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吧 关注:136贴子:256
  • 14回复贴,共1
1942年10月10日(旧历壬午年九月初一),西归前三天,弘一法师手书“悲欣交集”四字赠送给侍者妙莲,是为绝笔。这四个字完整地表达了他告别人世前的心境:悲的是世间苦人多,仍未脱七情六欲的红火坑;欣的是自己的灵魂如蜕,即将告别娑婆世界,远赴西方净土。


删除|1楼2009-09-28 19:25回复



    禁言 |2楼2013-09-03 16:05
    回复
      悲欣交集见观经——弘一大师命终绝笔新解 转自明诚居士 很多书家或者佛子都熟知弘一大师的命终 绝笔一一“悲欣交集”。坊间甚至还有以此命名 的大师传记行世。这四个字几乎成为大师的别 号,令诸多后学推崇备致,玩味再三,言有尽 而意无穷。但对于大师的这句命终开示,世人 的观点却不尽相同,人言人殊,正所谓随众生 心,应所知量。殊不知这其中另有一段淹没的 公案,让大师的本意尘封了半个多世纪。 误读之种种 今人最多的解释还是望文生义,即悲伤与 欣慰交织在一起。比如在百度搜索一下,就可 以见到这样的解读,认为大师穷一生精力,于 命终时悟到“人生在世,悲苦总是多于欢乐,他 阅尽繁华盛宴聚散如梦,饱览悲欢往事转眼成 空。短暂的欢乐,常常让人来不及享受就匆匆 消失,恍惚犹如过眼烟云。”据此解可以得出的 结论就是大师修行半生,仍然于命终时凡情未 了,似还情丝不断,心有千千结。此解不惟曲 解大师之德行,更误读大师之婆心,也贻误天 下之苍生n阿。 对于佛弟子而言,大家更愿意将这句话理 解成为大师的慈悲示现,欣慰自己修成正果, 悲伤众生未出樊笼。这里的悲正是大乘教义里 的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之义。慈者,予人得乐 ,悲者,助人离苦。比如有网友这样写道: “ 悲的是芸芸众生未得离苦,欣的是自己将得安 乐。”甚至包括朱光潜先生在纪念弘一法师的文 章中也这样写道“弘一法师逝世时神智很清楚, 提笔在纸片上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便转入涅架 了,我由此想到红尘中人看破红尘而达到悲欣 交集即功德圆满。”这是更具代表性的观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3楼2013-09-07 19:50
      回复
        比较而言,前面的解读还将大师印象停留 在风流才子阶段,仿佛大师还是当年的李叔同 ,于命终时感叹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恐情多累 佳人:后面的解读关照到了持戒到彼岸,说法 度众生的律宗祖师弘一演音的身份,看到了大 师菩萨发心,慈悲为怀,此说虽然不违大师净 行德操,但仍然未必是大师之本意,且也落了 下乘。或者说仍然忽略了很多更其重要的信息 。 事实上,只要多了解大师一些情况,就会 发现大师命终绝笔之前曾给生前好友夏丐尊先 生与弟子刘质平先生做过两首同样经典的告别 偈语,完全可以粉碎以上两种误读。 其一: 君子之交, 其淡若水, 执象而求, 咫尺千里。 在这首偈诗中已表明大师预知时至,心不 贪恋,决定生西的绝决之情。以及心佛众生三 无差别的法尔一体。 其二: 问余何适, 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而在这首偈语中,更表明了大师证道后的 廓然无圣的得意忘言,与觉行圆满的不可思议 。往昔达摩祖师初来东土,与梁武帝会面,帝 问:“如何是第一义谛?”祖曰:“廓然无圣。”弘 一大师这首偈语中传递的应该就是这种证道后 的明心见性,与转识成智。 这两首偈类似六祖慧能开悟诗: “菩提本 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应该是大师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的直接证明。那么,我们再据此说 大师余情未了或者说大师悲众生之不幸,实在 是以凡夫之八识,测度大师之四智了。正是大 师所说的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4楼2013-09-07 19:54
        回复
