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地铁流
这个问题虽是一个冷门的不容易受人关注的问题,但若分析其中则会发现里面蕴含着许多的趣味,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感谢棋史研究者吃龙万吨的回答,因为他道出了60后超一流棋手生逢不幸的共同根源。
即60后超一流棋手生逢围棋竞技巅峰期年龄段的巨变期,在他们偶露峥嵘时,仍难以摆脱50后、40后超一流给他们在棋盘上的难题,等他们步入巅峰准备大展宏图时,不料现代围棋巨匠李昌镐早已成熟已着手一统天下,于是导致他们在世界棋坛上只能很挣扎难以留下充足的印记,这在围棋史上其实是不常见的情况。
各自的不幸
60后超一流仍有着各自的不幸,在谈论前且让我们先确定一下60后超一流都有谁,我认为只有这四位60后棋士可称之为超一流,他们分别是马晓春、刘昌赫、依田纪基、王立诚。
刘昌赫
刘昌赫看起来应该是60后中最强的棋手,这个理由似乎很充分,因为他拿过6次世界围棋冠军。但仔细分析下来,他的缺憾恐怕是60后超一流中最大的一位。因为即便在韩国棋坛他也没有建立过自己的时代。他对阵上一代围棋领军曹薰铉虽然拥有体能、精力优势,但只能说厮杀的比较难解难分,算总账,无论夺冠数据还是相互之间的胜率,刘都要稍逊曹一筹,要知道他是有年龄优势的;对大李不用说肯定是肯定扛不住,所以刘昌赫无法成为韩国棋坛的一代领军人物。
刘的世界冠军数量确实最多,但这里有沾光的利好因素,因为世界棋赛通常前几轮本国棋手是要回避的,刘昌赫一般要在半决赛方才会和当时棋坛的王牌选手即曹李师傅相遇,而同级别的中日棋手往往容易要比刘更早的遭遇曹李师徒,相比较而言刘昌赫打进决赛的概率要好一点。
另外刘受益于不是韩国棋坛第一人,所以他在世界决赛上失利后所遭受的打击不算大,因为有大李、老曹在支撑大盘,他可以不受影响继续轻装上阵。
马晓春
某种意义上马晓春得益于中国棋坛超一流厚度的不足,出道不久在82年即拿下三项全国大赛冠军开始和聂卫平分庭抗礼,在92年他获得了当时中国新闻棋战冠军的大满贯,从此中国棋坛步入了马晓春时代。在国内棋坛创立出自己的时代,这是马晓春明显优于日韩60后超一流的所在,名人战十三连霸的辉煌业绩这不是日韩60后超一流可以企及的。
李昌镐在96年开始统治世界棋坛,马晓春和大李在世界大赛的决赛上有过四次争锋,是的马晓春没有赢下其中的哪怕是一回胜利,可是我们必须得指出,这是60后超一流棋手对大李的统治进行过的最顽强的抵抗,王立诚、依田虽然也是60后的超一流,但他们连一次和大李顶峰对决的机会都拿不到,这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前面我们说过刘昌赫大赛失利后可以继续轻装上阵,但这是马晓春想都不敢想象的好事,因为94-99年期间中国围棋几乎全部指着马晓春过年,只要马晓春决赛上一输就基本意味着这一年的中国围棋又颗粒无收了。这导致马名人是无路可退,决赛失利的打击很难被消化,因为中国围棋顶尖层太过单薄,而媒体渴求冠军的愿望又非常的强烈,这也间接的导致了马晓春的围棋贡献未得到起码的公允评价。
好在马晓春退出一线后经过彻底的思索,后来在围棋教练的岗位上拿出了围棋史上现象级的表现,围棋史上有两次训练方式的革新(八段李喆语),而马晓春让世界棋坛深刻的认识到棋史上训练革新之一---集体研究的威力,加速了中韩围棋对抗时代的来临。
