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新国标发布的意义-转载知乎咖喱土拨鼠
新国标的窗口期定义:从HIV感染人体到感染者血清中的HIV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之前的时期。备注:现有诊断技术检测HIV抗体、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分别为感染后的3周、2周和1周左右。
疑问一:新国标只是说了窗口期,但并没有说可以排除?
答疑:窗口期的定义很清楚的说明了: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之前的时期。换言之:一旦满了这个时期,感染标志物就一定会被检测出。进而推理:如果满了这个时期没有检测出感染标志物,那就证明没有感染。作为国家级层面的卫生制定标准机构,不会使用排除这种字眼。是否排除的自由裁量权下放到基层的医院或疾控手上,因为某些少数极端人群不一定囊括在标准范围之内,需要临床医生加以判别。还有某些脑子转不过弯的杠精振振有词:就算满了窗口期,检测不出不代表就是排除啊?我哑然失笑:不是通过检测来排除,难道是通过核磁共振或者照X光,甚至是活体解剖才能排除?
疑问二:窗口期只是指可以开始检测的时间?而并不是可以排除的时间?
答疑:大家经常会听到类似“满几周可以先去检测一下,逐步释放压力”这样的话,然后有些人就误以为窗口期就是可以开始检测的时间。其实这个是完全错误的。卫计委并非恐艾吧志愿者,不会公布一个什么让你开始逐步检测释放压力的窗口期,而且这个所谓的“可以开始检测的时间”,根本就是一个无厘头的定义。抗体第一周就有三成感染者可以检测到,第二周就有五成左右,抗体的可检出浓度是一个顺滑的正态分布曲线,每天都有不同比例的人可以被检测到,那么完全就不可能定义一个什么所谓的“可以开始检测的时间”,这个说法只是恐艾吧或者志愿者的民间用语而已。所以,窗口期未检出就等于排除。
疑问三:新国标并未说窗口期针对所有人?
答疑:跟问题一类似,卫计委不会在定义里出现“所有人或全部人”这样的字眼,但这个标准显然针对的是平时所常讲的绝大数“正常人”,否则,如果这个窗口期只是针对少数人或者部分人,那这个窗口期根本就毫无意义。
疑问四:新国标里的窗口期有“左右”两个字,那这2周和3周到底能不能排除?
答疑:这是国家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行文习惯,但中国卫计委是很保守的,要不然也不会延迟那么多年才会使用新标准。所以既然能说出来2周或3周左右这样的话,那基本上就只会有左不会有右,否则如果大数据样本量里有超出统计学意义的数量个案是超过2周或3周的,那么以卫计委的保守德行,根本就不会提出这样的窗口期定义。当然了,恐友都是强迫症,如果这么计较中文语境里“左右”这两个字,那么你自己可以将心理时间再延长半周,四代16天和三代25天就可以了。不能再多了,超过半周,那就不是“左右”了。
疑问五:新国标七月一日才实施,现在是不是不能参照?会不会医院或疾控还要换新的检测仪器和试剂才行?
答疑:定义里说得很清楚,窗口期是以“现有的诊断技术”作为依据,所以完全不需要再去纠结现在能不能参照的问题。其实,现有的诊断技术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使用了,这个窗口期世卫已经实施多年,现在卫计委只不过是跟上世卫的标准而已。
疑问六: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这个窗口期进行检测?
答疑:当然不是。对于一般的恐友而言,这个新国标窗口期最大的意义并非是可以缩短检测排除时间,而是向恐友们传达这么一个信息:现代医学发展一日千里,现今的检测技术已经强大到远超你的想象,无论是先进性还是可靠性。脱恐靠的是相信医学的力量,相信医学的权威,而不是道听途说或者全凭感觉。现在的窗口期五花八门,说几周的都有,甚至还有些志愿者美其名曰保守,四代六周都不行,最好三个月。殊不知,恐友在这五花八门的窗口期里得到的是混乱不堪的信息,搞到最后哪一个窗口期都不信了,天天到处问“我这几周几周能不能脱啊”。如果大家都能笃信国家权威的窗口期,那么即使未必一定要按这个窗口期来检测,也未必检测一次就能脱,但是,恐友心里就有了一个坚实的信任基础,俗话说的“心里有底了”。
新国标的窗口期定义:从HIV感染人体到感染者血清中的HIV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之前的时期。备注:现有诊断技术检测HIV抗体、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分别为感染后的3周、2周和1周左右。
疑问一:新国标只是说了窗口期,但并没有说可以排除?
