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
一、明确研究目的与研究性质;
二、确定分析单位和具体的研究对象;
三、确定研究方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
社会研究选题对整个社会研究工作的意义。
答:
(1)从研究工作的社会意义上看,一个合理的选题过程可以使有限的研究资源有效地集中 在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上,从而使研究资源得以合理的利用。
(2)从研究过程来看,选题规定着研究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整个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
(3)从研究实践上看,后面各个阶段中的研究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按照选题阶段所确定 的研究目标、研究视角及研究方向而进行的。 因此,社会研究中的选题过程往往是研究者 对一个研究项目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选题过程的质量对一项研究工作的整体质量具有举足 轻重的影响。
社会研究选题的过程。
答:
(1)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初步选择研究题目;
(3)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
(4)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
(5)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社会理论的特点。
答:
(1)社会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包括日常生活、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等)。 (2)社会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能够反映一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
(3)社会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功能。
社会理论在社会研究中的意义
答:
(1)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
(2)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3)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指导。
(4)社会理论可以为分析资料提供解释。
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
答:
所谓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是指在社会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认识论原则,包括经验归纳原 则、演绎推理原则、假设一检验原则、统计性原则、抽样一推论原则等。
测量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
(1)定类测量。
(2)定序测量。
(3)定距测量。
(4)定比测量。
进行语义差异测量的步骤
答:
首先要确立测量客体; 然后,选择 3 一 15 组语义相反的形容词或短语,它们应能够显示出测量客体在某个方 面的对立形象; 接下来,准备一份计分表,让被访者对测量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注意要使每对语义 相反的形容词之间含有 7—11 个评分点。
社会测量中概念化的内涵及原因
答:
一、概念化是社会测量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概念的含义和应用范围给予清晰说明的过程, 即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名义定义。
二、之所以要进行概念化,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1、概念是人们主观上对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指称事 物的概念的含义经常是模糊不清的。
2、有些测量对象纯粹是一种理论建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定义。
测量的基本步骤
答:
(1)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或者说对测量对象形成概念化认识,这就是“概 念化”过程。
(2)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这属于“操作化”的内容。
(3)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
建立指数时处理缺失值的常用方法
答:
(1)如果数据中缺失值所占的比重不大,可以考虑删除那些含有缺失值的被访者;
(2)如果指数有多个指标,可以考虑用已有数据的平均值来代替缺失值;
(3)在大样本和指标较多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随机方法给缺失值赋值。
测量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答:
第一、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
第二、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的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 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
第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候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
第四、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第五、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指数与量表的差异
