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绍晏
“新怪谭”或许可以被称为一个阶段,一次运动,它的特征被新作者用来当作原料,与其他元素相混合,再次制造出新奇而精彩的变化。
由华夏盛轩引进的2015年星云奖小说《湮灭》(天地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奇特的作品,看过的读者会发现,这是一部很难归类的书。大家知道,一年一度的星云奖是由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评选颁发的,毫无疑问,获奖作品应属科幻或奇幻类小说。然而问题来了,《湮灭》到底是科幻还是奇幻?甚至有读者还能从这本书里看到恐怖小说鼻祖拉夫克拉夫特的影子。所以,这本到底是什么书?科幻?奇幻?恐怖?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所以你在逗我咯?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此书的作者杰夫·范德米尔说起。这位作家同时也是资深编辑,更有趣的是,他的夫人安·范德米尔也是一位编辑。这对夫妻档曾经编过一本厚厚的集子,名字就叫作《新怪谭》。这本书的编排分为四个部分:促生,证据,论述和实验。
第一部分“促生”当中收录了新怪谭兴起前的一些作品,例如M·莫考克,迈克尔·约翰·哈里森等。事实上,在这些科幻新浪潮运动的老一辈作家作品中,就已经有了怪诞特色。那么你又在逗我?怪诞风既然都已经有了,怎么还出来个“新”怪谭?
话说2003年4月,迈克尔·约翰·哈里森在《第三选择》杂志的网络留言板上提了几个问题:新怪谭是谁在写?它究竟是什么?真的存在吗?它真的新吗?是否真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不仅仅是比“次浪潮”更好听的代名词,而且真的更加有趣?
这些问题引发了一场为时86天,留言达数万词的讨论。什么?你今天第三次逗我了!既然它是否存在都有疑问,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事实上,在众说纷纭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点脉络的。杰夫·范德米尔如此形容新怪谭:一种以都市为舞台的架空世界小说,它颠覆了传统奇幻中常见的概念演绎,并以真实复杂的真实世界为起点,创造出兼有科幻与奇幻元素的设定。
另一位新怪谭旗手柴纳·米耶维也在论文中写道:一场高质量幻想作品的井喷正在全球,或者说,主要在英国幻想小说界出现,这些作品展示出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栩栩如生的虚幻现实,五花八门的作家也都跻身创作。
的确,这两位作家自身的作品就很好地诠释了“新怪谭”的含义。米耶维的巴斯拉格三部曲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新怪谭作品,以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为模板,创造出一座假想的城市,并涵盖了欧洲城市近代以来的各种政治纠结。同时,巴斯拉格世界中也有许多奇特的类人种族,包括鹰人,虫首人,蛙人,仙人掌族等。这套书的出版是新怪谭真正在商业上的成功,也鲜明地表现出米耶维式风格。由于其交织的奇幻,科幻,测流,荒诞等多类元素以及令人咋舌的细节描写和浓郁的政治色彩,巴斯拉格三部曲被评论界称为新怪谭的范本。
无独有偶,杰夫·范德米尔的“龙涎香城”系列也是另辟蹊径,其黑暗荒诞的气息令人不寒而栗。这座怪异的城市为“真菌人”所占领,真菌孢子可怕的散播能力是他们实行恐怖高压统治的手段(看来范德米尔还真是喜欢真菌,到了《湮灭》里面依然大玩真菌梗。话说,你让我下次还怎么吃蘑菇?)。
追本溯源,新怪谭的诞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向。一是1960年代兴起的科幻新浪潮运动,以M·约翰·哈里森,迈克尔·莫考克等人为代表,大举施行实验性写作,并刻意模糊科幻与奇幻的边界。杰克·万斯的《濒死地球》即是此类“科学奇幻”的代表。另一个源头则是拉夫克拉夫特之后发展起来的新恐怖小说。在拉夫克拉夫特时代,恐怖故事的焦点就是“恐惧”,而其中怪物的秘密从来没有得到揭示或解释。但后来的恐怖小说则将重点放在描写畸形怪兽本身,详细地展示出怪兽的每一个细节。新怪谭继承了这一特征,将具体化的怪物作为故事的核心,从而超越单纯的“恐惧”,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拉夫克拉夫特笔下的终极老怪克苏鲁恐怕要嫉妒了:凭什么我如此威风凛凛,却得不到作者的更多笔墨,只是笼统地被归类为特大号章鱼?)
