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料罐吧 关注:471贴子:12,105
  • 1回复贴,共1

民俗文化中的王村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A、王村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的童谣,表现一个孩子在初夏时节听到布谷鸟叫声,一问一答,人和鸟有了如此对话:
光棍打杵,
你在哪住?
我在山后,
山后有啥?
黄瓜拌肉。
给我点吃,
我还不够。
不够加盐,
加盐齁咸。
齁咸加醋,
加醋饢酸。
B、 “五音戏”是淄博著名的地方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素有“北方越剧”之誉,凭借“一嘟噜一穗”风趣幽默的乡土语言和生动传神的表演,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狂热喜爱和强烈共鸣,更因善于表现女性角色,被戏称为“拴老婆橛子”。过去曾有戏谚:“听说周姑子戏(五音戏)进了庄,忘了喝饭汤”;“卖了裤和袄,也要看看鲜樱桃(著名艺人邓洪山)”;“摸摸根柱子(著名艺人)的辫子,咱就一辈子不想汉子”等等,由此可见当年盛况。
五音戏中有一个代表剧目叫《王小赶脚》,说的是一个刚过门的新媳妇(二姑娘)回娘家,路上雇了一个牵驴的半大孩子为其赶脚,剧情自始至终贯穿两个年轻男女的打情骂俏情节。其中二姑娘一段唱腔最为精彩,被广为传唱:
“六月里三伏好热的天
二姑娘行程奔阳关
  婆婆住在那二十里堡
俺娘家住在张家湾
俺在俺婆家得了一场病
  阴阴阳阳的七八天
大口的吃姜不觉辣
大碗喝醋也不觉酸
俺也不知道是得的什么病
哎吆吆俺的娘哎
怎么浑身发酸
俺不愿家动弹”
此戏若在王村地区表演时,演员就会随口改词:“你是喝的高粱醋还是黍谷子醋?” “是喝的井泉居的醋还是喝的义盛恒的醋”?让人感到十分亲切,会引起当地观众的强烈共鸣。
C、“醋”的社会学意义也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在我国语言文字中“醋”具有特别的含义,借以表达某些观点与情绪。
最早,食醋代表一种身份地位,是富裕家庭才能享用到的高级调味品,后来才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因此我国民间就有了用“酸”这个词来形容有些人虽然条件不好却总喜欢拿架子、摆样子,不实在,凡事都要“讲究”一下。人们称这种人或这种行为即为“酸”。
“穷酸”、 “酸酸气气”、 “酸不拉几”、 “酸不溜的”、 “拿酸作醋”、 “属王村醋的”、 “酸的狗都不吃了”、 “酸的闻脏不得”、 “半瓶子醋——穷酸一咣当”、 “醋打哪里酸——王村”等等。


1楼2020-03-23 10:34回复
    #民俗文化#真的要好好保存呀


    IP属地:四川2楼2020-03-23 2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