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玄鹤

近日,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赵建忠在河南省红楼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作了《“癸酉本”<石头记>辨伪》的主题演讲,并在河南省红楼梦学会公众号上发布了全文。该文先简要叙述了“癸酉本”《石头记》的来历,接着以第一百零五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为标靶进行“辨伪”,原本以为“辨伪”过程将会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是一次精彩的学术思想碰撞,未曾想该文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甚至自相矛盾,实在令人扫兴。现对赵建忠先生此文中关于癸酉本的“辨伪”观点一一予以引用驳斥,为广大读者明目。
首先,赵建忠先生认为上半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含有“借”“含”“讽”三个字眼分析,表明薛宝钗对贾宝玉属于含蓄委婉的谏劝,但“癸酉本”《石头记》第一百零五回中的她却粗暴地将贾宝玉看的杂书撕烂,然后把茶钟也打碎了,这样的描写并不得体,与原著中薛宝钗性格判若二人。
且看“癸酉本”《石头记》第一百零五回原文(部分):
宝玉暗想:“若没有戎羌夺朝,吾家也不至于衰败如此,我岂能不辨恩仇是非不分?”心里甚是着恼。见宝钗不在屋里,又拿出《会真记》翻看了起来。正在看的入迷,忽见宝钗亦端茶进来,慌忙把书垫在经书之下,偏被宝钗察觉,走来去掀他手下的书。宝玉急忙用手去捂,宝钗道:“你又在我面前弄鬼,快交出来!”宝玉仍按着不动。宝钗推开其手,拿起一看,皱起眉来道:“真真气死我!原来你不是用功,是看这些杂书,我一番苦心都白操了!”说完把书一把撕烂,宝玉转过脸去仍是不语。宝钗道:“我对你可谓是尽了心,毕恭毕敬服侍你读书,今儿又举案齐眉给你端来好茶,你却这样寒我的心。”说完跑了出去。
宝玉仍呆呆的站着发怔,见他走了把身子一倒躺炕上歪着去了。不大会儿,宝钗又从窗子里探着头看他,见他犹倒在床上发愣,不觉气的脸色发青,走进来把张字贴儿放在书上,又走了回去。宝玉见他进来,以为又是责怪他不读书,谁知又走出去了。坐起往桌上一看,见上面有张纸,拿在手里只见上面墨迹未干,写着新词一首,乃是:
满庭芳
摒弃金缕,怜惜荏苒,英雄履霜知冰。
坎流淘尘,硕月傲群星。
王孙自堕自弃,学女儿,怯弱心平。
叹井蛙,食足贪逸,志庸实堪惊。
无奈,凭尔去,闲熬华发,嘲弄功名。
空惹啼痕处,又见薄幸。
百年能有多时,终有那,愧悔泪盈。
伤情处,王孙犹眠,悠梦何必醒。
宝玉看了,句句皆是讽谏之意,并未萦怀,反揉搓一团投掷墙角,仍歪在炕上合目打盹。宝钗复进屋来,见纸团抛却一旁,公子犹似无知无觉,上去一把揪起道:“夜里还没睡够,大白天也睡起觉来,这算什么刚性男子?”宝玉一坐而起道:“我不是男人,可我也不会学人家认贼作父,为仇人效命!”宝钗听了这番胡话,甚为不解道:“那个是仇人,谁个又认贼作父?荒唐至极。”
宝玉道:“戎羌欺我朝廷,夺我江山,我全家皆毁败其手。姐姐还要我读书考取功名,为仇人卖命,这不是更荒唐无耻吗?”宝钗道:“你休要找借口脱滑使懒,君子就该骑五花马,穿千金裘,食雉鸡肉。我不管他是谁,这世上的人都死绝了,若是能换来你的功名也值的了。”
宝玉道:“姐姐可以不管,可我却不能无睹,我就是做了乞丐也不为朝廷卖命!”宝钗见他孤倔迂直不听解劝,索性抛却闺阁弱风厉言规劝,把个茶钟也打碎了。宝玉见他发了狠,只得暂且忍让,坐好了再捧经书默读,宝钗挽着头发哭着跑了出去。两个是平安两天,吵闹一天,也非一日一时。袭人、麝月也时时过来劝谏宝玉,怎奈其心已死,劝也无益,都嗟叹不已。(引文到此结束)

从上文情节看,宝玉与宝钗结成所谓的金玉良缘后,如《终生误》所述般“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再加上道不同不相为谋,宝钗必定像前80回般劝宝玉以仕途经济为正业,而宝玉本就对这些“混账话”反感至极,更兼“戎羌”夺我汉人江山,越发无意功名,趁宝钗不在时翻读曾与黛玉共赏阅过的《会真记》,被宝钗发现后撕烂。宝钗动怒撕书一为宝玉不求上进,辜负自己的一番苦心,二则看到《会真记》难免想到黛玉,从而泛起阵阵醋意。而且宝钗心机很深,懂得一张一弛,在争执之后写了一首《满庭芳》的词含蓄地予以讽谏。文中也说“宝玉看了,句句皆是讽谏之意,并未萦怀,反揉搓一团投掷墙角,仍歪在炕上合目打盹。”宝钗见此法无效,又以功名利禄予以口头解劝,这种谈话主题必然不欢而散,“宝钗见他孤倔迂直不听解劝,索性抛却闺阁弱风厉言规劝,把个茶钟也打碎了。”情节如此铺设,张弛有度,合情合理,与前80回的主旨也无冲突。