答:
(1)量表和指数的得分方式是不一样的。量表是根据被测量对象对问题的回答强弱程度, 给予不同的得分;而指数是根据被测量对象选择指标的多少,给予不同的得分。
(2)量表不仅能测出变量的大小,而且还能反映出变量的强弱结构,因此能获得比指标测 量更多的信息。
(3)虽然量表测量得到的是从小到大的连续分值,但从测量层次看,量表测量仍属于定序 测量层次,因为量表得分之间不存在标准等距。同样的理由,指数测量也应该属于定序测量 层次,但是,在实践中,许多研究者从便于统计分析的角度考虑,都将指数测量作为定距测 量或定比测量层次的测量来使用。
(4)从使用频率看,指数比量表运用得更加频繁。
测量过程中建立指数的技术
答:
(1) 选取符合标准的指点标,要求表面效度高,通过相关性检验。
(2) 指标加权,对某些重要的指标赋以特殊的分量。
(3) 处理缺失值。
建立指数时选取指标的标准
答:
(1) 要尽可能挑选表面效度较髙的指标。
(2) 要对不同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
(3) 如果某个指标与其他所有指标都不相关,那就应将这个指标排除掉。如果两个指标之 间完全相同或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也只需要保留一个。
评估策略工具再测信度的过程
答:
(1)研究者选定一批受试者。
(2)研究者就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场合对受试者进行两次测量。
(3)研究者计算两次测量分数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说明两次测量的一致性程度越 高。
表面效度的优缺点
答:
(1)表面效度是最容易评估、也是最基本的效度类型。
(2)表面效度的评估比较容易受到测试者个人因素的影响。
(3)在实际测量中采用的每种测量方法或多或少总有一些表面效度,因此很难判定哪个测 量不具备表面效度。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答:
(1)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
(2)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3)可信的测量,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4)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
再测信度的不足之处与使用时的矛盾
答:
(1)不足之处是第一次测量产生的练习效应会对第二次测量产生影响。
(2)矛盾在于,缩短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被测试者比较容易回忆出测试的内容。
(3)矛盾还在于,延长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则被测试者比较容易受外部影响变化。
小组访谈法有哪些优点
答:
(1)了解情况快,效率高;
(2)可以通过被调查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3)小组访谈法有利于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把认识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起 来。
访谈的准备工作
答:
(1)熟悉调查内容。
(2)了解被访者的社区特征。
(3)确定并了解访谈对象。
(4)拟定实施访谈的工作计划。
(5)准备工具。
访谈法的优点
答:
(1)信息量大。
(2)灵活性高。
(3)适用范围广。
(4)控制性强。
(5)访谈法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
影响观察信度的主要因素
答:
(1)观察内容界定的明确性。
(2)观察类别定义的严格性。
(3)环境的变化。
(4)人的变化。
实验室观察的优点
答:
实验室观察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
(1)由于观察在实验室中进行,并对观察的情景与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操纵,实验室观 察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客观和可重复验证性,可以用来研究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 关系;
(2)由于用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所以可以用来收集研究对象的自然发生的行为的最真实、 完整、全面的资料。
影响观察的效度的主要因素
答:
(1)观察方式、观察人员、观察地点和观察时间对于研究课题的适当性。
(2)观察内容的选择和操作化方式。
(3)“观察者偏见”。
(4)“被观察者效应”。
(5)观察者的观察的敏锐性和记忆的准确性。
检查用观察法获得的资料时,要注意的方面
答:
对观察法获得的资料的检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观察资料是不是严格遵循调查提纲获得的。一个好的观察资料既要记下提纲中规 定的调查内容,也要记下那些看到的暂时还无法归类的事实。
(2)如果能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的资料,则应把通过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和通过其他方法获 取的资料进行比较、核实。
(3)当观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时,调查人员要随时将获取的信息同小组其他调查人员所 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
(4)对于较重要的问题,要注意调查时间的长短。
间接观察的优缺点
答:
(1)间接观察的优点在于:由于观察是间接的,被观察者的行为不会受到观察的影响,可 以收集到反映人的真实行为的资料。
(2)间接观察的缺点在于:由于没有直接观察到行为的发生,所收集的资料的效度不能保 证,无法评价所观察的标志和痕迹是否真正反映了所要研究的行为和现象,即使能够反映, 也很难判断这种行为和标志或痕迹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
一个完整的观察方案应包括的内容
答:
(1)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2)观察方式。
(3)观察的对象和内容。