          版本之差别 后学以为,产生这些分歧或者误读的原因 很在程度上缘于未窥大师绝笔之全貌。我们以 往在印刷品中见到的都只有纯净的四个字一一“ 悲欣交集”,仿佛一幅中堂,既无天头也无地脚 ,底色也是纯白,无有任何染杂。好像是大师 于一张干净的大纸上写下了这四个大字,既无 题头也无落款。前述的解读基本上都是据此生 发开来。 但事实并非如此。 大师这幅绝笔写于公元一九四二年十月十 日,即农历九月初一日下午六时。这一天是当 时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双十节,距离大师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农历九月初四)晚八时 圆寂的时间还有三天零两个小时,是为大师留 在人世间的最后墨迹。当时大师住在福建泉州 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由大师赞为德行具足的 妙莲法师任侍侣,大师的三份遗嘱以及绝笔都 是交付妙莲法师处理。 后学有幸见到上海书画出版社主办的《书 法》杂志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号,这一期为上海 书法专辑,精选了海派书法大家代表性墨迹, 其中恰好有弘一法师绝笔“悲欣交集”之原件影 印版(见附图)。 据称原件藏于上海圆明讲堂,杂志中图片 系自原件翻拍。二零零二年,为纪念大师圆寂 六十周年,上海图书馆、上海龙华古寺、圆明 讲堂曾将数十年来倾心收集珍藏的大师遗墨于 当年十二月中旬在上海图书馆举办过一个公开 的展览,据现场参观者记述:原件写在宽约三 寸,大师写过字的纸片背面。字如核桃大小。 ( 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三十二开纸罢)。 对比之下,我们就会发现与原来的四字版 有很多不同,可以更准确完整地解读出大师命 终之时的重要咐嘱。 首先、除去悲欣交集四个字之外,左边还 有更重要的三个略小的字,见观经,从墨色上 看,由浓而淡,由丰而枯,当为一气呵成; 其次、在见观经的后面,即整幅字的左下 角居然还画了一个圆圈,相当于写作中的断句 标点,而且这个圆圈墨色饱满。 其三、右上角题写了时间, “九月初一日 下午六时写”,从布局上来看,应该是左下角没 有位置了,只好放到右上角补白。 其四、右下角还有“初一日下午九”以及两 三个字的涂抹痕迹。仿佛大师于写完悲欣交集 三小时后又想写些什么,不知何故,欲言又止 。这才应该是大师最后的墨迹。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5楼2013-09-07 20:04
          回复
            再有就是个别书家见过真迹原版,但也停 留在书法赏析角度,未曾考虑佛法之大义,故 而对于传播中的缺失并不以为意;此外更重要 的一层原因就是大师圆寂后的这半个多世纪, 正好是中国大陆佛法隐没之期,受政治体制及 意识形态影响,即使有识家看透却也不便公开 证明,甚或那个将其余内容删节的编辑先生大 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势考虑,既传大师之法 ,又免封建迷信之虞的不得已而为之。由是, 终至于六十多年过去,也难以见到特别的说明 文章,只有这精简净化后的四字版行世,这种 版本的简化可能正是后来对大师命终婆心误读 之根本,也是今人买椟还珠之起源。 近年关于大师的弘学研究已蔚成风气,很 多大善知识做了史实整理与相关研究工夫,在 一些作品中也有该绝笔完整版图片时有所见, 但却仍然鲜见对于大师命终开示本意的研究, 轻忽了近代以来最大一椿佛门公案,也是百年 以来,最重要最有说服力与影响力的的净行示 现,不能不说是后世学人一大憾事,以下文字 试图拂去史尘,提点出这一层微言大义。
            发表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7楼2013-09-07 20:21
            回复
              绝笔之因缘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想见,六十多年 前的一九四二年那个秋天,弘一法师住在泉州 的温陵养老院里,仲秋节刚过,大师的胸部与 胃部又时时发疼,体温也处于高烧状态,农历 八月二十八日那天,大师预知时至,叫来了妙 莲法师,将三份写好了的遗嘱交付妙莲,然后 开始只饮开水,不再进食,大师称之为,闭门 思过,念佛待死。 二十九日那天下午五时,大师觉着仅有遗 嘱似乎不够,再叫了妙莲来口头落实临终助念 的事情,这一次大师特别强调道:助念时先颂 《普贤行愿晶赞》,乃至所有十方世界中等正 文,末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再唱回向偈 。当此颂经之际,若见余眼中有泪,此乃悲欣 交集所感,非是他故,不可误会。妙莲一一称 诺,大师欣然点头,然后闭目养神,默念弥陀 圣号。 又过了三天,是纪念武昌首义成功的双十 节,弟子黄福海过来探望,大师勉力起身,将 六天前早就打好的草稿拿出来,放在案边,比 对着样稿,至诚恭敬地将藕益大师的警训正式 题写到福海居士的纪念册上:“吾人日夜行往坐 卧皆须至诚恭敬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双十节大病 中 书勉福海贤首”。大师这次并没有完全依据 样稿来写,将落款中特别强调了双十节,且还 破例用了公历而非书法中惯常的农历纪年,似 在暗示这次书写的特别意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8楼2013-09-07 20:26