答疑:窗口期的定义很清楚的说明了: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之前的时期。换言之:一旦满了这个时期,感染标志物就一定会被检测出。进而推理:如果满了这个时期没有检测出感染标志物,那就证明没有感染。作为国家级层面的卫生制定标准机构,不会使用排除这种字眼。是否排除的自由裁量权下放到基层的医院或疾控手上,因为某些少数极端人群不一定囊括在标准范围之内,需要临床医生加以判别。还有某些脑子转不过弯的杠精振振有词:就算满了窗口期,检测不出不代表就是排除啊?我哑然失笑:不是通过检测来排除,难道是通过核磁共振或者照X光,甚至是活体解剖才能排除?
疑问二:窗口期只是指可以开始检测的时间?而并不是可以排除的时间?
答疑:大家经常会听到类似“满几周可以先去检测一下,逐步释放压力”这样的话,然后有些人就误以为窗口期就是可以开始检测的时间。其实这个是完全错误的。卫计委并非恐艾吧志愿者,不会公布一个什么让你开始逐步检测释放压力的窗口期,而且这个所谓的“可以开始检测的时间”,根本就是一个无厘头的定义。抗体第一周就有三成感染者可以检测到,第二周就有五成左右,抗体的可检出浓度是一个顺滑的正态分布曲线,每天都有不同比例的人可以被检测到,那么完全就不可能定义一个什么所谓的“可以开始检测的时间”,这个说法只是恐艾吧或者志愿者的民间用语而已。所以,窗口期未检出就等于排除。
疑问三:新国标并未说窗口期针对所有人?
答疑:跟问题一类似,卫计委不会在定义里出现“所有人或全部人”这样的字眼,但这个标准显然针对的是平时所常讲的绝大数“正常人”,否则,如果这个窗口期只是针对少数人或者部分人,那这个窗口期根本就毫无意义。
疑问四:新国标里的窗口期有“左右”两个字,那这2周和3周到底能不能排除?
答疑:这是国家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行文习惯,但中国卫计委是很保守的,要不然也不会延迟那么多年才会使用新标准。所以既然能说出来2周或3周左右这样的话,那基本上就只会有左不会有右,否则如果大数据样本量里有超出统计学意义的数量个案是超过2周或3周的,那么以卫计委的保守德行,根本就不会提出这样的窗口期定义。当然了,恐友都是强迫症,如果这么计较中文语境里“左右”这两个字,那么你自己可以将心理时间再延长半周,四代16天和三代25天就可以了。不能再多了,超过半周,那就不是“左右”了。
疑问五:新国标七月一日才实施,现在是不是不能参照?会不会医院或疾控还要换新的检测仪器和试剂才行?
答疑:定义里说得很清楚,窗口期是以“现有的诊断技术”作为依据,所以完全不需要再去纠结现在能不能参照的问题。其实,现有的诊断技术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使用了,这个窗口期世卫已经实施多年,现在卫计委只不过是跟上世卫的标准而已。
疑问六: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这个窗口期进行检测?
答疑:当然不是。对于一般的恐友而言,这个新国标窗口期最大的意义并非是可以缩短检测排除时间,而是向恐友们传达这么一个信息:现代医学发展一日千里,现今的检测技术已经强大到远超你的想象,无论是先进性还是可靠性。脱恐靠的是相信医学的力量,相信医学的权威,而不是道听途说或者全凭感觉。现在的窗口期五花八门,说几周的都有,甚至还有些志愿者美其名曰保守,四代六周都不行,最好三个月。殊不知,恐友在这五花八门的窗口期里得到的是混乱不堪的信息,搞到最后哪一个窗口期都不信了,天天到处问“我这几周几周能不能脱啊”。如果大家都能笃信国家权威的窗口期,那么即使未必一定要按这个窗口期来检测,也未必检测一次就能脱,但是,恐友心里就有了一个坚实的信任基础,俗话说的“心里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