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山遍野的银色风车耸立于高空,转动的桨叶犹如一只只随风起舞的雄鹰,让人心潮澎湃。短短十几年间,张家口风电产业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追风逐电”发展之路,一项项喜人的变化昭示着昔日横行肆虐的西北风如今已成为张垣大地的“聚宝盆”,一座“风电名城”正在迅速崛起。
百万千瓦级风电城市“梦想成真”
前一阶段,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由市发改委传来———我市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100万千瓦,成为全省唯一、国内少数几个风电装机突破百万千瓦的地级市。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我市特有的气候特点———多风。据权威机构初步评估,全市风能资源储量达2000万千瓦以上,且可开发区域地处京津唐电力负荷中心,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是国内不可多得的风电开发“宝地”。
资源意味着成功,但有了资源并不等同于成功。随着国家对于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视,我市风电产业进入了“磁悬浮”时代,诸多全国第一、全省第一被依次收入囊中。2007年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花落”我市;2009年2月我市又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建设双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市;2007年、2008年风电装机量和并网发电量均为全省第一,国内地级市前列。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节能、中广核、中水投、龙源等国内风电巨头纷纷“抢滩登陆”张垣,全市总装机规模由1998年的0.985万千瓦“飞跃”到今年8月底的133.255万千瓦,而到2020年我市风电装机总容量预计将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建设国内“风电名城”就在不远的将来。
“风光互补”开启张垣风电新纪元
今年7月,国内首个风光储能综合示范项目“花落”我市,一种全新的风电发展模式在我市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市风电产业从此迈入了“风光互补”时代。
近年来,随着国内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衍生出了一些问题,远程输送难就是其中之一。据风电专家介绍,风能受季节、时间等因素影响较大,如7、8月风力发电量仅为2、3月的三分之一左右,不稳定的电能严重制约了电能的远程输送。我市装机规模过百万,输送问题非同小可。为此,我市在全国较早开展了风光互补模式的尝试,去年10月在尚义县建成了全省首个风光互补示范区。
“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良好的风电产业基础和风光互补经验令国家电网将国内首个风光储能综合示范项目落户张垣,从此我市风电产业迈入了“风光互补”时代。资料显示:该项目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开发规模为50万千瓦风电、1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7.5万千瓦化学储能,总投资120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光储三位一体示范工程。
“张垣制造”撑起风电“龙型经济”
8月15日三一张家口风电产业园项目开工奠基;7月30日运达张北风电生产基地首批风电机组下线;去年12月坤源风电项目投产……我市正经历着一场由“风电大市”到“风电强市”的蜕变。近年来,尽管我市风电装机容量呈几何倍数般增长,但“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风电产业的发展。为此,我市在开发风能资源的同时,坚持走优势资源产业化发展之路,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具有优良传统的机械加工产业优势,积极寻求风电设备加工本地化,做张垣人自己的“风车”。同时,主动与国内机械设备制造强企接洽合作,扩大风电设备生产及加工能力。由具备本地生产塔筒能力到具备本地生产叶片能力,再到浙江运达、三一集团风电设备制造大项目的签约、落户,使得我市风电产业链条环环相扣,逐步趋于完整化。目前我市已具备了本地生产风电全套设备的能力,风电产业“龙型经济”正在迅速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