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虚之空,清虚之体,秘中之秘也。道者,重在传承之道也。小道则以人心而论之,中道则以天心而论之,二者境界,俱为欲界。人欲寻欢,不知深浅,万事有过之而不及。天欲寻果,万事求因,却不能脱离缘之所系。大道者,无欲无求,万物随顺自然。天地相浊而后清;万物交激而后宁;四季变化而后养;刀兵相战而后和;国有存灭而后史;道有兴盛而后光;人有生死方能珍;物有成坏方能值;情有新旧而后知;学有左右而后泯。
是以为人天之道也,求万物之兴盛,反恶自然之衰败;求情欲之旺盛,反恶逍遥之淡泊;爱偏激之左道,恶宁静之真境;喜全新之物,厌旧有之品;得一己之盛,反天地之极;求私欲之得,不作全人之法。是以为万物始终得一而变化,不能知变化为恒常之道也。
人有喜而后悲,不知喜悲为欲念偏执之所生。圣人也,不动悲喜,因自全观也。观万物终有兴亡流变,不动。观人事终有代谢,不动。观生死自有天命,不动。观得失自有其道,不动。是以为了无悲观,心无所失,堪破生死,忘怀得失。此之谓超凡入圣也。
圣人无能,唯常静观,能悟而得。此之谓得。不受阴阳之所制,而能制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