              回复
                福海不忍过多打扰重病的大师,拿了这幅 功臻化境世称极品的墨宝,也是大师最后的教 诲,怅然而去,从此竟成永诀。 送走了客人,大师感到疲惫,便劝退了准 备收拾房间的妙莲,让床边的书桌保持着刚才 的原样,大师单提一念,听着室内的钟声丁当 ,微闭双目,随着钟声默念着六字洪名。妙莲 悄悄退出去,大师渐渐地入了甚深禅定,几天 前就曾见到的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再次出现,就 如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描绘的一样:那 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 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那魂 牵梦萦的金色莲花也出现了,巨大的花叶,小 者面积也达二百五十由旬,比偌大的泉州城还 大,这样的叶子,一朵花上就有八万四千片, 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 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 覆地上。花上坐着我们的弥陀慈父,身如百千 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 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 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 ,演出光明,如须弥山。观音势至,无数化佛 ,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 ,也一起来到面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 大师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 至,与无数菩萨,赞叹大师,劝进其心。大师 见已,欢喜踊跃,眼角不自禁滴出两行清泪。 原来世人以为只是佛祖比喻或者象征的广长境 界居然却可以亲证,观无量寿佛经中的描述真 实不虚啊,大师再次感到悲欣交集,法喜充满 。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9楼2013-09-07 20:36
                回复
                  直到下午六点钟左右,大师方自定中出来 ,精神也好很多,大师心中满是慈悲清净,观 经中的境界仍然如在目前。大师自知往生将至 ,为免后人误读,便欲将刚证到《观无量寿佛 经》的三昧境界遗告后人、起信来者,于是顺 手拿了为福海题辞打样的那张草稿纸,翻到背 面,蘸了一次墨,在纸的中央,大师倾毕生之 修为,一气呵成,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核桃大 小的字,然后继续就着余墨在窄迫的左侧复用 略小的字体写完见观经三字,此时墨已枯极, 但大师意犹未尽,仿佛预知后世注定的误解歧 意,索幸再次蘸了些墨破例在经字后面画了个 浓浓的圆圈,以此表明这悲欣交集与见观经是 完整的一句。然后看了一眼座钟,将这一庄严 时刻题到了右上角“九月初一日下午六时写”, 刚好做了这幅微缩的中堂的天头补白。然后, 大师犹豫了一下,又在右下角写上初一日下午 九———,大师似乎觉着不再必要,便又涂掉 了两个字,然后怅然搁笔,叫来妙莲,收起这 最后的绝笔。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10楼2013-09-07 20:41
                  回复
