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满楼吧 关注:10贴子:1,995
  • 4回复贴,共1

我是谁——楞严经解读 [作者:zhexue120]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楞严经》是佛学很重要的一部经文,他系统地考问了什么是精神,以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性等问题.下面,我就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说明这个问题.
阿难是佛陀同族的兄弟,他自以为佛陀会因为对他的偏爱而给他吃个小灶.但是,他却遭到摩登伽女的诱惑,几乎坏了多年的修行.是佛陀派遣文殊菩萨及时搭救才免遭一难.在佛陀面前,阿难悔恨交加,有了求法上进的决心.于是佛陀抓住这个大好的时机,开始了对阿难的启发工作.
阿难与佛陀首先讨论的是:什么是精神?由于古时候对精神的认识与现代不同,所以,佛陀与阿难的许多讨论于现实的意义并不大.我们现在关于精神的认识完全来源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认为:精神或意识是大脑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的机能,但是,意识或者说精神对物质却有反作用.我一直很奇怪:既然精神是物质的机能,怎么又会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呢?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物质的机能",或者说,"物质的机能"是什么意思.所谓物质的机能,就是说,机能依赖于物质,因物质的存在而存在,因物质的消亡而消亡.精神也应该是这样,它既然是肉体的机能,那么,它就应该因肉体的存在而存在,因肉体的消亡而消亡.
我们也许会说,精神就是这样呀,它就是因肉体的消亡而消亡的呀.这个事实正是让马克思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因.马克思说,当我们追问人的意识是从哪里来的时候,我们发现,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因此,唯物主义者相信"人死如灯灭"的说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说,当地球最终落到太阳上,地球彻底毁灭了的时候,思维这朵宇宙中最美丽的精神之花就彻底凋零了.

那么我们看到,在《楞严经》中,佛陀与阿难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在阿难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心即精神,或者灵魂在身体的某个地方.于是,阿难每提出一个说法,佛陀都予以了反驳.最后,阿难干脆借用佛陀自己的定义来证明心在身体中.阿难说:"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这就是说,"世尊,正如您所说的,物质构造成了眼睛,因此,有了眼睛这种识别的功能.那么,所谓的心,即意识或者精神就是对没有精神的物质的反映."既然心依靠肉体的反映而存在,那么,心就在身体中.由此,我们看到,佛陀在2500年前所作的定义和马克思的定义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对阿难错误的理解佛陀当然是要反驳的.于是,问题走到这里了:既然心不在身体里,也不在任何一个地方,那么什么是心?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到这里就很明白了,心就是那个能思维,能反映的功能.(在这里我再重复一遍:功能必须依靠物质的存在而存在.)但是,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佛说,阿难,这不是你的心.那么,佛陀又将如何解释呢?佛陀首先举了一个例子.佛问阿难:"如果没有手,还有拳头吗?""当然没有了."但是,拳头就是手的功能.佛又接着问:"有眼睛你能看,没有眼睛你能看吗?""不能看.""错了."佛说:"有眼睛你看到的是光明,没有眼睛你看到的只不过是黑暗罢了.你能够看到黑暗,如何说不能看呢?""看到黑暗怎么是看呢?"阿难疑惑不解地问."阿难,我问你,一个瞎子看到的黑暗和一个有眼睛的人来到黑暗的地方所见到的黑暗有区别么?""没有区别."阿难回答说."所以,没有眼睛这个因素,物质就成为黑暗的了.物质是黑暗的,我们的心就看见了黑暗的物质.因此,有眼睛和没有眼睛对于我们有知见的心来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到这里,佛陀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佛陀怕阿难不理解,就进一步解释说:"另外,一个处于黑暗中的人看到的是一片黑暗,如果有了灯就能看见种种景物.我们是不是就说是灯看见了?不是,灯只是把景物显现出来的条件,能够按照事物本来面目显现出来的是依靠我们的眼睛.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没有眼睛就只有黑暗,有了眼睛,景物就在光明的映照下显现出来了.但是,眼睛就象镜子映物一样,只是单纯地显现事物本来的样子,(佛学叫现量境,或者叫现识)是无知的.否则,死人也有眼睛,为什么就什么也看不到呢?因此,眼睛只不过是把事物按照本来的样子显现出来了,而能够认识这个事物的不是眼睛,或者说肉体,而是我们的心,即精神.因此,我们看到,精神不是肉体的功能.相反,肉体不过是把客观世界按照肉体的特性显现出来罢了.同时,由于他的高级性,使人有了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的能动性罢了.