赵建忠先生认为回目既然为“薛宝钗借词含讽谏”,那么存在宝钗撕书、摔茶钟的情节就不得体,更与原著中薛宝钗性格判若二人,似乎薛宝钗只能永远地温柔大方、举止娴雅。想必是赵建忠先生被薛宝钗的伪善成功迷惑了吧?未能看透其深藏的虚伪、冷酷与凌厉。宝钗的狡诈虚伪与冷酷,在前80回捕蝶后金蝉脱壳并嫁祸于人,以及金钏投井后对王夫人的开释言语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不作展开。尽管宝钗在前80回努力维持着谦和有礼的大家闺秀形象,却并未能将其凌厉的一面完全掩藏。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有这么一段文字:
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
看看宝钗对小丫头的翻脸训斥,话虽不多,但都是反问,字字严厉,句句紧逼,语气森然还夹枪带棒,比起素以尖酸刻薄著称的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只是浮光掠影般地一现,但依然让人闻之凛然一震,这还是温柔谦和的宝姐姐吗?何况那还是少女时代。如今已为人妻,宝玉在生活上又依附于她,含着醋意在恨铁不成钢的丈夫面前撕个书、摔个茶钟有何不得体?且与前80回其隐含的凌厉也是一脉相承,并不突兀。再有,我们从清人对宝钗的评价来看几乎都是负面的,难道说他们都带着偏见?我想应该是赵先生没有认真仔细地看宝钗的情节文字才造成误读的吧。
其次,赵建忠先生针对下半回目《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并根据第二十一回批语“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得出这回中贾琏还活着,且应有很重的戏份,要上演一场“自执金矛又执戈”的自相残杀大戏的结论,但“癸酉本”《石头记》这一回,贾琏与王熙凤均已死去,王熙凤身死居然还“知命强英雄”,认为情节费解,经不起推敲。

既然赵建忠先生提到了第二十一回的批语,我们不妨先将批语摘录看看:
【庚辰: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風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少,可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石(名)矣!】
【庚辰: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
在第一百零五回中,凤姐与贾琏均已死去多时,但赵建忠先生根据批语“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认定贾琏还活着。对此逻辑思路我甚是费解,批语明明已说“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按字面意思应有已不在人间之意。莫非赵建忠先生的理解“不能救耶=活着”?另外,“自执金矛又执戈”仅为批语中一首诗的起始句,并未特指某人,不知道赵建忠先生是依据什么来断定是贾琏要上演一场“自执金矛又执戈”的自相残杀大戏?仅凭此自相矛盾且无中生有观点来断定“癸酉本”是伪书,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第三,赵建忠先生认为“癸酉本”《石头记》后二十八回中其他人物描写也是匪夷所思:林黛玉居然成为武装首领,薛宝钗还去色诱贾雨村,花袭人变成了泼妇,信佛的王夫人居然让贾宝玉娶尼姑。总的来看,此本情节不够连贯且荒诞离谱,语言也非常粗糙,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与前八十回风格并不统一。
这里赵建忠先生对人物点评时的用词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从而让人产生歧义。林黛玉是因贾府长辈贾政、贾琏、凤姐等相继去世,宝玉又被强梁夺走后,不得不在面临贼寇入侵时奋然担起保卫家族的责任,而非所谓的武装首领。信佛的王夫人居然让贾宝玉娶尼姑,这种表达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癸酉本第八十二回贾政想让宝玉娶妙玉,毕竟妙玉是与贾家有世交的带发修行的官宦人家出身,这种婚嫁大事还是贾政说了算的,王夫人只有遵从的份。至于花袭人变成泼妇则是赵建忠先生言过其实,后文中宝玉与琪官确有断袖之癖,袭人撞见后心中有怨恨也是人之常情,但也没到撒泼的地步。