(4)观察的工具和记录的方式。
(5)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6)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提高观察信度的措施
答:
(1)必须明确观察内容。
(2)必须对观察的类别进行严格的定义。
(3)必须考虑环境的变化和人在时间中的变化。
(4)选择有经验和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进行观察。
科学观察的特征
答:
(1)在观察之前先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然后根据研究目的获取资料。
(2)需要系统的观察设计。
(3)有系统完整的观察记录。
(4)观察过程避免主观和偏见。
(5)观察过程和获得的资料可以重复查证。
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环节
答:
(1)抽取文献样本;
(2)确定分析单位 ;
(3)进行编码;
(4)数据的加工处理;
(5)信度和效度检验。
在统计分析中集中量数的作用
答:
(1) 集中量数说明某一社会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其数量的一般水平。
(2) 集中量数可以对于在不同空间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
(3) 集中量数可以对一定社会现象在不同时间中的变化进行比较,以说明这些现象的发展 趋势和规律。
(4) 集中量数可以用来分析某些社会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撰写研究报告的步骤
答:
(1)确立主题;
(2)组织材料 ;
(3)拟定提纲 ;
(4)撰写成文。
撰写研究报告行文方面的一般要求
答:
(1)对事实的陈述,要力求客观平实,避免在文字中使用主观且带有感情成分的词句; (2)不要试图去说服读者,而要尝试把事实告诉读者;
(3)避免使用第一人称;
(4)避免借权威之名来增强文字的力量;
(5)避免哗众取宠。
定性研究报告的特点
答:
(1)非数量化和以文字表述为主。
(2)通常不具有固定的格式。
(3)结构和文字表述比较灵活,在描述和解释之间没有明显区分。
学术性研究报告中介绍研究方法和步骤一般包括的内容
答:
(1)介绍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状况。
(2)说明研究工具。
(3)介绍研究步骤。
研究报告引证资料注明出处的意义和作用
答:
(1)可以为读者提供查证所引用资料的线索;
(2)可以增强研究者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务实的作风,使之不能凭空捏造证据;
(3)保证所引的用材料的真实性,增强研究报告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4)体现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减少剽窃的可能性,保证学术的继承性和学术的尊严。 同组研究与同期群研究的区别
答:
(1)同组研究与同期群研究的概念不同。
(2)同组研究每次调查所用的都是同一个样本。
(3)同期群研究中的样本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只要被调查者是来源于同一时期的人群即 可。
指数测量与量表测量的区别
(1)量表是根据被测量对象对问题的回答强弱程度,给予不同的得分;指数是根据被测量 对象选择指标的多少,给予不同的得分。
(2)量表属于定序测量层次,指数测量在实践中常作为定距测量或定比测量层次来使用。 (3)从使用频率看,指数比量表运用得更加频繁,因为建立量表难度较大。
撰写研究报告时组织材料应坚持的原则。
答:
(1)与报告主题相关性原则。
(2)精炼、典型与全面的原则。
(3)事实、分析与讨论、建议相结合的原则。
测量效度的概念和类型。
答:
(1)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 结果越能显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
(2)社会研究中常用的效度类型:
①表面效度:指测量结果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或学术界形成的共识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果吻 合程度高,则表面效度就高。
②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被测量概念的全部内涵。测量工具代表概念定义 的:内容越多,则内容效度就越高。
③效标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一些能够精确表示被测概念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问卷答案(选项)设计的要求。
答:
答案设计的要求有:
第一,使答案与问题相对应,避免答非所问。
第二,应当努力设计完备的答案,也就是说应该涵盖所有可能的答案。
第三,应该努力使每个答案彼此独立,也就是具有互斥性,彼此不会重叠或相互包含,从而 避免被调查者选择困难,往往在只能选一项时却选择了相关的多项。
第四,鉴于答案实际上是测量尺度,所以,在能够使用高层次尺度时,应当尽量使用高层次 尺度,这样在分析数据时,可以根据需要将其转换为较低层次的尺度。
第五,答案的设计要简洁明了,既要避免每个答案的表述太长、太啰嗦,又要避免答案数量 太多。
内容分析法的优点
答:
(1)最大的优点成本低、省时省钱。
(2)是便于重复研究。
(3)是允许研究者对一段历史时期内发生的过程进行定量研究。
实验研究的目的和选择受试者的方法。
答:
(1)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通常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假设, 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检验。
(2)选择受试者的原理:
①随机法:随机法是按照随机分派的方法将受试者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这是在理论上最 有效的控制影响变量的方法。
②配对法:指的是依据一系列设定的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
③排除法:这种方法的目的是把影响因素在实验前就进行排除。
④纳入法:纳入法是把其他主要的影响变量也当做自变量引入实验中,同时对几个自变量进 行操作、测量和检验。