依田和王立诚
依田和王立诚在国内棋坛面对的厚度阻拦力度是最大的,这也是中韩棋界所不能比拟的,日本六超中最坚强的是赵治勋和小林光一,加藤、林海峰、大竹、武宫也是不容忽视的,当他们把持的日本棋坛时,王和依田想谋求突破绝非易事。这使得王立诚和依田在世界棋赛上出成绩反而比在国内棋赛上来得早一些,这一点和马晓春、刘昌赫是完全相反的。
92年王立诚已经有了闯进世界棋赛决赛(富士通)的体验,但他要想品尝日本棋坛七大赛的小四冠的头衔都还要再等到95年才成,至于品尝到大三冠头衔那都是2000年的事了。依田类似,96年他已经能拿下三星杯世界冠军,但要尝一尝大三冠的滋味也得等到2000年方能如愿以偿。
王立诚和依田在国内棋坛的位置大致在马晓春与刘昌赫之间,即和刘昌赫比要好,好歹有自己国内围棋时代的印记,但明显比不了马晓春。他们和六超相比较而言,在日本棋坛留下的时代印记的力度是不够的,据统计日本七大赛头衔数据截止2018年底,日本棋坛超过20冠的棋手有井山裕太43个、赵治勋42个、小林光一35个、加藤正夫31个、张栩24个,林海峰、坂田并列为21个。王、依田的数据分别为11个、12个,不如大竹17、藤泽秀行14、山下14,仅比武宫略好一点,但如果单纯算大三冠头衔则比武宫也要少一截。[1]
60后超一流之间的PK
那么60后超一流之间的PK谁最强呢?从棋艺上看这四人各有千秋,从数据看我们认为刘昌赫、马晓春要稍胜一筹,证据有两个,即打进世界决赛成功率和世界等级分排名,刘、马二人都要优于王和依田。
当然这四人在决赛巅峰对决仍然是大体是五五开,胜负取决于赛前的心态调整、临场发挥、对战策略得当与否、甚至还要看决胜局能否猜到黑棋(当时比赛贴目规则为执黑贴5目半).....。
从刘昌赫决赛成绩可见,他尽管夺冠数量最多,但要想压制住王、依田他是做不到的。
有人认为马晓春不行,因为他在决赛上输给过了刘昌赫和王立诚,但从内容看,决赛对阵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决胜局马晓春都是执白仅负半目,我认为当时如果彼此多交手几回,马晓春大概率会和他们互有胜负。当然由于棋坛已被大李统治,60后超一流之间想获得更多的交手机会其实是很难实现的。
依田有一份独特的遗憾,因为在80一代世界围棋领军者李世石看来,依田是60一代棋艺水准最高的(依田大约是60一代在传统发挥子效和注重战斗方面结合最好的),但令人费解的是依田在战绩上显然没有兑现出棋艺的优势,他在强强对抗中完全不落下风,他唯一吃亏的在于他在面对一流、强一流棋手的拦截时发挥的不稳定,导致他在世界棋赛的决赛成功率不高。由于日本围棋没有棋手个人研究心得共享机制,依田的宝贵探索经验未能在日本棋坛得到及时的传播。
最后的八卦
写到这里我的回答已经写完了,但考虑到有些人会存有疑问,例如俞斌九段也是60后棋手中获得过世界冠军的棋手,他能算超一流棋手吗?
我的答案是不算,因为鱼头打进世界围棋决赛的成功率不足5%系小概率事件(60后超一流没有世界决赛成功率低于10%的先例),俞斌能进决赛和他拥有海量的参赛机会是分不开的,他参赛数量多达四十多回,是60一代棋手参赛数量的记录保持者,系上帝派下来享受世界棋赛参赛资格的人(稍改百度百科的发明用语);其次鱼头从未进入过世界围棋排行榜前十名;另外鱼头的一线期冠军数量、一线期高度根本无法和60后超一流并列,所以说鱼头不是超一流而只是强一流棋手。
有人还可能会说王立诚九段明明是58年11月生人,他凭啥算60后棋手?
