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号称民营经济活跃,税收却不是很高,这是否说明福建的传统产业多停留在中低端程度的情况还没有改变?福建的税收在沿海地区里的水平完全没有福建的人均GDP在沿海省份的水平(第三,仅次于江苏浙江),如果是放水养鱼的话,那福建确实有小政府大社会的潜质。福建的税收不很高另一面,跟福建的大型民企与国企没有浙江江苏广东那么多有关。因此浙江和江苏用公共预算和基金收入来撬动债务还有更多空间。
福建民营经济近十年的进步很大,我用一组几乎没人用过的数据来说明问题:2009年福建个私制造业就业人数111万人排名全国31个省市第12位,和当年福建GDP总量在各省市的排名一样;十年过去,2018年福建个私制造业就业人数252万人排名上升到全国31个省市第5位,比福建GDP总量在各省市的排名第10位还要高。
关于福建的短板,福建上一任主官2015年初受访说:【福建过去的产业结构,传统产业比较多,不是那么强,而且传统产业大多是低端的,在这种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就没有什么优势了,‘十三五’总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结构要提升。】结构要提升的直观意思是沿海上炼化项目、DRAM项目(这个在2019年后成为了民族主义对撞保护主义的牺牲品)。结构转变是一个远景。以福建的传统优势而言,参见福建工商联主席2017年这句话:【小而美、小而精的“小巨人”企业,或是闽商的理想追求。】小巨人企业就是指像日本德意那样生产关键材料和零件的中小企业集群,虽然规模不大,产品做到让客户无可取代。如果福建原先是企业又小又低端,那福建能改成又大又高端吗?好像不能,福建内需市场比较小(特别是放在左右两个经济强省中更明显),养不出来那么大的一群独角兽。以东亚现有的模板而言,福建做不成韩国,有机会复制台湾人走过的路,发展高端中小企业集群。台湾在1885年单独建省以前就是福建行政上的第九个闽,台湾做的,难道福建做不得。
几年前经常见诸于舆论的工匠精神就是指小巨人企业。无视各种玄乎的说法,工匠精神指什么?其实工匠精神约等于家族企业,或者说工匠精神的基础是家族企业。德国日本分别是欧洲和亚洲百年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化的关系数量比较少),百年企业经常是家族企业,有自己的社训,上世纪美国人总结日式管理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与此有关。
福建理论上有做到德日的条件,再不济也还是次一等的台湾意大利。福建算得上家族企业比较活跃,家族企业一旦形成集聚,客观上会降低中小企业的投机性质,专注于某种业务。有利于形成地域分工协作。
金融方面完全可以由政府设立基金(如果政策允许用债券)针对中小微企业发放低息贷款,绕过银行。针对中小微企业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可以从组织半官方或民间协会上寻求解决,福建商会组织发达,闽籍异地商会800多家居各省第一,并遥遥领先于第二名浙江,要知道这是人口不到4000万的省份创造的,这表明福建民间有很强的组织起来的内生动力,这种动力得以正确引导,作用很大,无论是在产业链的分工合作还是垂直整合上。如果间接融资一直是主流,最好能下放银行贷款审批权到县一级支行,在福建试点就可以了,福建经济体量没有广东大,失败了有什么好怕的。福建的先进城市开发多种抵押担保方式,不一定都要绑在固定资产上(容易被房地产价值绑架,导致房价不能掉,恶性循环)。但最后的问题往往落在中小企业能否长久存活,这涉及到营业环境等硬件条件,不在本帖的范畴。还有,福建人力资源配套不怎么样,跟中等收入经济体差得远,比如教育上。按理说福建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省份,对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很大,福建的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是野鸡化、生源普遍不好的象征。
传统产业分量大,转型不知道能转到哪去。依赖中小传统产业的福建,需要维持长时间不高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过快意味着大量常住人口变成户籍人口得到户口福利但是这样中小微企业的人事成本优势就丧失了),并保持最低工资标准的层次比广东江苏浙江更多元,来使劳动价格富有弹性,增加福建的产业吸引力。最好还能加上职业技术教育的批量市场化,如果产官学互动的好,福建会创造出一个庞大的短工兼职群体,主要由在校生组成,这会让很多中小微企业在创业阶段省钱,他们对基础工作人员开不出什么有竞争力的工资,甚至可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学生短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产学互动不追求绝对全日制+毕业实习,完全可以半日制,上午在校学习,下午在企业,或者每周三天在校、四天在企业实训或做短工(毕竟中小微企业也不是天天都有项目),在学校教他们的老师应该有被企业聘去当技术顾问的履历。学生和企业不要单独签合同,最好签集体合同,校方可以代理学生集体跟企业协商谈条件,比如培训费和工资、工伤等情况,政府给实训机构发放补贴分摊一部分费用。一名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习三年,每一年的每一周都是课堂和实训就业交替进行,社会的部分,第一年参加实训,第二、第三年在中小微企业做短工。做短工可以去乱七八糟的公司,但是第一年的实训机构必须获得商会和行业协会认证,打好基础,之前提到,福建的商会组织比较发达,在这里就该发挥作用。
以上,四个可以做到的方面,增强福建中小微企业的竞争力,第一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进度,控制在低于其他沿海地区的水平上;第二是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让它提高,但是层次(比如下限)要比其他沿海地区更多元;第三是探索通过产学互动创造一个庞大的在校生短工兼职群体(学生没有养家的压力往往不计较工资,容易接受较低的基础工资+绩效+奖金的结构)。第四是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在制订标准上的作用。
