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又看到了很多年前拉小毕业生章早立和李萱“批评”拉小的文章,我自己作为一个13级拉小毕业生也回想起了自己小学的点滴生活,分享各位拉小孩子的父母或者同学,先声明一下,此文章纯属个人观点,无恶意诋毁或侮辱。我的经历可能距今已久,仅供参考。
我是13年毕业于拉小六年级8班的女生,姓夏。19年南京市高考中第二十九高中文科3班状元班(文科第一,二名所在班级)的学生,现在在安徽大学读大一。在拉小的生活,总的来说,可以用苦乐交织,砥砺前行形容。
记得大约四年级时候学校开始组织提高班,语文,数学,英语为主,主要是一些奥语奥数。
每学期期初分班考,按照考的名次分提高班和普通班补习。
老师普遍很注重效率和成绩,对于当时十岁左右的我们还是比较辛苦,压力常常让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小孩心理崩溃。数学詹老师严中有爱给我印象特别深。至今还要感觉她的严格磨砺的心智其实是我高考前心智的一种成长奠基。
想再怎么严厉,老师是真心想自己上进还是残酷教育,毕业后的成年人本应该对此有理性的判别力和体察感,而不是片面指责。拿一些旧时代负面经历的片段来影射拉小的教育全局,会让家长和孩子对拉小产生标签性的误解,带来是一叶障目,盲人摸象的误区。
暴力教育在我一二年级左右的确有感触,但没有如此严重,回答不出问题会当众大声被骂,上课铃响时说话而被戒尺打过手背等等,时代的进步让拉小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各种真正激发孩子潜能的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早替代了落后的所谓“暴力刺激”
总体感觉那个时候(08年左右)低年级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粗暴和贫乏的,基本只有错误--惩罚--改正这个机制,对纪律特别注重。最爱的老师是张程老师,晓庄师范刚毕业,教师生涯一开始第一个就接了我们8班,温柔,春风化雨。背记枯燥的拼音会让小孩们编故事或者口诀。
对于想送孩子去拉小的长辈们,我想说,拉小会很严,请做好准备。它的严格是对往后更残酷竞争的一种铺垫,让孩子看清楚社会人才选拔的一些规则。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顶层是关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人格尊严的被重视,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们当然渴望老师的认可。而老师的影响力的正负性质最终取决于自身的主观能动。孩子是会成长积累的,不管遇到的老师是伯乐还是阴霾,
内心的强大,对老师这一学习资源的应用才是关键。(个人观点 不喜勿喷,谢谢)
毕业班时候,对作业细节和平时考试非常注重,会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老师会开小灶,可能针对的只是一些优秀同学,中等生在这段小升初阶段会很没有存在感(像我,已经习惯如此,佛系😂),我们当时老师是两头抓,特差和优秀的。问问题是扫出知识盲区的有效捷径,无论哪个学习阶段都是黄金法则!(敲黑板)用多色笔表明问题去攻克,是短时间提升自己的好办法。
被忽视不过不要在意老师的看法,当时不被看好的普通学生,往往就是在初高中天赋显露,能力暴发,参与竞赛,成为人才。而当时被老师视为掌上明珠的孩子,反而会泯然众人。主要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真正的优秀是长久的,所以成绩不太好的小同学不要丧失信心😜
初高中特别培养逻辑思维和多方式解题,所以拉小的奥数也不全是飙泪😂😅,它教会小盆友奥利给(多维度思维方式)。
就我的经历来说,小学老师留下的都是一些美好的或者不太好的回忆,只是给留给童年做色彩的。所谓造成的心理阴影不可能持续一辈子,会随着成长成为你自己茶余饭后的闲言碎语。真正给自己深刻影响的老师在初高中,特别是高中。所以小学的小同学们要重视未来鸭。
我现在不知道南外是不是还是孩子小升初的热门学校,但是我想说的是,初中哪个学校对大学升学完全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优势取决于自身。我所在的二十九高中,是一个“炼狱”学习和希望同存的地方,所有月考大考,3年一共50多场,老师非常负责,完全的县中教育方式,近两年18,19年文理科状元和南师附中平分秋色,19年文科状元都在我们班(当然,我是我们班的学酥😂😂)开个玩笑,论“生存指数”和拉小和二舅一比,简直小巫见大巫了。
