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见到那些花儿,在这么多年之后。
热情而灿烂的笑容和拥抱好像点燃了那些日子中冰冷的歌,就这样我们懂得了很多原谅,欢颜在时间中被辨认,笑得开怀而容忍。
这是毕业四年之后的聚会,火锅餐厅里紧紧地围坐在一桌,我竟然只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未曾想到我这么一个惧怕和往日不期而遇的人,也会因为重逢而这么真切地快乐。一遍遍地提起十七岁时候的事情,又不断地向别人问起别人的下落:你知道谁谁谁去了哪儿吗?
是啊,我们都像羽毛一样散落天涯,追寻起来才看到生命似夜空中划过的烟火轨迹。
关于这些年的过程,再也无法像十六七岁时那样唠唠嗑嗑地去记叙,并且模仿伤怀的语调。时间用它独有的刻薄方式令我们渐渐宽宏,明白不管怎样被生活对待,依然要许诺自己明日必有太阳。如果说早些年我们还能对记忆中的人事细节反复刻绘,细心表达,那而今大概因为疲倦,以及所经之事的庞大繁杂,而变得欲说还休。
我想,沉默是成长的标志,而成熟的标志,就是如何去沉默。
泰戈尔写的不过是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在中文中我们却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翻译的艺术,赋予一则平凡的句子以华丽的外衣。岁月亦是如此的吧:这么些年,我们过得这么似水流长,静静的,却只在深处才见暗礁和旋涡,悄无声息地隐藏在粼粼波光的青春河床深处,看似平静地向远方流逝。我想,这大概是时光的艺术。
巧合的是每一次离别或者重逢都应该是在夏天,去年这个时候的一个中午走在街上,就收到短信说,F老师去世了,明日9点的葬礼,你来吗?我看了短信,并没有惊讶或者动容,把手机揣回兜里,烈日下我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走了一阵,才又拿出来回复。老师与我并不在同一个城市,我想我自然是不会去。说自然不会去,当然是不近人情。但是细下想想,我竟然是在流畅的潜意识中就知道自己是漠然的。那样一个时刻,我有点惧怕自己了——但又觉得,其实自己一直都是如此的。
想起了他教我们的时候。因为一些他自己的个人原因,好似总不受学生青睐。背地里有各种迂回刻薄的取笑,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抵触。我也跟着打哈哈,但良心检省,未曾说过什么对不住他的过分话。彼时听着别人议论他,心里却想着,如果哪一天我是如此孤立无援地活着,且被人这般议论的话,不如去死的好。因我一向对他人没有任何分明的爱憎,即使有,也都是表面夸张的一时戏谑而已,所以对他也同样没有特别的感觉。印象中他也没有什么让人受不了之处。他的历史课,我倒是觉得讲得很不错,好歹也比照本宣科要好。母亲曾经有个同事就是F老师的大学同学,他听说F老师正在教我,便侃侃而谈说了一通F老师在大学时的种种。言语之中竟然有与我的同学们如出一辙的谑蔑。看来他这一辈子,过得落寞邋遢。其实一个人生了怎样的一幅脾性和作风,带给他人以怎样的印象,他自己多半是感受不到的。感受得到的,只有它反过来带给自己的不可抗拒的遭遇。
高二的时候听说他终于结了婚,后来还有了孩子,又是这么突然的消息。我觉得别扭,但心想这下他终不至于单身一辈子了。这番突然听说他去世,刚才才知道原来是因为积劳成疾,抵抗力太差,感冒一个多星期不见好转,坚持带着高三,过劳而死……这样的缘由,放在他这样一个人身上,叫人听了甚觉凄凉。
我自然是觉得万分突兀,个人心里叹念了一阵,但也没有什么伤惨的心情。多有的,竟是怜悯。三十多岁的人,膝下又有妻儿,一辈子可能还没怎么享过安乐。
热情而灿烂的笑容和拥抱好像点燃了那些日子中冰冷的歌,就这样我们懂得了很多原谅,欢颜在时间中被辨认,笑得开怀而容忍。
这是毕业四年之后的聚会,火锅餐厅里紧紧地围坐在一桌,我竟然只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未曾想到我这么一个惧怕和往日不期而遇的人,也会因为重逢而这么真切地快乐。一遍遍地提起十七岁时候的事情,又不断地向别人问起别人的下落:你知道谁谁谁去了哪儿吗?
是啊,我们都像羽毛一样散落天涯,追寻起来才看到生命似夜空中划过的烟火轨迹。
关于这些年的过程,再也无法像十六七岁时那样唠唠嗑嗑地去记叙,并且模仿伤怀的语调。时间用它独有的刻薄方式令我们渐渐宽宏,明白不管怎样被生活对待,依然要许诺自己明日必有太阳。如果说早些年我们还能对记忆中的人事细节反复刻绘,细心表达,那而今大概因为疲倦,以及所经之事的庞大繁杂,而变得欲说还休。
我想,沉默是成长的标志,而成熟的标志,就是如何去沉默。
泰戈尔写的不过是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在中文中我们却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翻译的艺术,赋予一则平凡的句子以华丽的外衣。岁月亦是如此的吧:这么些年,我们过得这么似水流长,静静的,却只在深处才见暗礁和旋涡,悄无声息地隐藏在粼粼波光的青春河床深处,看似平静地向远方流逝。我想,这大概是时光的艺术。
巧合的是每一次离别或者重逢都应该是在夏天,去年这个时候的一个中午走在街上,就收到短信说,F老师去世了,明日9点的葬礼,你来吗?我看了短信,并没有惊讶或者动容,把手机揣回兜里,烈日下我只觉得头脑一片空白,走了一阵,才又拿出来回复。老师与我并不在同一个城市,我想我自然是不会去。说自然不会去,当然是不近人情。但是细下想想,我竟然是在流畅的潜意识中就知道自己是漠然的。那样一个时刻,我有点惧怕自己了——但又觉得,其实自己一直都是如此的。
想起了他教我们的时候。因为一些他自己的个人原因,好似总不受学生青睐。背地里有各种迂回刻薄的取笑,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抵触。我也跟着打哈哈,但良心检省,未曾说过什么对不住他的过分话。彼时听着别人议论他,心里却想着,如果哪一天我是如此孤立无援地活着,且被人这般议论的话,不如去死的好。因我一向对他人没有任何分明的爱憎,即使有,也都是表面夸张的一时戏谑而已,所以对他也同样没有特别的感觉。印象中他也没有什么让人受不了之处。他的历史课,我倒是觉得讲得很不错,好歹也比照本宣科要好。母亲曾经有个同事就是F老师的大学同学,他听说F老师正在教我,便侃侃而谈说了一通F老师在大学时的种种。言语之中竟然有与我的同学们如出一辙的谑蔑。看来他这一辈子,过得落寞邋遢。其实一个人生了怎样的一幅脾性和作风,带给他人以怎样的印象,他自己多半是感受不到的。感受得到的,只有它反过来带给自己的不可抗拒的遭遇。
高二的时候听说他终于结了婚,后来还有了孩子,又是这么突然的消息。我觉得别扭,但心想这下他终不至于单身一辈子了。这番突然听说他去世,刚才才知道原来是因为积劳成疾,抵抗力太差,感冒一个多星期不见好转,坚持带着高三,过劳而死……这样的缘由,放在他这样一个人身上,叫人听了甚觉凄凉。
我自然是觉得万分突兀,个人心里叹念了一阵,但也没有什么伤惨的心情。多有的,竟是怜悯。三十多岁的人,膝下又有妻儿,一辈子可能还没怎么享过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