“新怪谭”或许可以被称为一个阶段,一次运动,它的特征被新作者用来当作原料,与其他元素相混合,再次制造出新奇而精彩的变化。
由华夏盛轩引进的2015年星云奖小说《湮灭》(天地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奇特的作品,看过的读者会发现,这是一部很难归类的书。大家知道,一年一度的星云奖是由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评选颁发的,毫无疑问,获奖作品应属科幻或奇幻类小说。然而问题来了,《湮灭》到底是科幻还是奇幻?甚至有读者还能从这本书里看到恐怖小说鼻祖拉夫克拉夫特的影子。所以,这本到底是什么书?科幻?奇幻?恐怖?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所以你在逗我咯?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此书的作者杰夫·范德米尔说起。这位作家同时也是资深编辑,更有趣的是,他的夫人安·范德米尔也是一位编辑。这对夫妻档曾经编过一本厚厚的集子,名字就叫作《新怪谭》。这本书的编排分为四个部分:促生,证据,论述和实验。
第一部分“促生”当中收录了新怪谭兴起前的一些作品,例如M·莫考克,迈克尔·约翰·哈里森等。事实上,在这些科幻新浪潮运动的老一辈作家作品中,就已经有了怪诞特色。那么你又在逗我?怪诞风既然都已经有了,怎么还出来个“新”怪谭?
话说2003年4月,迈克尔·约翰·哈里森在《第三选择》杂志的网络留言板上提了几个问题:新怪谭是谁在写?它究竟是什么?真的存在吗?它真的新吗?是否真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不仅仅是比“次浪潮”更好听的代名词,而且真的更加有趣?
这些问题引发了一场为时86天,留言达数万词的讨论。什么?你今天第三次逗我了!既然它是否存在都有疑问,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事实上,在众说纷纭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点脉络的。杰夫·范德米尔如此形容新怪谭:一种以都市为舞台的架空世界小说,它颠覆了传统奇幻中常见的概念演绎,并以真实复杂的真实世界为起点,创造出兼有科幻与奇幻元素的设定。
另一位新怪谭旗手柴纳·米耶维也在论文中写道:一场高质量幻想作品的井喷正在全球,或者说,主要在英国幻想小说界出现,这些作品展示出光怪陆离,荒诞不经,栩栩如生的虚幻现实,五花八门的作家也都跻身创作。
的确,这两位作家自身的作品就很好地诠释了“新怪谭”的含义。米耶维的巴斯拉格三部曲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新怪谭作品,以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为模板,创造出一座假想的城市,并涵盖了欧洲城市近代以来的各种政治纠结。同时,巴斯拉格世界中也有许多奇特的类人种族,包括鹰人,虫首人,蛙人,仙人掌族等。这套书的出版是新怪谭真正在商业上的成功,也鲜明地表现出米耶维式风格。由于其交织的奇幻,科幻,测流,荒诞等多类元素以及令人咋舌的细节描写和浓郁的政治色彩,巴斯拉格三部曲被评论界称为新怪谭的范本。
无独有偶,杰夫·范德米尔的“龙涎香城”系列也是另辟蹊径,其黑暗荒诞的气息令人不寒而栗。这座怪异的城市为“真菌人”所占领,真菌孢子可怕的散播能力是他们实行恐怖高压统治的手段(看来范德米尔还真是喜欢真菌,到了《湮灭》里面依然大玩真菌梗。话说,你让我下次还怎么吃蘑菇?)。
追本溯源,新怪谭的诞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向。一是1960年代兴起的科幻新浪潮运动,以M·约翰·哈里森,迈克尔·莫考克等人为代表,大举施行实验性写作,并刻意模糊科幻与奇幻的边界。杰克·万斯的《濒死地球》即是此类“科学奇幻”的代表。另一个源头则是拉夫克拉夫特之后发展起来的新恐怖小说。在拉夫克拉夫特时代,恐怖故事的焦点就是“恐惧”,而其中怪物的秘密从来没有得到揭示或解释。但后来的恐怖小说则将重点放在描写畸形怪兽本身,详细地展示出怪兽的每一个细节。新怪谭继承了这一特征,将具体化的怪物作为故事的核心,从而超越单纯的“恐惧”,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拉夫克拉夫特笔下的终极老怪克苏鲁恐怕要嫉妒了:凭什么我如此威风凛凛,却得不到作者的更多笔墨,只是笼统地被归类为特大号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