再说一下所谓的薛宝钗色诱贾雨村。《红楼梦》前80回早已悄悄地埋下了薛宝钗与贾雨村最后结合的伏笔:第一回贾雨村吟有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表字“时飞”;第二十八回宝玉行酒令,说女儿的悲、愁、喜、乐,实则暗伏了宝钗的命运,“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指宝钗一直得不到宝玉的眷顾,直到贾府落败黛玉去世后才有机会结了姻缘;“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宝钗热衷于功名生生地把宝玉逼走了;“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后文“雨村站着干等,忽听墙内有女子的笑声,抬头一看,只见有人在高高的荡着秋千,穿着轻薄春衫,露出两个香肩,衣随风动,显出些雪肌香肤,不觉看的呆了…”正好与之呼应。用“色诱”二字来形容品格端庄的宝姐姐似乎露骨了点,但是我们若仔细品品前80回宝姐姐的行径和心机,就发现后文的秋千传情也是有迹可寻的:宝钗早年就熟读《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借莺儿之口唱了一出“比通灵”的双簧,自然而然地带出了“金玉良缘”;宝玉想打络子,宝钗又把莺儿安排过来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推销:“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 还建议“用金线做成络子把玉络上”,一言一行都透着深意;更有甚者,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午睡,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男女授受不亲也不避讳;第二十六回有这么这段文字: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可见宝钗为了争当宝二奶奶,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啊。后文宝玉出走独守空阁,孤寂之时遇到志同道合的贾雨村,略施手腕也符合宝姐姐的一贯作风。所以,纵观癸酉本后二十八回,尽管比不上前80回精雕细琢、字字珠玑的文笔和叙述手法,但是情节设计与前80回一脉相承且跌宕起伏,书中曾出现的很多重要人物的最终结局无所遗漏并合情合理地安排到位,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都一一对榫,如此浩瀚的工程,只有原创作集团中心细如髪丝的人在创作提纲完备、创作思路明确的前提下方能完成。而赵建忠先生认为“癸酉本”《石头记》后二十八回是现代人在吸取脂评、探佚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作者想象而撰制的现代“补佚类”续书,这说的也太轻巧,也太低估了这部鸿篇巨著的创作难度了吧?!试问一下,现代有谁能够续出来这后二十八回?别说发布者何莉莉,就算是当代红学家集体创作也续不出来。

(吴梅村)
第四,赵建忠先生认为吴梅村去世时间在康熙十一年(1672),而“癸酉”系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本”《石头记》未过录前的母本距原作者吴梅村去世达81年之久,亦不合常情。
那是赵建忠先生对癸酉年的误判,我们一直坚持癸酉本成书于1693癸酉年,比赵建忠先生认为乾隆十八年早了整整一个甲子。癸酉本是《红楼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认为《红楼梦》的创作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风月宝鉴》——原创吴梅村。
此书草成,吴梅村死前托诸友保存与润色,后有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
第二阶段:《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癸酉本)——曹雪芹(化名)、刘兄及女弟子等润色,畸笏叟、松斋等人批阅。