答:
一、明确研究目的与研究性质;
二、确定分析单位和具体的研究对象;
三、确定研究方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
社会研究选题对整个社会研究工作的意义。
答:
(1)从研究工作的社会意义上看,一个合理的选题过程可以使有限的研究资源有效地集中 在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上,从而使研究资源得以合理的利用。
(2)从研究过程来看,选题规定着研究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整个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
(3)从研究实践上看,后面各个阶段中的研究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按照选题阶段所确定 的研究目标、研究视角及研究方向而进行的。 因此,社会研究中的选题过程往往是研究者 对一个研究项目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选题过程的质量对一项研究工作的整体质量具有举足 轻重的影响。
社会研究选题的过程。
答:
(1)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初步选择研究题目;
(3)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
(4)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
(5)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社会理论的特点。
答:
(1)社会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包括日常生活、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等)。 (2)社会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能够反映一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
(3)社会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功能。
社会理论在社会研究中的意义
答:
(1)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
(2)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3)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指导。
(4)社会理论可以为分析资料提供解释。
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
答:
所谓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是指在社会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认识论原则,包括经验归纳原 则、演绎推理原则、假设一检验原则、统计性原则、抽样一推论原则等。
测量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
(1)定类测量。
(2)定序测量。
(3)定距测量。
(4)定比测量。
进行语义差异测量的步骤
答:
首先要确立测量客体; 然后,选择 3 一 15 组语义相反的形容词或短语,它们应能够显示出测量客体在某个方 面的对立形象; 接下来,准备一份计分表,让被访者对测量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注意要使每对语义 相反的形容词之间含有 7—11 个评分点。
社会测量中概念化的内涵及原因
答:
一、概念化是社会测量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概念的含义和应用范围给予清晰说明的过程, 即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名义定义。
二、之所以要进行概念化,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1、概念是人们主观上对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指称事 物的概念的含义经常是模糊不清的。
2、有些测量对象纯粹是一种理论建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定义。
测量的基本步骤
答:
(1)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或者说对测量对象形成概念化认识,这就是“概 念化”过程。
(2)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这属于“操作化”的内容。
(3)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
建立指数时处理缺失值的常用方法
答:
(1)如果数据中缺失值所占的比重不大,可以考虑删除那些含有缺失值的被访者;
(2)如果指数有多个指标,可以考虑用已有数据的平均值来代替缺失值;
(3)在大样本和指标较多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随机方法给缺失值赋值。
测量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答:
第一、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
第二、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的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 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
第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候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
第四、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第五、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指数与量表的差异
答:
