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08,638贴子:9,634,599
  • 6回复贴,共1

中医应该发展到“六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医除了望闻问切四诊外,还应加进仪器检查、化验,合成六诊:简称望、闻、问、切、仪诊、验诊。
网上有传闻说,有出土的和田玉听诊器,有古老的木制中医听诊器。还有古籍记载“尝粪辩疾”的事例:越王勾践吴王夫差的粪便,为其治病。
如果玉听诊器和木听诊器,真是古老的中医听诊器的话,也算是发明了检查身体疾病的“仪器”。“仪诊”也就随着中医听诊器的出现而被开创出来。
如果把“尝粪辩疾”归到“化验”里,称为“验诊”的老祖宗,也可能有些武断。但是必定有些“化验”的影子。
但是,即便我的这种解释有些牵强,中医也应该把仪检和化验,纳入到中医诊断的体系中来。
任何医种的宗旨不就是治病救人吗?
中医也不应例外。为了治病救人,不须顾及中医的面子,不须顾及中医的血统纯正。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真要落实到行动中,必须要有博大的胸襟。把古今中外所有的治病救人的手段,全都借鉴过来。能为我中医所用,就消化吸收到中医体系中来。千万别为了血统纯正,就故步自封,最后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被时代淘汰。
再说,这两种诊断方法纳入中医之后,必定会对治病有积极的帮助。
比如:病人挂水后,虽消除了炎症,但寒凉的药水会造成病人身体的几天不适,同时开出驱寒的药方,让病人早些康复,岂不是病人之福?
再如,通过四诊得知病人血虚,需要调理。如何调理,范围广泛。这时用验诊得知血象的详细指标,如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可研究调整复方,发明出更精准的针对性药方,岂不是为中医的发扬光大贡献了力量?
本人以为,中西医结合的正确道路,是用中医的思维,让一切手段为我中西所有,才是发展中医的方向。


1楼2020-02-22 10:25回复
    上面说的仪诊,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前几年,俺老妈病了,喘不上气来,到了本地的名中医李维春那里,用的是听诊器。告诉说,肺里面的痰满了,不能输液了,吃大药吧,3剂,病好了,也没留什么病根。所以,脉诊定性,仪诊认量,相应接合,确实很好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2-22 16:09
    收起回复
      致于验诊,血常规确认感冒类型,经方给药,应该也是常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2-22 16:11
      回复
        中医还应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工具,建成一个中医内部网络。将全部中医医师诊治的病例纳入其中。
        然后,由名老中医组成一个考核团,每日从内网筛选出有问题的病例,进行点评。比如:诊断、辩证、组方、治疗效果。然后在内网公布。
        一来,让广大的普通中医师得到提高。
        二来,让“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庸医,无所遁形。


        6楼2020-03-04 09:38
        回复
          高 高 高 高;实在是高!


          7楼2020-03-04 20:32
          回复
            中药汤药的改进方法:
            中医已有大量的中成药,方便服用。
            如果,将常用的500多味中草药,制成单一的中成药,比如:当归丸、黄芪丸、党参丸、茯苓丸、白术丸……。中医师开方时,不再写上哪味药多少克,而是写上哪味药多少粒。
            如此一来,患者不再因煎药烦、喝药苦而望而却步。中医师也不再为开了真方,抓了假药,影响疗效而烦恼。


            8楼2021-01-24 1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