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吧 关注:8,731贴子:50,683
  • 0回复贴,共1

读管01《周易正义》07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管01《周易正义》07
一 论易之三名(一字多义之同时合用)续六
抟扶摇按:《一、易之三名》是《管锥编》的第一篇文章。文章一开始证实一字多义是中外语文的字词释义的常态,这属于谈语法问题。接着谈一字多义的分类,我穷尽一切地分为2(并行-歧出)×2(分训-合训)=4类,这还是谈语法问题。再接着,钱老通过例说“是-彼”配对和“衣之隐显”,从语法问题介入逻辑辩证问题和文艺比喻问题,这算从讨论语法之为语文的形式之问题深入到意思之为语文的内容之问题。而语文的内容是语文表达的人类活动诸领域的思想,那领域就繁多了。比如“加么,总是越加越多”,这表达日常生活里的思想,而“加未必越加越多;乘也会越乘越小”,这表达数学的一种原理。至于说“你的优点也会成为你的缺点”,那就进入哲学里的辩证法的领域了。钱老这篇文章写到最后,那真是谈一个哲学问题,它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喜欢谈的一个问题,这问题往往被认为是奥妙无穷,因此常常叫人莫衷一是的。这个问题的命题就是“变”,它的原始形态叫作“易”。
管锥:“變易”與“不易”、“簡易”,背出分訓也;“不易”與“簡易”,並行分訓也。“易一名而含三義”者,兼背出與並行之分訓而同時合訓也。
抟扶摇按:在这篇文章的开头,钱老就引了鄭玄的话:“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簡”可以写成“简易”,或者干脆写成“易”。我们可以说这里的“易”是狭义的,而所谓“周易”、“易经”,那两个“易”是广义的。狭义之“易”是广义之“易”的一义。
易之三名,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的话,那么次序就按郑玄的话排列。钱老指出这三名里“变易”和“易”、“不易”是意思相反的,这一点,我们从“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至于“易”和“不易”,那就是意思虽然不同,却不相反、抵牾,好比“米饭”和“面食”。字面义的异同并不等于实质义的不同,因此易之三名各是怎样的实质义呢?钱老便开讲了。他先讲“变易”,引的是《繫辭下》的话:“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话中的“屢遷”就是“屡屡搬家,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运动、改变之意;“典要”就是“不可逾越之雷池”的意思,“不可爲典要”就是“没有最后的界限,唯有变化下去(唯變所適)”的意思。一言以蔽之,钱老的征引好比对我们说,“见到‘变易’你就想到‘变’字,其他别管。”至于不易與簡易,钱老引《繫辭下》的另一句话:“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初”就是“一开始”、“最初”、“一上来”、“先是……”;“率”可作“率性”、“任意”之类意思解,而“揆其方”是说接着或毕竟还需要审度检查一下的,为的是不要变出轨了。变而不出轨,那就是有“典常”即准则了。一言以蔽之,钱老的征引好比对我们说,关于“不易”與“簡易”,你更要想到“不过度”。因此钱老说易之三名是三驾马车一样,可不是五马分尸。一边是主要考虑变,一边是侧重考虑度;一边是考虑变而再变,一边是考虑变合准则。两者并不自相矛盾,却是左右合力。钱老批判迂腐经生張爾歧(1612-1678)的话值得注意。经生張说“不易”又“变易”,这是自相矛盾,到底是变还是不变?钱老说他“苛察文義,而未洞究事理”,这就是说经生張之顾语法之义,如此则“变”和“不变”自然是相反的两义,可是我们也要考察事物本身情事,于是就有“变”和“不变”相统一的态势。钱老在这里再次指出读书理解,不要死抠字面义,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字面义之后去考察实际或现实。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出钱老的哲学水平了。
说到钱老的哲学水平,我倒忍不住说钱老滑头了。他批评了明朝经生張爾歧之后,就得立“归根结底”之论,于是钱老说易之三名说到底,是说:“變不失常,一而能殊,用動體静,固古人言天運之老生常談。”在这里,“常”就是“一”就是“体”,而“变”成了“殊”成了“用”。这么一来,古中华赫赫有名的“易”之学,最终还是成了“守常”之说了,其意思是“最好是不变,拼命地不变,变是权宜的,变而变,还是返回常轨来。”这是钱老本人的最后结论吗?他没有说,他说是古人的“老生常談”。那么钱老同意这个老生常談吗?他不说。古人的这个“老生常談”本身对不对?钱老还是不说。于是我们不知道钱老本人究竟是个什么最后的见解。不管怎么样,在钱老后面的征引中,处处体现了“变而守常”的观念,而这的确是古中华的观点。我们来看看几则。
钱老引《繫辭》:“生生之爲易。”这就是说“生而生,不断生,这就叫易。这应该是对易三名之“简易”的定义,这里没有提到“常”。钱老也批道“即‘不息’也”,不停止。钱老引“至動而不可亂”,且批“即‘不貳’也。”这是说“动就不乱,就保‘一’、‘壹’”。这里也没有提到“常”。钱老还说:“道家之書尤反復而不憚煩。”这就是不怕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上面的变的意思。钱再引《莊子· 大宗師》“生生者不生”,这就是说“不断变化的就能保证不变”,这也是突出变,而不是强调“守常”。相反,按照庄子的这句话意思,倒是可以反过来说:“常常者不常”,老想守常的话,就守不住常。同样的意思还有逸文说:“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化”就是“变化”的意思。还有《文子·十守》言:“故生生者未嘗生,其所生者即生;化化者未嘗化,其所化者即化”。引《列子·天瑞》:“易無形埒。”“形埒”,边界也,列子岂非说“变化无疆”吗?張湛(前25-44)註:“[1]太易之意,如此而已,[2]故能爲萬化宗主,[3]冥一而不變者也。”编号是我加的、[1]就是讲“(简)易”;[2]就是讲“变易”;[3]就是讲“不易”。钱老也说这句话“即鄭玄之‘三義’爾”。我承认我摘引在本段里的话是有选择的,选的都是突出一往无前地变的古语。和这意思有别的话我都没引。但是这两种话是钱老混引在他这篇管锥里的,作为讲中国思想的最后一段,下一段是钱老引古希腊的话了。怎样把钱老这一段里我引的和没引的话统一起来?这是我下一篇要讲的。这一篇,我最后要表达的是:钱老把“三义”归结为是说“變不失常,一而能殊,用動體静”,这是不对的。如果钱老说他不过是转述古人的话而已,那么我就说古人说错了。


1楼2020-03-18 20:3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