(1)量表和指数的得分方式是不一样的。量表是根据被测量对象对问题的回答强弱程度, 给予不同的得分;而指数是根据被测量对象选择指标的多少,给予不同的得分。
(2)量表不仅能测出变量的大小,而且还能反映出变量的强弱结构,因此能获得比指标测 量更多的信息。
(3)虽然量表测量得到的是从小到大的连续分值,但从测量层次看,量表测量仍属于定序 测量层次,因为量表得分之间不存在标准等距。同样的理由,指数测量也应该属于定序测量 层次,但是,在实践中,许多研究者从便于统计分析的角度考虑,都将指数测量作为定距测 量或定比测量层次的测量来使用。
(4)从使用频率看,指数比量表运用得更加频繁。
测量过程中建立指数的技术
答:
(1) 选取符合标准的指点标,要求表面效度高,通过相关性检验。
(2) 指标加权,对某些重要的指标赋以特殊的分量。
(3) 处理缺失值。
建立指数时选取指标的标准
答:
(1) 要尽可能挑选表面效度较髙的指标。
(2) 要对不同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
(3) 如果某个指标与其他所有指标都不相关,那就应将这个指标排除掉。如果两个指标之 间完全相同或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也只需要保留一个。
评估策略工具再测信度的过程
答:
(1)研究者选定一批受试者。
(2)研究者就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场合对受试者进行两次测量。
(3)研究者计算两次测量分数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说明两次测量的一致性程度越 高。
表面效度的优缺点
答:
(1)表面效度是最容易评估、也是最基本的效度类型。
(2)表面效度的评估比较容易受到测试者个人因素的影响。
(3)在实际测量中采用的每种测量方法或多或少总有一些表面效度,因此很难判定哪个测 量不具备表面效度。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答:
(1)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
(2)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3)可信的测量,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4)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
再测信度的不足之处与使用时的矛盾
答:
(1)不足之处是第一次测量产生的练习效应会对第二次测量产生影响。
(2)矛盾在于,缩短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被测试者比较容易回忆出测试的内容。
(3)矛盾还在于,延长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则被测试者比较容易受外部影响变化。
小组访谈法有哪些优点
答:
(1)了解情况快,效率高;
(2)可以通过被调查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3)小组访谈法有利于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把认识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起 来。
访谈的准备工作
答:
(1)熟悉调查内容。
(2)了解被访者的社区特征。
(3)确定并了解访谈对象。
(4)拟定实施访谈的工作计划。
(5)准备工具。
访谈法的优点
答:
(1)信息量大。
(2)灵活性高。
(3)适用范围广。
(4)控制性强。
(5)访谈法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
影响观察信度的主要因素
答:
(1)观察内容界定的明确性。
(2)观察类别定义的严格性。
(3)环境的变化。
(4)人的变化。
实验室观察的优点
答:
实验室观察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
(1)由于观察在实验室中进行,并对观察的情景与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操纵,实验室观 察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客观和可重复验证性,可以用来研究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 关系;
(2)由于用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所以可以用来收集研究对象的自然发生的行为的最真实、 完整、全面的资料。
影响观察的效度的主要因素
答:
(1)观察方式、观察人员、观察地点和观察时间对于研究课题的适当性。
(2)观察内容的选择和操作化方式。
(3)“观察者偏见”。
(4)“被观察者效应”。
(5)观察者的观察的敏锐性和记忆的准确性。
检查用观察法获得的资料时,要注意的方面
答:
对观察法获得的资料的检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观察资料是不是严格遵循调查提纲获得的。一个好的观察资料既要记下提纲中规 定的调查内容,也要记下那些看到的暂时还无法归类的事实。
(2)如果能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的资料,则应把通过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和通过其他方法获 取的资料进行比较、核实。
(3)当观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时,调查人员要随时将获取的信息同小组其他调查人员所 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
(4)对于较重要的问题,要注意调查时间的长短。
间接观察的优缺点
答:
(1)间接观察的优点在于:由于观察是间接的,被观察者的行为不会受到观察的影响,可 以收集到反映人的真实行为的资料。
(2)间接观察的缺点在于:由于没有直接观察到行为的发生,所收集的资料的效度不能保 证,无法评价所观察的标志和痕迹是否真正反映了所要研究的行为和现象,即使能够反映, 也很难判断这种行为和标志或痕迹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
一个完整的观察方案应包括的内容
答:
(1)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2)观察方式。
(3)观察的对象和内容。
(4)观察的工具和记录的方式。