我们认为要算,因为围棋60后的划分不是机械的看出生年龄,首先58年11月本来和60后没差多少时间,其次王立诚学棋环境不算优越属于大器晚成型,他出成绩和60后棋手在一个时间段里,所以他不是50后而是60后棋手。
[1]参见日本围棋(3)日本七大棋战总汇(三)四小冠的统计
这个问题虽是一个冷门的不容易受人关注的问题,但若分析其中则会发现里面蕴含着许多的趣味,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感谢棋史研究者吃龙万吨的回答,因为他道出了60后超一流棋手生逢不幸的共同根源。
即60后超一流棋手生逢围棋竞技巅峰期年龄段的巨变期,在他们偶露峥嵘时,仍难以摆脱50后、40后超一流给他们在棋盘上的难题,等他们步入巅峰准备大展宏图时,不料现代围棋巨匠李昌镐早已成熟已着手一统天下,于是导致他们在世界棋坛上只能很挣扎难以留下充足的印记,这在围棋史上其实是不常见的情况。
各自的不幸
60后超一流仍有着各自的不幸,在谈论前且让我们先确定一下60后超一流都有谁,我认为只有这四位60后棋士可称之为超一流,他们分别是马晓春、刘昌赫、依田纪基、王立诚。
刘昌赫
刘昌赫看起来应该是60后中最强的棋手,这个理由似乎很充分,因为他拿过6次世界围棋冠军。但仔细分析下来,他的缺憾恐怕是60后超一流中最大的一位。因为即便在韩国棋坛他也没有建立过自己的时代。他对阵上一代围棋领军曹薰铉虽然拥有体能、精力优势,但只能说厮杀的比较难解难分,算总账,无论夺冠数据还是相互之间的胜率,刘都要稍逊曹一筹,要知道他是有年龄优势的;对大李不用说肯定是肯定扛不住,所以刘昌赫无法成为韩国棋坛的一代领军人物。
刘的世界冠军数量确实最多,但这里有沾光的利好因素,因为世界棋赛通常前几轮本国棋手是要回避的,刘昌赫一般要在半决赛方才会和当时棋坛的王牌选手即曹李师傅相遇,而同级别的中日棋手往往容易要比刘更早的遭遇曹李师徒,相比较而言刘昌赫打进决赛的概率要好一点。
另外刘受益于不是韩国棋坛第一人,所以他在世界决赛上失利后所遭受的打击不算大,因为有大李、老曹在支撑大盘,他可以不受影响继续轻装上阵。
马晓春
某种意义上马晓春得益于中国棋坛超一流厚度的不足,出道不久在82年即拿下三项全国大赛冠军开始和聂卫平分庭抗礼,在92年他获得了当时中国新闻棋战冠军的大满贯,从此中国棋坛步入了马晓春时代。在国内棋坛创立出自己的时代,这是马晓春明显优于日韩60后超一流的所在,名人战十三连霸的辉煌业绩这不是日韩60后超一流可以企及的。
李昌镐在96年开始统治世界棋坛,马晓春和大李在世界大赛的决赛上有过四次争锋,是的马晓春没有赢下其中的哪怕是一回胜利,可是我们必须得指出,这是60后超一流棋手对大李的统治进行过的最顽强的抵抗,王立诚、依田虽然也是60后的超一流,但他们连一次和大李顶峰对决的机会都拿不到,这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前面我们说过刘昌赫大赛失利后可以继续轻装上阵,但这是马晓春想都不敢想象的好事,因为94-99年期间中国围棋几乎全部指着马晓春过年,只要马晓春决赛上一输就基本意味着这一年的中国围棋又颗粒无收了。这导致马名人是无路可退,决赛失利的打击很难被消化,因为中国围棋顶尖层太过单薄,而媒体渴求冠军的愿望又非常的强烈,这也间接的导致了马晓春的围棋贡献未得到起码的公允评价。
好在马晓春退出一线后经过彻底的思索,后来在围棋教练的岗位上拿出了围棋史上现象级的表现,围棋史上有两次训练方式的革新(八段李喆语),而马晓春让世界棋坛深刻的认识到棋史上训练革新之一---集体研究的威力,加速了中韩围棋对抗时代的来临。
依田和王立诚