吴梅村死后,由畸笏叟组织曹雪芹(化名)、刘兄及女弟子(如64回、67回)等人进行润色与批注。于1693癸酉年完成第一次全文贯通,使故事情节与脉络结构变得完整丰满,此即《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但是从畸笏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他对该本并不满意。
第三阶段:《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等)——芹溪润色,畸笏叟、脂砚斋批阅。
畸笏叟对《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不满意,又找到芹溪再度润色,待看到芹溪润色的文字后击节叫绝,并交由他全权润色,同时由脂砚斋辅助作批,这才有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1693癸酉本是试评,故1694年甲戌本为重评,试评和重评,一脉相承,自此一直反复润色到芹溪去世为止。
其实,赵建忠先生与“癸酉本”还是有较深的渊源的,2015年左右,民间红学研究者吴雪松先生考虑到赵建忠先生是专注于《红楼梦》续书研究的专家,特意致电告知其有《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一书,当时赵建忠先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索要了电子材料,而且在通读后认为此书极有可能是真本,但因为自己的身份所限不便轻易表态,私下里有意邀请何玄鹤等人就癸酉本召开研讨会。后不知何故突然对“癸酉本”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翻转,直接斥其为伪续。这次又在河南红学会上作为先驱和闯将公然对“癸酉本”《石头记》辨伪,这种改变着实耐人寻味,似乎背负着“投名状”的使命,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但是赵建忠先生辨伪的论点却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显得如此浅薄,想必是在极端矛盾的心境下进行的草率评判,难不成是“知‘名’强英雄”吗?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近日,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赵建忠在河南省红楼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作了《“癸酉本”<石头记>辨伪》的主题演讲,并在河南省红楼梦学会公众号上发布了全文。该文先简要叙述了“癸酉本”《石头记》的来历,接着以第一百零五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为标靶进行“辨伪”,原本以为“辨伪”过程将会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是一次精彩的学术思想碰撞,未曾想该文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甚至自相矛盾,实在令人扫兴。现对赵建忠先生此文中关于癸酉本的“辨伪”观点一一予以引用驳斥,为广大读者明目。
首先,赵建忠先生认为上半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含有“借”“含”“讽”三个字眼分析,表明薛宝钗对贾宝玉属于含蓄委婉的谏劝,但“癸酉本”《石头记》第一百零五回中的她却粗暴地将贾宝玉看的杂书撕烂,然后把茶钟也打碎了,这样的描写并不得体,与原著中薛宝钗性格判若二人。
且看“癸酉本”《石头记》第一百零五回原文(部分):
宝玉暗想:“若没有戎羌夺朝,吾家也不至于衰败如此,我岂能不辨恩仇是非不分?”心里甚是着恼。见宝钗不在屋里,又拿出《会真记》翻看了起来。正在看的入迷,忽见宝钗亦端茶进来,慌忙把书垫在经书之下,偏被宝钗察觉,走来去掀他手下的书。宝玉急忙用手去捂,宝钗道:“你又在我面前弄鬼,快交出来!”宝玉仍按着不动。宝钗推开其手,拿起一看,皱起眉来道:“真真气死我!原来你不是用功,是看这些杂书,我一番苦心都白操了!”说完把书一把撕烂,宝玉转过脸去仍是不语。宝钗道:“我对你可谓是尽了心,毕恭毕敬服侍你读书,今儿又举案齐眉给你端来好茶,你却这样寒我的心。”说完跑了出去。
宝玉仍呆呆的站着发怔,见他走了把身子一倒躺炕上歪着去了。不大会儿,宝钗又从窗子里探着头看他,见他犹倒在床上发愣,不觉气的脸色发青,走进来把张字贴儿放在书上,又走了回去。宝玉见他进来,以为又是责怪他不读书,谁知又走出去了。坐起往桌上一看,见上面有张纸,拿在手里只见上面墨迹未干,写着新词一首,乃是:
满庭芳
摒弃金缕,怜惜荏苒,英雄履霜知冰。
坎流淘尘,硕月傲群星。
王孙自堕自弃,学女儿,怯弱心平。
叹井蛙,食足贪逸,志庸实堪惊。
无奈,凭尔去,闲熬华发,嘲弄功名。
空惹啼痕处,又见薄幸。
百年能有多时,终有那,愧悔泪盈。
伤情处,王孙犹眠,悠梦何必醒。
宝玉看了,句句皆是讽谏之意,并未萦怀,反揉搓一团投掷墙角,仍歪在炕上合目打盹。宝钗复进屋来,见纸团抛却一旁,公子犹似无知无觉,上去一把揪起道:“夜里还没睡够,大白天也睡起觉来,这算什么刚性男子?”宝玉一坐而起道:“我不是男人,可我也不会学人家认贼作父,为仇人效命!”宝钗听了这番胡话,甚为不解道:“那个是仇人,谁个又认贼作父?荒唐至极。”
宝玉道:“戎羌欺我朝廷,夺我江山,我全家皆毁败其手。姐姐还要我读书考取功名,为仇人卖命,这不是更荒唐无耻吗?”宝钗道:“你休要找借口脱滑使懒,君子就该骑五花马,穿千金裘,食雉鸡肉。我不管他是谁,这世上的人都死绝了,若是能换来你的功名也值的了。”
宝玉道:“姐姐可以不管,可我却不能无睹,我就是做了乞丐也不为朝廷卖命!”宝钗见他孤倔迂直不听解劝,索性抛却闺阁弱风厉言规劝,把个茶钟也打碎了。宝玉见他发了狠,只得暂且忍让,坐好了再捧经书默读,宝钗挽着头发哭着跑了出去。两个是平安两天,吵闹一天,也非一日一时。袭人、麝月也时时过来劝谏宝玉,怎奈其心已死,劝也无益,都嗟叹不已。(引文到此结束)

从上文情节看,宝玉与宝钗结成所谓的金玉良缘后,如《终生误》所述般“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再加上道不同不相为谋,宝钗必定像前80回般劝宝玉以仕途经济为正业,而宝玉本就对这些“混账话”反感至极,更兼“戎羌”夺我汉人江山,越发无意功名,趁宝钗不在时翻读曾与黛玉共赏阅过的《会真记》,被宝钗发现后撕烂。宝钗动怒撕书一为宝玉不求上进,辜负自己的一番苦心,二则看到《会真记》难免想到黛玉,从而泛起阵阵醋意。而且宝钗心机很深,懂得一张一弛,在争执之后写了一首《满庭芳》的词含蓄地予以讽谏。文中也说“宝玉看了,句句皆是讽谏之意,并未萦怀,反揉搓一团投掷墙角,仍歪在炕上合目打盹。”宝钗见此法无效,又以功名利禄予以口头解劝,这种谈话主题必然不欢而散,“宝钗见他孤倔迂直不听解劝,索性抛却闺阁弱风厉言规劝,把个茶钟也打碎了。”情节如此铺设,张弛有度,合情合理,与前80回的主旨也无冲突。
赵建忠先生认为回目既然为“薛宝钗借词含讽谏”,那么存在宝钗撕书、摔茶钟的情节就不得体,更与原著中薛宝钗性格判若二人,似乎薛宝钗只能永远地温柔大方、举止娴雅。想必是赵建忠先生被薛宝钗的伪善成功迷惑了吧?未能看透其深藏的虚伪、冷酷与凌厉。宝钗的狡诈虚伪与冷酷,在前80回捕蝶后金蝉脱壳并嫁祸于人,以及金钏投井后对王夫人的开释言语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不作展开。尽管宝钗在前80回努力维持着谦和有礼的大家闺秀形象,却并未能将其凌厉的一面完全掩藏。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有这么一段文字:
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
看看宝钗对小丫头的翻脸训斥,话虽不多,但都是反问,字字严厉,句句紧逼,语气森然还夹枪带棒,比起素以尖酸刻薄著称的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只是浮光掠影般地一现,但依然让人闻之凛然一震,这还是温柔谦和的宝姐姐吗?何况那还是少女时代。如今已为人妻,宝玉在生活上又依附于她,含着醋意在恨铁不成钢的丈夫面前撕个书、摔个茶钟有何不得体?且与前80回其隐含的凌厉也是一脉相承,并不突兀。再有,我们从清人对宝钗的评价来看几乎都是负面的,难道说他们都带着偏见?我想应该是赵先生没有认真仔细地看宝钗的情节文字才造成误读的吧。
其次,赵建忠先生针对下半回目《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并根据第二十一回批语“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得出这回中贾琏还活着,且应有很重的戏份,要上演一场“自执金矛又执戈”的自相残杀大戏的结论,但“癸酉本”《石头记》这一回,贾琏与王熙凤均已死去,王熙凤身死居然还“知命强英雄”,认为情节费解,经不起推敲。

既然赵建忠先生提到了第二十一回的批语,我们不妨先将批语摘录看看:
【庚辰: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風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少,可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石(名)矣!】
【庚辰: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
在第一百零五回中,凤姐与贾琏均已死去多时,但赵建忠先生根据批语“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认定贾琏还活着。对此逻辑思路我甚是费解,批语明明已说“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按字面意思应有已不在人间之意。莫非赵建忠先生的理解“不能救耶=活着”?另外,“自执金矛又执戈”仅为批语中一首诗的起始句,并未特指某人,不知道赵建忠先生是依据什么来断定是贾琏要上演一场“自执金矛又执戈”的自相残杀大戏?仅凭此自相矛盾且无中生有观点来断定“癸酉本”是伪书,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第三,赵建忠先生认为“癸酉本”《石头记》后二十八回中其他人物描写也是匪夷所思:林黛玉居然成为武装首领,薛宝钗还去色诱贾雨村,花袭人变成了泼妇,信佛的王夫人居然让贾宝玉娶尼姑。总的来看,此本情节不够连贯且荒诞离谱,语言也非常粗糙,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与前八十回风格并不统一。
这里赵建忠先生对人物点评时的用词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从而让人产生歧义。林黛玉是因贾府长辈贾政、贾琏、凤姐等相继去世,宝玉又被强梁夺走后,不得不在面临贼寇入侵时奋然担起保卫家族的责任,而非所谓的武装首领。信佛的王夫人居然让贾宝玉娶尼姑,这种表达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癸酉本第八十二回贾政想让宝玉娶妙玉,毕竟妙玉是与贾家有世交的带发修行的官宦人家出身,这种婚嫁大事还是贾政说了算的,王夫人只有遵从的份。至于花袭人变成泼妇则是赵建忠先生言过其实,后文中宝玉与琪官确有断袖之癖,袭人撞见后心中有怨恨也是人之常情,但也没到撒泼的地步。
再说一下所谓的薛宝钗色诱贾雨村。《红楼梦》前80回早已悄悄地埋下了薛宝钗与贾雨村最后结合的伏笔:第一回贾雨村吟有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表字“时飞”;第二十八回宝玉行酒令,说女儿的悲、愁、喜、乐,实则暗伏了宝钗的命运,“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指宝钗一直得不到宝玉的眷顾,直到贾府落败黛玉去世后才有机会结了姻缘;“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宝钗热衷于功名生生地把宝玉逼走了;“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后文“雨村站着干等,忽听墙内有女子的笑声,抬头一看,只见有人在高高的荡着秋千,穿着轻薄春衫,露出两个香肩,衣随风动,显出些雪肌香肤,不觉看的呆了…”正好与之呼应。用“色诱”二字来形容品格端庄的宝姐姐似乎露骨了点,但是我们若仔细品品前80回宝姐姐的行径和心机,就发现后文的秋千传情也是有迹可寻的:宝钗早年就熟读《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借莺儿之口唱了一出“比通灵”的双簧,自然而然地带出了“金玉良缘”;宝玉想打络子,宝钗又把莺儿安排过来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推销:“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 还建议“用金线做成络子把玉络上”,一言一行都透着深意;更有甚者,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午睡,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男女授受不亲也不避讳;第二十六回有这么这段文字: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可见宝钗为了争当宝二奶奶,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啊。