(5)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6)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提高观察信度的措施
答:
(1)必须明确观察内容。
(2)必须对观察的类别进行严格的定义。
(3)必须考虑环境的变化和人在时间中的变化。
(4)选择有经验和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进行观察。
科学观察的特征
答:
(1)在观察之前先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然后根据研究目的获取资料。
(2)需要系统的观察设计。
(3)有系统完整的观察记录。
(4)观察过程避免主观和偏见。
(5)观察过程和获得的资料可以重复查证。
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环节
答:
(1)抽取文献样本;
(2)确定分析单位 ;
(3)进行编码;
(4)数据的加工处理;
(5)信度和效度检验。
在统计分析中集中量数的作用
答:
(1) 集中量数说明某一社会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其数量的一般水平。
(2) 集中量数可以对于在不同空间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
(3) 集中量数可以对一定社会现象在不同时间中的变化进行比较,以说明这些现象的发展 趋势和规律。
(4) 集中量数可以用来分析某些社会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撰写研究报告的步骤
答:
(1)确立主题;
(2)组织材料 ;
(3)拟定提纲 ;
(4)撰写成文。
撰写研究报告行文方面的一般要求
答:
(1)对事实的陈述,要力求客观平实,避免在文字中使用主观且带有感情成分的词句; (2)不要试图去说服读者,而要尝试把事实告诉读者;
(3)避免使用第一人称;
(4)避免借权威之名来增强文字的力量;
(5)避免哗众取宠。
定性研究报告的特点
答:
(1)非数量化和以文字表述为主。
(2)通常不具有固定的格式。
(3)结构和文字表述比较灵活,在描述和解释之间没有明显区分。
学术性研究报告中介绍研究方法和步骤一般包括的内容
答:
(1)介绍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状况。
(2)说明研究工具。
(3)介绍研究步骤。
研究报告引证资料注明出处的意义和作用
答:
(1)可以为读者提供查证所引用资料的线索;
(2)可以增强研究者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务实的作风,使之不能凭空捏造证据;
(3)保证所引的用材料的真实性,增强研究报告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4)体现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减少剽窃的可能性,保证学术的继承性和学术的尊严。 同组研究与同期群研究的区别
答:
(1)同组研究与同期群研究的概念不同。
(2)同组研究每次调查所用的都是同一个样本。
(3)同期群研究中的样本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只要被调查者是来源于同一时期的人群即 可。
指数测量与量表测量的区别
(1)量表是根据被测量对象对问题的回答强弱程度,给予不同的得分;指数是根据被测量 对象选择指标的多少,给予不同的得分。
(2)量表属于定序测量层次,指数测量在实践中常作为定距测量或定比测量层次来使用。 (3)从使用频率看,指数比量表运用得更加频繁,因为建立量表难度较大。
撰写研究报告时组织材料应坚持的原则。
答:
(1)与报告主题相关性原则。
(2)精炼、典型与全面的原则。
(3)事实、分析与讨论、建议相结合的原则。
测量效度的概念和类型。
答:
(1)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 结果越能显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
(2)社会研究中常用的效度类型:
①表面效度:指测量结果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或学术界形成的共识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果吻 合程度高,则表面效度就高。
②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被测量概念的全部内涵。测量工具代表概念定义 的:内容越多,则内容效度就越高。
③效标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一些能够精确表示被测概念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问卷答案(选项)设计的要求。
答:
答案设计的要求有:
第一,使答案与问题相对应,避免答非所问。
第二,应当努力设计完备的答案,也就是说应该涵盖所有可能的答案。
第三,应该努力使每个答案彼此独立,也就是具有互斥性,彼此不会重叠或相互包含,从而 避免被调查者选择困难,往往在只能选一项时却选择了相关的多项。
第四,鉴于答案实际上是测量尺度,所以,在能够使用高层次尺度时,应当尽量使用高层次 尺度,这样在分析数据时,可以根据需要将其转换为较低层次的尺度。
第五,答案的设计要简洁明了,既要避免每个答案的表述太长、太啰嗦,又要避免答案数量 太多。
内容分析法的优点
答:
(1)最大的优点成本低、省时省钱。
(2)是便于重复研究。
(3)是允许研究者对一段历史时期内发生的过程进行定量研究。
实验研究的目的和选择受试者的方法。
答:
(1)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通常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假设, 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检验。
(2)选择受试者的原理:
①随机法:随机法是按照随机分派的方法将受试者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这是在理论上最 有效的控制影响变量的方法。
②配对法:指的是依据一系列设定的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
③排除法:这种方法的目的是把影响因素在实验前就进行排除。
④纳入法:纳入法是把其他主要的影响变量也当做自变量引入实验中,同时对几个自变量进 行操作、测量和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