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吧 关注:1,862贴子:7,203

茨威格文集选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吧主请把另外两贴删了吧。
茨威格文集选购
(一)
我们知道,世界公认的三大短篇小说家,分别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但是还有一个排名,是将欧·亨利撤下,换上奥地利的茨威格,美其名为“世界三大中篇小说家”,我估计这是那些喜爱茨威格的读者给出的排名。而在我心目中,则是这样一个排名:茨威格,欧·亨利,以及美国的爱伦·坡。
我最不喜欢契诃夫,他的小说讽刺性太强,政治味太浓,对莫泊桑的感觉则好些,但也喜恶参半。因此,契诃夫的小说我是一本也不买,连选本也没有,莫泊桑的小说倒是买了几本,但也属选本类。上海译文出版社出过一套五卷本的《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郝运、王振孙译,这套书一直搁在我的当当网的“暂存架”里,犹豫着买不买。
比起买莫泊桑书的犹豫,欧·亨利、爱伦·坡、茨威格三人的书,购买时自然是毫不犹豫的了。欧·亨利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卷本《欧·亨利小说全集》,王永年译。爱伦·坡的小说选本,比较著名的有两种:北京燕山出版社的《怪异故事集》,曹明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爱伦·坡短篇小说集》,陈良廷、徐汝椿、马爱农译。爱伦·坡一生著有小说70篇(部),但市面上他的全集很少。三联书店出过曹明伦译的《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上下两册,共1520页,基本收录了他的诗歌、长短篇小说以及散文,这是目前最全的本子了。这个本子只在1995年出版过,印数5000册,现在已经难觅,想要全集的朋友只好等它再印了。
有人见我上面说喜欢爱伦·坡,不喜欢契诃夫等人,便猜测我的阅读口味是属于较追求新、奇、异的,这算是说对了一半。其实说我读小说喜欢读谁,不喜欢读谁,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我曾喜欢读大仲马的小说、雨果的小说,以及其他名家小说,捧着读不释手时感觉就像读金庸的武侠书一般,可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但是现在这类书大多被我送人了,一如金庸的武侠书,因为我知道以后不会再有时间去读它们了。我也曾问自己,什么样的小说才能够吸引我、符合我的阅读口味?或者说,我心目中的好小说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我知道答案了,我之所以把爱伦·坡、欧·亨利、茨威格排在心中,而没有列入莫泊桑、契诃夫等人,是因为在我阅读前者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冲动,一种令我也想去摹仿他们创作小说的冲动。这并非说我一定写小说,但是若我也写小说,那么就必定是受他们影响的缘故。按照我这样的标准,屠格涅夫、简·奥斯汀就在其列,他们的书我自然都买了,而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大家却不在其列了,他们的书也就不再买了,以前买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后来都送人了。



IP属地:上海1楼2009-10-03 10:46回复

    (二)
    现在进入正题,说说我最喜欢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许多人知道茨威格,都是通过2004年徐静蕾拍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此茨威格这个名字在中国大热起来,白领、小资青年阅读茨威格的小说,就成为一种风雅的文化时髦,现在他的书籍已经有很多了。但是上世纪80年代,在我最初读到茨威格的小说,那时候市面上还几乎没有像样的选本。
    我最初读到的本子是一本小册子,书名《象棋的故事》,译者张玉书。该书收录了五部中短篇,分别为《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译《巫山云》)、《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以下简称《象棋》、《来信》、《24小时》),以及《家庭女教师》、《看不见的珍藏》。前三篇属于脍炙人口的名作,后两篇不算太有名,为何会被入选,其中还有缘故。据张玉书解释,在改革开放初,当时的政治气候远未如现在这般宽松,像《来信》这种全力展现女性内心情欲世界的小说,尚有“诲淫诲盗”之嫌,张玉书为了保证此篇的成功入选,除“揭露法西斯对人性的摧残”的《象棋》外,还小心翼翼地选择了可以拔高到“揭露资本主义对女性的侮辱”的高度的《家庭女教师》,和反映“通货膨胀给平民百姓带来巨大痛苦的”《看不见的珍藏》等作品。
    这本《象棋的故事》小册子只有五篇小说,看完后实在不过瘾,以至在上世纪整个90年代,我一直都在寻找有更多茨威格小说的本子。有一段时间内,只要看见书店出现一本茨威格的小说,我就会买一本,后来各种本子多了,我就开始选择好的版本。而以前的本子则大多送了人,包括那本小册子,在我某次出差时,被外地的同行看中,便顺手送了。
    我以为,选择好的版本,主要看两方面。第一,要看译者是谁。译者首先要好,最好是名家大家。如张玉书,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他是目前国内译介茨威格的第一名家,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将茨威格作品介绍到国内的译者,徐静蕾拍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还特意请他担任顾问。其他的翻译名家,如高中甫、韩耀成、舒昌善、侯焕闳等人也各有可观处。其二,要看出版社是哪家。最好也是名家,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三联书店、译林出版社等,这些都是有着相当历史渊源的一流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一般地品质都能保证,令人比较放心,有时在你不甚了解译者的情况下,好的出版社就成了首选。