后文宝玉出走独守空阁,孤寂之时遇到志同道合的贾雨村,略施手腕也符合宝姐姐的一贯作风。所以,纵观癸酉本后二十八回,尽管比不上前80回精雕细琢、字字珠玑的文笔和叙述手法,但是情节设计与前80回一脉相承且跌宕起伏,书中曾出现的很多重要人物的最终结局无所遗漏并合情合理地安排到位,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都一一对榫,如此浩瀚的工程,只有原创作集团中心细如髪丝的人在创作提纲完备、创作思路明确的前提下方能完成。而赵建忠先生认为“癸酉本”《石头记》后二十八回是现代人在吸取脂评、探佚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作者想象而撰制的现代“补佚类”续书,这说的也太轻巧,也太低估了这部鸿篇巨著的创作难度了吧?!试问一下,现代有谁能够续出来这后二十八回?别说发布者何莉莉,就算是当代红学家集体创作也续不出来。

(吴梅村)
第四,赵建忠先生认为吴梅村去世时间在康熙十一年(1672),而“癸酉”系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本”《石头记》未过录前的母本距原作者吴梅村去世达81年之久,亦不合常情。
那是赵建忠先生对癸酉年的误判,我们一直坚持癸酉本成书于1693癸酉年,比赵建忠先生认为乾隆十八年早了整整一个甲子。癸酉本是《红楼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认为《红楼梦》的创作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风月宝鉴》——原创吴梅村。
此书草成,吴梅村死前托诸友保存与润色,后有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
第二阶段:《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癸酉本)——曹雪芹(化名)、刘兄及女弟子等润色,畸笏叟、松斋等人批阅。
吴梅村死后,由畸笏叟组织曹雪芹(化名)、刘兄及女弟子(如64回、67回)等人进行润色与批注。于1693癸酉年完成第一次全文贯通,使故事情节与脉络结构变得完整丰满,此即《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但是从畸笏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他对该本并不满意。
第三阶段:《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等)——芹溪润色,畸笏叟、脂砚斋批阅。
畸笏叟对《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不满意,又找到芹溪再度润色,待看到芹溪润色的文字后击节叫绝,并交由他全权润色,同时由脂砚斋辅助作批,这才有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1693癸酉本是试评,故1694年甲戌本为重评,试评和重评,一脉相承,自此一直反复润色到芹溪去世为止。
其实,赵建忠先生与“癸酉本”还是有较深的渊源的,2015年左右,民间红学研究者吴雪松先生考虑到赵建忠先生是专注于《红楼梦》续书研究的专家,特意致电告知其有《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一书,当时赵建忠先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索要了电子材料,而且在通读后认为此书极有可能是真本,但因为自己的身份所限不便轻易表态,私下里有意邀请何玄鹤等人就癸酉本召开研讨会。后不知何故突然对“癸酉本”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翻转,直接斥其为伪续。这次又在河南红学会上作为先驱和闯将公然对“癸酉本”《石头记》辨伪,这种改变着实耐人寻味,似乎背负着“投名状”的使命,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但是赵建忠先生辨伪的论点却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显得如此浅薄,想必是在极端矛盾的心境下进行的草率评判,难不成是“知‘名’强英雄”吗?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