依田和王立诚在国内棋坛面对的厚度阻拦力度是最大的,这也是中韩棋界所不能比拟的,日本六超中最坚强的是赵治勋和小林光一,加藤、林海峰、大竹、武宫也是不容忽视的,当他们把持的日本棋坛时,王和依田想谋求突破绝非易事。这使得王立诚和依田在世界棋赛上出成绩反而比在国内棋赛上来得早一些,这一点和马晓春、刘昌赫是完全相反的。
92年王立诚已经有了闯进世界棋赛决赛(富士通)的体验,但他要想品尝日本棋坛七大赛的小四冠的头衔都还要再等到95年才成,至于品尝到大三冠头衔那都是2000年的事了。依田类似,96年他已经能拿下三星杯世界冠军,但要尝一尝大三冠的滋味也得等到2000年方能如愿以偿。
王立诚和依田在国内棋坛的位置大致在马晓春与刘昌赫之间,即和刘昌赫比要好,好歹有自己国内围棋时代的印记,但明显比不了马晓春。他们和六超相比较而言,在日本棋坛留下的时代印记的力度是不够的,据统计日本七大赛头衔数据截止2018年底,日本棋坛超过20冠的棋手有井山裕太43个、赵治勋42个、小林光一35个、加藤正夫31个、张栩24个,林海峰、坂田并列为21个。王、依田的数据分别为11个、12个,不如大竹17、藤泽秀行14、山下14,仅比武宫略好一点,但如果单纯算大三冠头衔则比武宫也要少一截。[1]
60后超一流之间的PK
那么60后超一流之间的PK谁最强呢?从棋艺上看这四人各有千秋,从数据看我们认为刘昌赫、马晓春要稍胜一筹,证据有两个,即打进世界决赛成功率和世界等级分排名,刘、马二人都要优于王和依田。
当然这四人在决赛巅峰对决仍然是大体是五五开,胜负取决于赛前的心态调整、临场发挥、对战策略得当与否、甚至还要看决胜局能否猜到黑棋(当时比赛贴目规则为执黑贴5目半).....。
从刘昌赫决赛成绩可见,他尽管夺冠数量最多,但要想压制住王、依田他是做不到的。
有人认为马晓春不行,因为他在决赛上输给过了刘昌赫和王立诚,但从内容看,决赛对阵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决胜局马晓春都是执白仅负半目,我认为当时如果彼此多交手几回,马晓春大概率会和他们互有胜负。当然由于棋坛已被大李统治,60后超一流之间想获得更多的交手机会其实是很难实现的。
依田有一份独特的遗憾,因为在80一代世界围棋领军者李世石看来,依田是60一代棋艺水准最高的(依田大约是60一代在传统发挥子效和注重战斗方面结合最好的),但令人费解的是依田在战绩上显然没有兑现出棋艺的优势,他在强强对抗中完全不落下风,他唯一吃亏的在于他在面对一流、强一流棋手的拦截时发挥的不稳定,导致他在世界棋赛的决赛成功率不高。由于日本围棋没有棋手个人研究心得共享机制,依田的宝贵探索经验未能在日本棋坛得到及时的传播。
最后的八卦
写到这里我的回答已经写完了,但考虑到有些人会存有疑问,例如俞斌九段也是60后棋手中获得过世界冠军的棋手,他能算超一流棋手吗?
我的答案是不算,因为鱼头打进世界围棋决赛的成功率不足5%系小概率事件(60后超一流没有世界决赛成功率低于10%的先例),俞斌能进决赛和他拥有海量的参赛机会是分不开的,他参赛数量多达四十多回,是60一代棋手参赛数量的记录保持者,系上帝派下来享受世界棋赛参赛资格的人(稍改百度百科的发明用语);其次鱼头从未进入过世界围棋排行榜前十名;另外鱼头的一线期冠军数量、一线期高度根本无法和60后超一流并列,所以说鱼头不是超一流而只是强一流棋手。
有人还可能会说王立诚九段明明是58年11月生人,他凭啥算60后棋手?
我们认为要算,因为围棋60后的划分不是机械的看出生年龄,首先58年11月本来和60后没差多少时间,其次王立诚学棋环境不算优越属于大器晚成型,他出成绩和60后棋手在一个时间段里,所以他不是50后而是60后棋手。
[1]参见日本围棋(3)日本七大棋战总汇(三)四小冠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