    IP属地:上海2楼2009-10-03 10:47
    回复

      (三)
      以下介绍茨威格小说的单本选集。
      茨威格小说单本选集的书名,主要有两种命名方式。一种以作家名,如“茨威格短篇小说选”等,例如张玉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这个本子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本,收入了茨威格的16篇中短篇小说,且按时间排序,一目了然,推荐购买。另一种以代表作名,大多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命名,也有以《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命名的。例如高中甫译、北京燕山出版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收入了茨威格的12篇中短篇小说。
      现在茨威格小说的选本多多,各种出版社的都有,但上面提到的张玉书、高中甫的两个本子是目前比较好的单本,茨威格的三大名篇《来信》、《24小时》、《象棋》都已收进。而有的出版社出的本子,三篇总有不全,这对于那些只想买一本先看看的人说,未免感到遗憾。比如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甫、韩耀成等合译的本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收进了十来篇,倒是不错的版本,就是少了《象棋》。
      这里插一段话。在书店里各种出版社出版的名著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中偶尔会发现有一两个出版社的书籍附赠名著电影光牒。比如上面提到的高中甫译、北京燕山出版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附赠相应的电影光牒。所赠电影光牒可不是徐静蕾拍的那部彩色电影《来信》,而是马克斯•奥佛尔斯于1948年在美国拍摄的黑白版《来信》,女主演就是琼•芳登,她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我个人认为,这部片子要比徐静蕾的出色,但市面上难觅此片,此前——网络上几乎找不到下载。当然,此后——自从我上传网络后,现在有下载了。
      