1楼2005-11-10 23:17回复
    至此,佛陀以他震撼心灵的思想为我们否定了唯物主义关于精神的定义.当时,我读到这样的思想所引起的震撼到现在还非常强烈.相信朋友们一旦理解了所受到的震撼一定不会比我弱.《楞严经》主要讨论的就是精神问题,因此,这不过是个开始,我会依照《楞严经》不断地解读下去的.

    我是谁_楞严经解读(二)[原创]

    在<楞严经解读>(一)中我们看到,佛陀用令人信服的事实表明了心,即精神并不是物质的机能.但是,相信我们和阿难等大众一样,对这个观点的反应是:"口已默然,心未开悟."也就是说,在这个事实面前,虽然嘴上已然无从反驳,但是,心里还是不明白.于是,佛陀进一步澄清我们对自我,即对精神的误解.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存在,什么是世界的主宰?我们通常认为,这个运动,变化的世界是真正的存在,是一切的主宰.是这样吗?对此,佛陀有完全不同的意见.

    佛陀说,什么是主宰呢?你看那个旅馆,一个旅客住在这里,吃了些饭,睡了一觉,然后就起身,匆匆忙忙地走了.而那个开旅馆的却不会离去.那么,我们把哪个看作是旅馆的主人呢?当然是那个不动的,而不是那个运动的.什么是真正的存在呢?佛陀说,当天气晴朗,阳光普照的时候,我们来到一个阴暗的地方,让一缕阳光从缝隙里透进来.这时,我们就会看到,有许多的微尘在空中飘来荡去.那么,这个飘来荡去的微尘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这怎么能是存在呢?相反,那个寂然不动的虚空才是真正的存在呀.在这里,我们看到,佛陀关于存在的看法与唯物主义是不同的.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的只是物质世界,并且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着,而佛陀认为,真正的存在和主宰应该是不动的,不变的,而不是运动的,变化的.那么,就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是如何确定存在的.

    如果有人问我:"在吗?"回答是:"我在".可是,当他去观看时,却什么也没有看到,因为我已经变换了场所了.他会很困惑:不在呀.于是,我又说:"我在这里."他又寻着声音去找,又没有发现我的存在.就这样,他不停地找,却永远是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他能确定我的存在吗?因此,我们对存在的确定依据的是存在的静止性,而不是运动性.物质是瞬间变化着的,当我们去把握这个运动的存在时,把握到的却永远是一个非存在.我们之所以可以把物质世界把握成存在的只是因为物质世界在我们的感觉中是相对静止的.所以,我们的认识就象是与存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不停地考问着存在,存在在考问中却不停地翻新.于是,认识表现为一个无限的运动过程.

    好了,让我们言归正传吧.那么,什么是运动的,变化的,什么又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呢?佛陀问阿难:"你看我的手在空中不停地张开又拳回,那么,是我的手在舒拳呢?还是你的知见在舒拳呢?"阿难回答说:"是你的手,而不是我的知见在舒拳."佛问:"那么,哪个是静止的,哪个是运动的呢?"阿难回答说:"你的手不停地舒拳,而我的知见,我们说它是静止的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说是运动的呢?"于是,佛又发出佛光在阿难的左右,并且问他:"你看佛光,你的头左右摇动.那么,是你的头动呢?还是你的知见在摇动?"阿难说:"是我的头在摇动.我的知见我们不能说它可以停止,又如何可以摇动呢.于是,佛做了最后的总结,结束了第一卷.

    佛在结束第一卷时是这样总结的: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拳.云何如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这就是说,如果大家把微尘的存在状态看作是运动的,把旅客的不能永远存在看作是变化的,那么,我们看到,阿难的头是运动的,而我们的知见并没有运动.我们又看到,我的手不停地舒拳变化,而我们的知见却并没有舒拳变化.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运动,变化的身体看作是自我,并且把运动的物质世界看作是与自我不相同的身外的境界呢?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才在观念的生灭变化中,丢掉了自己的本我.从而把一切都搞的颠倒了.于是,我们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我们错误地把物质的东西看作是自己,这样,就和物质一起进行着不停的生生死死的轮回运动.


    2楼2005-11-10 23:18
    回复
      因此,在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动静只是在心起分别的时候才表现为一种主观的,虚幻的存在.而这样的分别心的生起是依靠物质的运动来达到的.因此,这样的心才和运动的物质粘合在一起,伴随着物质的运动完成着生死轮回的过程.因此,这样的心才是运动的,虚幻的.他不是世界的主宰,本源.相反,是物质的产物和机能.这就是唯物主义抓住的心.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坛经>中慧能看到两个小和尚在辩论"风吹旗动"和"旗动风吹"时说出的观点:既不是"风吹旗动",也不是"旗动风吹"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因此,真正的心不仅是一种知见,而且是一种无言的知见.

