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东西本身是一件值得让人肃然起敬的事情,写的所谓好也罢差也罢,我都愿意去看,因为这是一个人的最心血,其中很可能藏着灵感火花的骤然浪漫与心灵深处的一次信仰告白
但是当写作变成一件很刻意的事情,我觉得这就很令人作呕了,譬如无论是为了描写而描写的大段绚丽文字还是为了颜色而搞颜色的所谓边缘文学,正在慢慢搅乱文学正向发展的可能性
也许有人会站出来说我这是嫉妒文笔好的写手和戴有色眼镜对待小众文学
但当你真正去看的时候,一段没有灵魂的文字,再怎么是众人夸的立意高尚、文采出人,都毫无存在价值。而至于真正优秀的一切可以称之为文学的文章,我想至少在我这不存在什么思想壁垒(像三月份读到的阿蓝老师的公公文学,在我心中确实如友人所说,划进“百米滑跪”的那一类
但一般来说,正是我上面举例的这两类,拥有最高人气,由此一个一直以来存在感很强的提问又出现了:
为什么真正优秀的写手还籍籍无名?
多数人言创作高尚,不是为了人气而写的,是为爱发电抑或种种圣人理由
但如果说创作不为了人气我觉得这本身就不合理,互动应该是使一个文手成为作家的必然动力,当有了人气,你为爱发的电才有可能点亮一座灯塔
我读到好多优秀写手的作品,但是读者寥寥无几,写手本人的作品大抵也就止步于惊鸿的这一篇,在我看来可能正是因为没有正向互动而扼杀了创作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