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忠:毁了他的是英雄的名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12:52 三晋都市报
人物点击
张喜忠:少年英雄,山西大同人,1992年,矿工之子张喜忠从20厘米宽、40多米深的山缝中成功救出了一名2岁的小女孩。他被授予第三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少年英雄张喜忠》和改编电视剧《矿山小英雄》使他名扬中国。
张喜忠:毁了他的,是英雄的名誉
2006年,某学校学生的一篇作文里,有一篇《矿山小英雄》的读后感。作者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他在作文中记述了张喜忠的故事。
电视剧说:那天,矿山上一个小男孩喜喜掉进了一条深不可测的“地缝”里,这条地缝最窄处只有20多厘米,大人们无法下去营救。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张喜忠勇敢地站了出来。大人们用绳子系着他的腰,把他放到地缝里,下这条“地缝”实在太难了,到最窄处时,喜忠一边用凿子小心地凿下点碎石,一边拼命往向下挤。他找到喜喜后,人们用绳子和钩子钩着喜喜,他慢慢地爬了上来。喜喜得救了,而张喜忠已经浑身是血。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那个六年级同学,他在作文中写道:“看完这部电视剧以后,我深为我的同龄人中能有这样一位小英雄而感到自豪,也深为自己以前的许多自私行为而感到羞愧。”
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这个艺术作品省略了许多真实的成分,1992年9月20日那天,张喜忠确实救起了5岁的龚喜喜,可是,作品里并没有写道:当时,喜喜的母亲跪在地上央求人们救救她的孩子,并许诺给救难者1000元的报酬,当时家境贫寒的张明把自己的儿子张喜忠拉到山缝旁,强迫他下去救人。作品把张喜忠刻画成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它似乎忽略了,这个孩子事实上不怎么喜欢学习。这篇写于2006年的文章,还忘记了张喜忠在2000年就已经沦落。
这不能责怪写文章的那个孩子,因为,关于张喜忠的故事,在网上流传最广泛的仍然是一篇报告文学,就是这篇报告文学,把张喜忠刻画成一个高大全的人物。
救人的事件发生后,张喜忠得到了种种荣誉,各种各样的报道把他刻画成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似乎生来注定就是英雄。救人的第二年,他就得到了第三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当地政府也给了他种种奖励。那年,他大部分时间就在做报告和参加会议中度过。
掌声和荣誉使这个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他在学校不仅不学习,而且经常旷课打架,几次面临被开除的危险时,都因为他是个“英雄”,学校不得不网开一面。那时候,《矿山小英雄》这部电视剧,正在中央电视台1至5套节目播放,还获得了一项国家级大奖,这个电视剧正在全国引起轰动。在这样的光环笼罩下,人们对张喜忠的错误莫不网开一面。
2000年,张喜忠救人8年后,他开始成为了一个小混混。他留着披肩长发,并染成红色。他想参军,可是难以通过政审,他胳膊上刺着龙虎,在游戏厅门口当保安。他和那些留着寸头的青年相跟着进舞厅、看电影如入无人之境,无人敢于阻拦……
当年,中青报的一篇评论说:“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一件有益于人民的事,证明他此时此刻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值得人们奉为样板,但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偶然的行为而大张旗鼓地将其包装成英雄上市,提着他的头发拔高到空中去。我们褒奖英雄般的行为,但一两次这样的行为并不能证明某个人就该终生享有英雄的称号。”
张喜忠的悲剧仿佛现代社会的一曲伤仲永,在王安石的时代,那个名叫仲永的少年曾经有神童的名誉,可他的父母利用这种名誉来谋取利益,他自己也忘记了进取。过分的荣誉甚至会让大人迷失,更何况一个11岁的孩子。 常玮/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12:52 三晋都市报
人物点击
张喜忠:少年英雄,山西大同人,1992年,矿工之子张喜忠从20厘米宽、40多米深的山缝中成功救出了一名2岁的小女孩。他被授予第三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少年英雄张喜忠》和改编电视剧《矿山小英雄》使他名扬中国。
张喜忠:毁了他的,是英雄的名誉
2006年,某学校学生的一篇作文里,有一篇《矿山小英雄》的读后感。作者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他在作文中记述了张喜忠的故事。
电视剧说:那天,矿山上一个小男孩喜喜掉进了一条深不可测的“地缝”里,这条地缝最窄处只有20多厘米,大人们无法下去营救。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张喜忠勇敢地站了出来。大人们用绳子系着他的腰,把他放到地缝里,下这条“地缝”实在太难了,到最窄处时,喜忠一边用凿子小心地凿下点碎石,一边拼命往向下挤。他找到喜喜后,人们用绳子和钩子钩着喜喜,他慢慢地爬了上来。喜喜得救了,而张喜忠已经浑身是血。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那个六年级同学,他在作文中写道:“看完这部电视剧以后,我深为我的同龄人中能有这样一位小英雄而感到自豪,也深为自己以前的许多自私行为而感到羞愧。”
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这个艺术作品省略了许多真实的成分,1992年9月20日那天,张喜忠确实救起了5岁的龚喜喜,可是,作品里并没有写道:当时,喜喜的母亲跪在地上央求人们救救她的孩子,并许诺给救难者1000元的报酬,当时家境贫寒的张明把自己的儿子张喜忠拉到山缝旁,强迫他下去救人。作品把张喜忠刻画成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它似乎忽略了,这个孩子事实上不怎么喜欢学习。这篇写于2006年的文章,还忘记了张喜忠在2000年就已经沦落。
这不能责怪写文章的那个孩子,因为,关于张喜忠的故事,在网上流传最广泛的仍然是一篇报告文学,就是这篇报告文学,把张喜忠刻画成一个高大全的人物。
救人的事件发生后,张喜忠得到了种种荣誉,各种各样的报道把他刻画成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似乎生来注定就是英雄。救人的第二年,他就得到了第三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当地政府也给了他种种奖励。那年,他大部分时间就在做报告和参加会议中度过。
掌声和荣誉使这个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他在学校不仅不学习,而且经常旷课打架,几次面临被开除的危险时,都因为他是个“英雄”,学校不得不网开一面。那时候,《矿山小英雄》这部电视剧,正在中央电视台1至5套节目播放,还获得了一项国家级大奖,这个电视剧正在全国引起轰动。在这样的光环笼罩下,人们对张喜忠的错误莫不网开一面。
2000年,张喜忠救人8年后,他开始成为了一个小混混。他留着披肩长发,并染成红色。他想参军,可是难以通过政审,他胳膊上刺着龙虎,在游戏厅门口当保安。他和那些留着寸头的青年相跟着进舞厅、看电影如入无人之境,无人敢于阻拦……
当年,中青报的一篇评论说:“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一件有益于人民的事,证明他此时此刻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值得人们奉为样板,但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偶然的行为而大张旗鼓地将其包装成英雄上市,提着他的头发拔高到空中去。我们褒奖英雄般的行为,但一两次这样的行为并不能证明某个人就该终生享有英雄的称号。”
张喜忠的悲剧仿佛现代社会的一曲伤仲永,在王安石的时代,那个名叫仲永的少年曾经有神童的名誉,可他的父母利用这种名誉来谋取利益,他自己也忘记了进取。过分的荣誉甚至会让大人迷失,更何况一个11岁的孩子。 常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