我是13年毕业于拉小六年级8班的女生,姓夏。19年南京市高考中第二十九高中文科3班状元班(文科第一,二名所在班级)的学生,现在在安徽大学读大一。在拉小的生活,总的来说,可以用苦乐交织,砥砺前行形容。
记得大约四年级时候学校开始组织提高班,语文,数学,英语为主,主要是一些奥语奥数。
每学期期初分班考,按照考的名次分提高班和普通班补习。
老师普遍很注重效率和成绩,对于当时十岁左右的我们还是比较辛苦,压力常常让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小孩心理崩溃。数学詹老师严中有爱给我印象特别深。至今还要感觉她的严格磨砺的心智其实是我高考前心智的一种成长奠基。
想再怎么严厉,老师是真心想自己上进还是残酷教育,毕业后的成年人本应该对此有理性的判别力和体察感,而不是片面指责。拿一些旧时代负面经历的片段来影射拉小的教育全局,会让家长和孩子对拉小产生标签性的误解,带来是一叶障目,盲人摸象的误区。
暴力教育在我一二年级左右的确有感触,但没有如此严重,回答不出问题会当众大声被骂,上课铃响时说话而被戒尺打过手背等等,时代的进步让拉小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各种真正激发孩子潜能的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早替代了落后的所谓“暴力刺激”
总体感觉那个时候(08年左右)低年级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粗暴和贫乏的,基本只有错误--惩罚--改正这个机制,对纪律特别注重。最爱的老师是张程老师,晓庄师范刚毕业,教师生涯一开始第一个就接了我们8班,温柔,春风化雨。背记枯燥的拼音会让小孩们编故事或者口诀。
对于想送孩子去拉小的长辈们,我想说,拉小会很严,请做好准备。它的严格是对往后更残酷竞争的一种铺垫,让孩子看清楚社会人才选拔的一些规则。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顶层是关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人格尊严的被重视,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们当然渴望老师的认可。而老师的影响力的正负性质最终取决于自身的主观能动。孩子是会成长积累的,不管遇到的老师是伯乐还是阴霾,
内心的强大,对老师这一学习资源的应用才是关键。(个人观点 不喜勿喷,谢谢)
毕业班时候,对作业细节和平时考试非常注重,会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老师会开小灶,可能针对的只是一些优秀同学,中等生在这段小升初阶段会很没有存在感(像我,已经习惯如此,佛系😂),我们当时老师是两头抓,特差和优秀的。问问题是扫出知识盲区的有效捷径,无论哪个学习阶段都是黄金法则!(敲黑板)用多色笔表明问题去攻克,是短时间提升自己的好办法。
被忽视不过不要在意老师的看法,当时不被看好的普通学生,往往就是在初高中天赋显露,能力暴发,参与竞赛,成为人才。而当时被老师视为掌上明珠的孩子,反而会泯然众人。主要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真正的优秀是长久的,所以成绩不太好的小同学不要丧失信心😜
初高中特别培养逻辑思维和多方式解题,所以拉小的奥数也不全是飙泪😂😅,它教会小盆友奥利给(多维度思维方式)。
就我的经历来说,小学老师留下的都是一些美好的或者不太好的回忆,只是给留给童年做色彩的。所谓造成的心理阴影不可能持续一辈子,会随着成长成为你自己茶余饭后的闲言碎语。真正给自己深刻影响的老师在初高中,特别是高中。所以小学的小同学们要重视未来鸭。
我现在不知道南外是不是还是孩子小升初的热门学校,但是我想说的是,初中哪个学校对大学升学完全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优势取决于自身。我所在的二十九高中,是一个“炼狱”学习和希望同存的地方,所有月考大考,3年一共50多场,老师非常负责,完全的县中教育方式,近两年18,19年文理科状元和南师附中平分秋色,19年文科状元都在我们班(当然,我是我们班的学酥😂😂)开个玩笑,论“生存指数”和拉小和二舅一比,简直小巫见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