      IP属地:上海3楼2009-10-03 10:47
      收起回复

        (五)
        茨威格一生共写了十二部传记,九部散文集,七部戏剧,三部诗集,六部小说集,两部长篇(一部未完成),以及一部自传等。
        茨威格奠定世界性影响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小说,更体现在独具风格的传记上。他的十二部传记名目为:《回忆艾米尔•维尔哈仑》、《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其人其作》、《与魔鬼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约瑟夫•富歇: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精神疗法:梅斯默尔,玛丽•贝克•艾迪和弗洛伊德》、《玛丽•安东尼特:一个普通人的肖像》、《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剧》、《玛丽•斯图亚特:苏格兰女王的悲剧》、《麦哲伦:一个人和他的事业》、《巴尔扎克:他的生活小说》(遗作)。这个统计名目来自网络,实际还有一部传记未入其列,就是《蒙田》,它也是茨威格的遗作,在茨威格生命的最后时月里,他正在创作的有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克拉丽莎》,传记《巴尔扎克》、《蒙田》,除了《象棋的故事》完成外,后三部均为未完成稿。此外,自传体《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以及十四篇短篇历史特写《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也都可以视为传记。
        上述所列传记,除了少数几部,大部分已有中译本,比较好的版本当推三联书店出版的“茨威格人物传记”丛书。其中《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昨日的世界》两部推荐先读,译者为舒昌善等。
        茨威格的小说、传记都已经有各种本子出版,但他的散文集本子不多,早年我只见得一本,由高中甫主译编选的、1997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茨威格散文精选》,收入了散文、游记、评论、书信等各体文章,这也是目前较好的选本。近年茨威格的散文本子渐渐出版多了一些,例如有:《茨威格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绿原、钱春绮等译;《茨威格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张佳珏译;散文随笔集《回归自我(茨威格卷)》,长江文艺出版社,谭少茹译。其中绿原、钱春绮等名家译的《茨威格散文选》是一个不错的本子。
        市面上还有一个选本,《茨威格文学代表作》,由高中甫主译,九州出版社出版,这个本子收入了茨威格的九篇短篇小说,有《来信》、《24小时》等,但没有《象棋》,收入了几篇人物传记,有《三位文学大师》、《与魔鬼搏斗的尼采》、《托尔斯泰的肖像》等,还收入了四篇散文。这个本子就像个“大杂烩”,有小说,有传记,也有散文,适合那些喜欢一册在手就想遍览作者各种主要文体的懒惰汉。
        如影 完笔于2009年10月1日
        


        IP属地:上海5楼2009-10-03 10:48
        回复
          ....许多人知道茨威格,都是通过2004年徐静蕾拍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此茨威格这个名字在中国大热起来,白领、小资青年阅读茨威格的小说,就成为一种风雅的文化时髦,现在他的书籍已经有很多了。但是上世纪80年代,在我最初读到茨威格的小说,那时候市面上还几乎没有像样的选本。
          此语不确。早在解放前已风靡,后来80年代单行本很多。各种选集全集也是2000年前后出现的。
          高中甫主编了一套七册的《茨威格文集》,分为小说卷、散文卷、自传卷、传记卷,这套本子囊括了茨威格的所有代表作。
          见邮箱djvu
          张玉书主编了一套三册的《茨威格小说集》(上中下)。
          就是txt.pdf的 


          IP属地:福建7楼2009-10-03 19:45
          回复
            此语不确。早在解放前已风靡,后来80年代单行本很多。各种选集全集也是2000年前后出现的。
            -------------------------------------------------------------------
            确不确是相对而言,大多数人,包括那些平时不大读小说的人,他们知道茨威格,的确是通过徐静蕾的电影。至于解放前风靡,那也是相对而论,我们不能以茨威格迷、或者小说迷的立场来要求。你说80年代单行本很多,其实没那么多,选集是在90年代初开始出现,但全集是从90年代中后期出现。关于茨威格书籍在大陆的出版情况,张晓青的论文《 斯·茨威格作品在中国内地的译介》论述极为详尽,大致上划分了三个时期:1949—1978是茨威格译介的低谷时期,1979—1991是茨威格作品译介复苏期,1992—2005是茨威格作品译介火爆时期,一直持续至今。


