后乾隆处于某种考量给钱氏换了姓氏,并且对此事进行了掩饰,以及改变了自己的出生地。


                  9楼2020-02-07 19:37
                  回复
                    雍正元年弘历非嫡非长,如果雍正想立弘历为太子,应该让他出身贵起来。如果雍正元年雍正就有立弘历为储君的打算,雍正元年雍正就会让钱氏变成钮咕噜氏,并销毁原始档案。还需要乾隆继位后自己来改,自己来销毁原始档案?不要说雍正不喜欢改史啊,连对雍正评价颇高,坚持认为雍正是正统即位的冯尔康都承认雍正喜欢改史,喜欢纂改销毁原始史料。


                    10楼2020-02-07 19:37
                    回复
                      根据雍正朝上谕、册文、邸报以及在乾隆朝被神秘烧毁的原始玉牒来看。乾隆的生母在康熙雍正朝就是汉人钱氏,乾隆朝才变成了满人钮咕噜氏,而且乾隆即位后烧毁了原始玉牒。乾隆继位后让母亲认了凌柱为义父,改姓了钮咕噜氏。凌柱虽然是钮咕噜家族的成员,但只是个旁系子孙,而且没有爵位,官职不显。他家的女儿多一个少一个不会像其他大家族的直系成员那样引人注意。中国古代不论是汉人王朝还是胡人王朝都不反对收养异姓女,甚至是成年的异姓养女。反正,当了乾隆的外公可以当一等公。凌柱夫妇在乾隆朝还活着。凌柱家也愿意认个异姓养女,得一场天降富贵。


                      11楼2020-02-07 1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