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的历史及地位
草海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贵州省的西北部,在乌蒙山麓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西南侧,地处县人民政府驻地草海镇辖区。
一、 草海的历史
草海的历史是一个变迁的历史,总体上可分为自然衍化和人为影响两个阶段。
(一)自然衍化阶段
据考证,草海形成于15万年以前。从草海的沉积物由几层粘土砂砾夹泥炭等特性分析,草海几经苍桑,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但是结合大的地质事件分析,草海的自然衍化总体上经历了生成、消亡、复苏三个历程。
据对金钟到威宁县城一带地貌及溶洞发育方向来考证,早在更新世初期,草海的雏形是一条古河道,曾经是长江上游洛泽河的一级支流的河段。到中更新世末由于地质构造运动,断层构造活动使草海断块下陷而积水成湖,草海得以生成,是一个由构造作用阻断了河流的构造阻塞湖。之后,由于草海下游地区地下裂隙通道,落水洞等岩溶作用发育以及河流溯源侵蚀作用,草海漏水而成为无水盆地,沧海变桑田。据对草海上层泥炭C14绝对年龄测定,草海在距今三千多年前消亡。近期的史料表明,威宁县"城西、南、北面俱有海田,广袤数十里,在昔可耕。"1395年"诏卫兵屯田其中,"1622年"郡民牧马其中。"说明当时草海仍是干涸的盆地。据《威宁县志》记载,1857年"落雨四十昼夜,山洪瀑发,夹沙抱木,把盆地大部分落水洞堵塞,水淹盆地,大水时涨至城南斗姆阁门外,并以今大桥为界形成南北两海(南海又称东海,系草海主体部分,北海又称西海、下海子) 。""(1860年)水忽大涨,两海逐成一海,名曰草海。"草海得以复苏。
(二)人为影响阶段
草海复苏后,水域面积达45km2,每年6、7月雨季时节,常因洪水泛滥而淹没湖滨的滇黔公路干道及部分农田,形成水害。为保证交通、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58年有关部门制定了综合治理草海的计划。计划中明确了开发草海的原则和方式:"以蓄洪为主,排水为辅,综合利用水资源,尽可能照顾到各国民经济部门的利益。"并于当年实施了排水工程,草海水域面积减少到31km2。这是人为活动对草海生态环境的首次干预。
1970年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开始了大规模的排水工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耗费了130多万元资金和两百万个劳动工日,加宽、加深了1958年挖掘的排水渠道,炸毁了草海出水口的大桥节制闸。原计划造田46500亩(3100hm2),但因草海底部泥炭层厚常年积水不干,兼之有成片的裸露岩层,到1972年草海尚存约5km2的水面,仅开垦出农耕地5700余亩。自此开始,草海人为消亡了整整十年。这次大规模排水的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草海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事与愿违,人类盲目索取的行为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1980年中国生态学会委托贵州师范大学黄威廉教授主持开展了《贵州草海排水后的生态环境与今后合理利用》的研究。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草海排水后使局部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空气湿度减小,威宁当地大气中每年损失970万吨水汽,大气降水量减少,年均气温降低,灾害性天气增加,春旱加剧,夏季低温,秋雨增多,大风、冰雹增多,霜冻加重,对农作物生长十分不利;由于湖泊消失,地下水位降低,流量减少,湖滨周围村寨水井干涸,水质矿化度增高;生物种群减少,迁飞鸟类几乎绝迹等等,产生一系列恶性效应。有鉴于此,专家、学者和公众一致呼吁恢复草海水面,重建草海湿地生态环境。
198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草海水域。1981年动工蓄水工程,设计水位高程为2171.7m,1982年水面恢复到25km2 (实测为19.8km2 )。草海重新蓄水后,水生植物、鱼类、鸟类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草海又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纵观草海变迁的历史,说明了草海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受人为活动严重破坏后又经人为努力重新恢复塑造的典型环境,草海的新生是人类经历了深刻的教训后换来的,这是在今后草海的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1985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以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并列为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成立保护区管理处对保护区进行管理。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