            IP属地:上海8楼2009-10-03 21:50
            回复
              嘿...
              通过徐静蕾的电影了解茨威格?
              你是不是还可以说通过S.H.E《我不想长大》了解莫扎特?
              ==《河南社会科学》?这篇就是你写的吧,
              ==文科的习惯我不了解,
              ==但是不知道是否也遵循因果关系
              1。...》自徐静蕾根据茨威格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5年3月公映!以来,茨威格在中国内地的译介达到了!!高潮。
              ==(这句话有何证据?)
              ...》1992—2005是茨威格作品译介火爆时期,一直持续至今...1992年2月在奥地利萨尔兹堡举行的茨威格国际专题研讨会进一步促进了茨威格在世界的研究,在国内,随着茨威格及其作品在中国内地译介的全面化和深入,茨威格的译介逐步升温。该时期(92-95???)共出版小说单行本(含再版)53种,人物传记68种,选集20种,研究专著4种,戏剧5种,散文3种。
              ==
              很简单,只有92到05年出版的数据才能说明问题
              出版距离写作、翻译年代,起码要减去1-2年时间
              单行本(含再版)是可以说明问题的。也无这方面数据
              统计数字说明逐年增加吗?
              !!!!!!!!
              最可笑的是,你的数据是2005年截止的。可是徐静蕾在2005年3月才公映!
              起码要有05年6月到06年6的数据吧?还是没有。
              至于解放前
              》大致上划分了三个时期...
              看清楚没有,她说的是解放前的那段别人说的多了,他就不说了。
              不然就不是低谷了(低谷代表民国有个高潮,比如说沉樱,你不会连她也没有听说过吧),而是萌芽
              》确不确是相对而言,大多数人,包括那些平时不大读小说的人,...
              ==你难道不知道大多数人,包括了那些平时从来不看国内电影的人吗,
              还有从来不看小说、电影、电视的人呢,你尽可以告诉他们,莎士比亚是意大利的世纪名牌,什么鞋啊,包啊,都可以翻10倍卖给他们。


              IP属地:福建9楼2009-10-04 12:35
              收起回复
                • 218.88.21.*
                我高中的时候就看茨威格了。而且此电影依靠的是原作的名声(而非反之)。某书店推荐新书的时候(也是2003年之前可能2000年左右的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作为重点、名家推荐的,足已说明这作品本身的影响力够高。
                总之你写什么主观的时候。世界也主观了么。还是认真一些面对现实吧。- -看那种电影的人同样是小众。
                


                11楼2009-10-04 18:41
                回复
                  我大概是2000左右开始看的茨威格
                  当时大概是在某本版本较老的国外名家中短篇合集(乃少儿图书馆能见到的最破的书之一)上看到的。好像是三篇作品,《家庭女教师》,《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我根本还记不住作者的名字,只记得这三篇小说给了我多大的震撼。
                  想来当时他的名字已经在加温了
                  至于老徐的电影,真的只能做“标志”看
                  我以为,没听过茨威格而又会去看老徐电影的,小资型文青占多数吧,用LS的话,也还是小众
                  


                  IP属地:湖南12楼2009-10-04 20:06
                  回复
                    呵,酷是你们这辈的事.
                    请你明着扯蛋下看看。
                    1 你从来不看电影的人和平时不读小说有多大区别?
                    2 的确有相当一部分(这个有否认过吗)年轻人是因为看了电影后才进一步去了解去阅读茨威格原著的...
                    那点说明让你觉得茨威格的读者很少,那点说明徐静蕾的粉丝就可以代表大众?
                    3还是问问,自徐静蕾..来,茨威格在中国内地的译介达到了!!高潮。句话有何证据?
                    我不知道你文科的是否就可以理直气壮的不讲逻辑,但是起码也要讲讲证据吧。
                    4 你认为的高潮是否就只是数量?解放前的一批译著,直到现在有几篇比得上?正如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有几篇现在高潮的能比得上?
                    老实说张的那篇文章真的不怎么样,无数字无分析,只是单纯的罗列数据。正如徐的出演(我不是不喜欢徐,但是她的电影让人倒胃口),当然你尽可以有喜欢的权利。
                    


                    IP属地:福建13楼2009-10-05 11:59
                    回复
                      总之你写什么主观的时候。世界也主观了么。这句话有水平。哈


                      IP属地:福建14楼2009-10-05 12:01
                      回复
                        楼主
                        异端的权利——卡斯特里奥反对加尔文史实
                        你没写


                        15楼2009-10-06 21:34
                        回复
                          是同学借的书,自己偶然看到翻了下,然后一晚上熬夜看完的。很喜欢。上面讨论的重点好像偏题了吧?我喜欢的是茨威格。


                          16楼2011-01-05 13:05
                          回复
                            很详细,顶了


                            IP属地:广东17楼2012-01-02 20:51
                            回复
                              lz。。上海译文的集子中短篇分为来信和24小时,不是象棋的故事。。。


                              18楼2012-01-07 00: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