                    此后的两日,大师继续断食念佛,不再有 任何牵挂与遗憾,侍者妙莲及其他好友送来的 药石与饭菜都一概被大师谢绝,只是尽量保持 着右手枕头,左手搭膝的吉祥卧,和着僧团的 助念声默颂佛号,至一九四二年农历九月初四 日晚八时,大师于佛号声中安然生西,眼角挂 着悲欣交集的泪珠。 遵照大师遗嘱,继续助念六天后,九月十 一日下午七时,色身在承天寺火化,荼毗历一 小时,有多色火焰剧烈上升。在一百日内,由 骨灰中,拣出各色舍利一千八百粒,舍利块六 百多块。 后学用这种历史重现的方式行文表白,只 是为了方便我们真正理解大师题写绝笔时的基 本情形,由此才更容易理解大师的命终开示的 真实意义。 当然这样也容易给仁者带来困扰,以为想 当然尔,诚然,间中不乏推理猜测的成份,毕 竟我们未能证得大师的境界,无法横超三界, 也无五眼六通,只能在资料不完备的情况下依 循逻辑加以推想,但关键的细节却还是有史料 依据的。特别是很多重要的信息我们就可以从 完整版的图片上找到依据,其他则可从林子青 大德编著的《弘一法师年谱》以及其他大师好 友及妙莲法师的回忆文章中找到注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11楼2013-09-07 20:43
                    回复
                      类似的例子有据可查的有宋徽宗时丞相无 尽居士张商英,此公早年极力反对佛法,曾欲 写《无佛论》,但研究以后的结果却是写出了 著名的《护法论》,成了了不起的得道之士, 并且于临命终时,告诉儿子及女婿:我告诉你 们,法华经上所讲,地上涌出多宝如来宝塔, 多宝如来分半座给释迦牟尼佛坐,确有其事, 不是学理上的。讲完后,把枕头一丢,两腿一 伸走了。 后学以为,弘一法师之绝笔所传达的意思 与张商英的遗嘱异曲而同工。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12楼2013-09-07 20:55
                      回复
                        大师之开示 综而言之,后学以为,大师最终决定写出 这七个字,因缘际会,有意无意中还有更深的 用意在,我辈悉当尽知尽行,无令尘封草没。 概而言之,大师临命终时现身说法,记录 下自己因念佛听经感应到的悲欣交集,用这种 亲身经历为后世学人指引一条正确的修学之路 。分而析之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其一、虽然大师可能是限于条件不经意地 选了这张用过的草稿纸,但后学以为这其中必 然有不可思议的甚深因缘,因此,其纸背透出 的内容同样是大师命终开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就是送给弟子黄福海的藕益大师的警训:“ 吾人日夜行往坐卧,皆须至诚恭敬。”后学以为 其实是大师送给每位来者的最后警训。当其初 入佛门亲近印祖时,印光法师曾于书信中开示 道: “入道多门,惟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 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纵观大师四分之一世 纪的修行,的确奉行如仪,这其实也正是其作 为律宗祖师的基本行门,于此命终之际,大师 重温了印祖的教诲与藕益的原典,冥冥之中旨 在再次开示我们,以戒为师至诚恭敬是修学一 切佛法的基础,必须以此为前提,然后修观想 念佛才能够有望成果。事实上在大师五十六岁 时作的《净宗问辩》中就曾提到:上根之人, 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绝不应排除教理 。若在常人,持名之上,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参 学,岂可废弃?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13楼2013-09-07 20:57
                        回复
                          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绝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上,须经经律论等随力参学,岂可废弃?


                          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14楼2013-09-11 07:58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15楼2015-04-07 07:22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禁言 |16楼2015-04-08 06: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