福建民营经济近十年的进步很大,我用一组几乎没人用过的数据来说明问题:2009年福建个私制造业就业人数111万人排名全国31个省市第12位,和当年福建GDP总量在各省市的排名一样;十年过去,2018年福建个私制造业就业人数252万人排名上升到全国31个省市第5位,比福建GDP总量在各省市的排名第10位还要高。
关于福建的短板,福建上一任主官2015年初受访说:【福建过去的产业结构,传统产业比较多,不是那么强,而且传统产业大多是低端的,在这种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就没有什么优势了,‘十三五’总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结构要提升。】结构要提升的直观意思是沿海上炼化项目、DRAM项目(这个在2019年后成为了民族主义对撞保护主义的牺牲品)。结构转变是一个远景。以福建的传统优势而言,参见福建工商联主席2017年这句话:【小而美、小而精的“小巨人”企业,或是闽商的理想追求。】小巨人企业就是指像日本德意那样生产关键材料和零件的中小企业集群,虽然规模不大,产品做到让客户无可取代。如果福建原先是企业又小又低端,那福建能改成又大又高端吗?好像不能,福建内需市场比较小(特别是放在左右两个经济强省中更明显),养不出来那么大的一群独角兽。以东亚现有的模板而言,福建做不成韩国,有机会复制台湾人走过的路,发展高端中小企业集群。台湾在1885年单独建省以前就是福建行政上的第九个闽,台湾做的,难道福建做不得。
几年前经常见诸于舆论的工匠精神就是指小巨人企业。无视各种玄乎的说法,工匠精神指什么?其实工匠精神约等于家族企业,或者说工匠精神的基础是家族企业。德国日本分别是欧洲和亚洲百年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化的关系数量比较少),百年企业经常是家族企业,有自己的社训,上世纪美国人总结日式管理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与此有关。
福建理论上有做到德日的条件,再不济也还是次一等的台湾意大利。福建算得上家族企业比较活跃,家族企业一旦形成集聚,客观上会降低中小企业的投机性质,专注于某种业务。有利于形成地域分工协作。
金融方面完全可以由政府设立基金(如果政策允许用债券)针对中小微企业发放低息贷款,绕过银行。针对中小微企业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可以从组织半官方或民间协会上寻求解决,福建商会组织发达,闽籍异地商会800多家居各省第一,并遥遥领先于第二名浙江,要知道这是人口不到4000万的省份创造的,这表明福建民间有很强的组织起来的内生动力,这种动力得以正确引导,作用很大,无论是在产业链的分工合作还是垂直整合上。如果间接融资一直是主流,最好能下放银行贷款审批权到县一级支行,在福建试点就可以了,福建经济体量没有广东大,失败了有什么好怕的。福建的先进城市开发多种抵押担保方式,不一定都要绑在固定资产上(容易被房地产价值绑架,导致房价不能掉,恶性循环)。但最后的问题往往落在中小企业能否长久存活,这涉及到营业环境等硬件条件,不在本帖的范畴。还有,福建人力资源配套不怎么样,跟中等收入经济体差得远,比如教育上。按理说福建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省份,对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很大,福建的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是野鸡化、生源普遍不好的象征。
传统产业分量大,转型不知道能转到哪去。依赖中小传统产业的福建,需要维持长时间不高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过快意味着大量常住人口变成户籍人口得到户口福利但是这样中小微企业的人事成本优势就丧失了),并保持最低工资标准的层次比广东江苏浙江更多元,来使劳动价格富有弹性,增加福建的产业吸引力。最好还能加上职业技术教育的批量市场化,如果产官学互动的好,福建会创造出一个庞大的短工兼职群体,主要由在校生组成,这会让很多中小微企业在创业阶段省钱,他们对基础工作人员开不出什么有竞争力的工资,甚至可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学生短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产学互动不追求绝对全日制+毕业实习,完全可以半日制,上午在校学习,下午在企业,或者每周三天在校、四天在企业实训或做短工(毕竟中小微企业也不是天天都有项目),在学校教他们的老师应该有被企业聘去当技术顾问的履历。学生和企业不要单独签合同,最好签集体合同,校方可以代理学生集体跟企业协商谈条件,比如培训费和工资、工伤等情况,政府给实训机构发放补贴分摊一部分费用。一名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学习三年,每一年的每一周都是课堂和实训就业交替进行,社会的部分,第一年参加实训,第二、第三年在中小微企业做短工。做短工可以去乱七八糟的公司,但是第一年的实训机构必须获得商会和行业协会认证,打好基础,之前提到,福建的商会组织比较发达,在这里就该发挥作用。
以上,四个可以做到的方面,增强福建中小微企业的竞争力,第一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进度,控制在低于其他沿海地区的水平上;第二是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让它提高,但是层次(比如下限)要比其他沿海地区更多元;第三是探索通过产学互动创造一个庞大的在校生短工兼职群体(学生没有养家的压力往往不计较工资,容易接受较低的基础工资+绩效+奖金的结构)。第四是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在制订标准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