      我是谁_楞严经解读(三)[原创]

      第一个帖子论述了心并非物质的机能,第二个帖子论述了不动,不变的精神才是真实的存在,世界的本原.因此,所谓的自我并不是我们固着着的肉体,而是那个永恒不变,朗朗自知的本心.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有可能舍弃虚假的自我去追寻真实的自我.阿难及诸大众正是因为通过佛陀的开释明白了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心情:这时阿难以及在座的众人听了佛陀的教诲以后,整个身心都感到异常的舒畅,快乐.他们终于明白了,自己从久远以来就迷失了自己的自我,相反,却错误地认那个物质的身体为自己的本我,并且,还生活在观念造成的虚幻中.现在,突然明白了,知道自己该走向那里了.就好象一个饿了很久的婴儿看到母亲回来了.那份满足和愉悦的心情就无法用语言表达了.那么,就让我们在佛陀的引导下,进一步地探索我们的自我和我们的精神吧.

      这时波斯匿王站起来对佛陀说:"以前,在我还没有听到您的教诲的时候,我遇见了迦旃延和毗罗胝子两位大师,他们都对我说,一个人只有在死了以后进入到一种一无所有的境界中去,才能获得永生,并且把这个境界叫做涅磐.现在,我虽然遇见了你,还是很迷惑,我们怎么就知道我们的心不生不灭,永恒不变呢?"佛陀说:"大王,你现在还在.那么,你的肉身是永久不坏呢,还是会毁灭?""当然是会毁灭的了.""你的身体并没有毁灭,你如何知道它(指肉体)会毁灭?""我的肉体虽然还没有毁灭,可是,肉体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化之中.随着这种变化,我的精神能量就象燃烧的火,越来越微弱了.所以,我知道,我的身体会随着精神能量的衰竭而毁灭.(这是在表明变化使自我不能永存)

      佛陀又换了一个角度问到:"大王,你现在已经老了,和你的童年比起来,容貌有什么变化吗?""我孩童的时候皮肤润泽,现在,脸上长满了皱纹,头发也白了.怎么能和哪个时候相比呢?""那么,你的容貌为什么不是一下子就衰老了呢?"佛陀进一步问到."变化接踵而至,可是我一点也感觉不到呀.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就逐渐地成为这个样子了.比如,我二十岁的时候,虽然年轻,但是,比起十岁的时候还是衰老了.现在,我62岁了.但是,回头看看,50岁的时候还很年轻呀.世尊呀,我看到变化虽然导致了我容貌的改变,但是,明显的改变却需要十年的时间才可以感觉出来.如果我们再仔细地注意变化本身,那么,我们看到,简直是年年在变,月月在变,日日在变,甚至是刹那之间都在变化呀."(这是在表明物质世界是变化的,并且是逐渐在变化的)

      "那么,你知道在变化中有不变的东西存在吗?"佛陀问到."不知道.""那么,我就为你指出不变化的东西是什么吧.你最早见到恒河水是在什么时候?""是我三岁的时候.那年,我的母亲带着我去拜见耆婆天,经过这条河流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恒河了.""那么,你现在62岁了.时间岁月不停地在变化,那么,你觉得恒河的水有什么变化吗?""没有.""因此,我们的肉体是不断地变化的,而我们的精神却是没有变化的.有变化才有生死,没有变化,就没有生死.你为什么要引用两位大师的观点,认为肉体死了以后,就是什么也没有了呢?"于是,大王听了这样的话,真正地相信了一个人死了以后可以转生的说法.大王和在座的众人那份兴奋,喜悦的心情是从来也没有过的.

      在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佛陀认为,精神不是物质的机能,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并且是永恒不变的.这个永恒不变的精神才是我们的本我.当然,这里所谓的精神不是指我们的思维的意识心,而是指"知"的这种状态.也许我们会说,我们不停地获得新的认知,难道,知不是也在变化吗?比如,盲人摸象,他有对大象种种不同的认识,那么,大象有什么变化吗?知也是这样:认识在特定的条件下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就好象一面镜子,一个人站在面前,就显一个人的形象,两个人站在面前,就显两个人的形象,但是,镜子没有变.因此,认识在变,知见不变.世界不是有多个,却可以变化出多种形式.知见也不是有多个,却可以产生出无穷的认识.一不变,二为变.变又不变.


      3楼2005-11-10 23:18
      回复
        [完]


        4楼2005-11-10 23:18
        回复
          佛学.


          5楼2005-11-12 0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