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非常nice...吧 关注:12贴子:1,641

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3-23 13:38回复
    查理·芒格说:“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帮你避免失败。”
    的确,思维模型是一种很好的、能帮我们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的东西。
    然而,它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能被称之为思维模型?
    相信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今天这篇文章就要来跟大家讲讲到底什么是思维模型?以及思维模型背后的东西。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3-23 13:39
    回复
      1 —
      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
      在回答“什么是思维模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模型?
      1、什么是模型?
      其实,查理·芒格曾给“模型”下过一个定义 – 任何能帮助你更好理解现实世界的人造框架,都是模型。
      举个例子来说:美国航空公司每年要接待几百万乘客,创造数千亿美元的价值。但在2012年,飞机票价平均178美元,每次飞行航空公司只能从每位乘客身上赚到37美分。
      而谷歌,创造的价值相对少,但却从中赢利很多。
      谷歌2012年只创造了500亿美元的价值(航空公司创造了1600亿美元),却从中获利21%。这个利润率是航空业的100倍多。
      谷歌的巨额利润使它的市值是所有美国航空公司市值之和的3倍多。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03-23 13:41
      回复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个看似非常复杂的现象,经济学家只用两个简单模型就给出了解释:一个是完全竞争,一个是垄断。
        完全竞争,说的是在这个市场中的每个公司之间不存在差异,卖的都是同质产品。因为这些公司都没有市场支配力,其产品价格必须由市场来定。
        相反,垄断说的是垄断公司拥有自己的市场,所以可以自行定价。因为没有了竞争,所以垄断公司可以自由决定供给量和价格,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航空公司所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而谷歌所处市场是垄断市场,正因为此,二者的利润率相差甚远。
        这就是运用“模型”,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人造框架”,将看起来纷繁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抽象化的方法。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3-23 13:43
        回复
          那什么又是思维模型呢?
          简单的说,思维模型就是对于信息的压缩,是帮助人们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佳框架。
          可以说,思维模型就是我们大脑中用于做决策以及思考问题的工具箱,有时可能表现为一个用于分析的框架。比如:SWOT 分析法 (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es劣势、O=opportunities机会、T=threats威胁);有时可能表现为一个简短的理论,比如:心理账户理论。
          而如果用个时髦点儿的比喻就是:思维模型就是安装在我们头脑中的APP。
          在想给假期确定行程时,我们打开手机,点一下上面的“马蜂窝”APP,看看别人都是怎样玩儿的。在想预订酒店时,我们打开手机,点一下上面的“Booking”APP,瞬间就完成了酒店预订。
          同理,在设定工作目标时,我们可以打开一个名为“SMART”(S=Specific具体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ttainable可达成的、R=Relevant相关的、T=Time-bound有时间限定的)的思维模型,用它来设定清晰详细可执行的目标。
          手机上的APP是那些能够直接拿来就用的工具箱,而思维模型一旦扎根在我们的头脑,也就成为了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工具箱。
          因此,你头脑中拥有的工具箱(即思维模型)越多,安装的有效APP越多,你就越能做出快速正确的决策和选择。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03-23 13:45
          回复
            2、如何使用思维模型?
            对于思维模型的重要性,查理·芒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获得普世智慧?80-90个重要的模型就能完成90%的工作。”
            所以,对于思维模型的使用,最基础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那些最重要的思维模型,然后将它们运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用它们去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
            比如:你发现,有人在吃饭买衣服上毫不手软,但在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投资上却很少支出。
            为什么?
            假如你知道“心理账户”这一思维模型,就会立刻明白,它的意思是,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因为钱这个东西,在我们心里其实并不是统一存放的。
            比如: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购买衣鞋包包账户、孩子教育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等。
            虽然这些账户看似都处于你的大账户之下,但其实各个子账户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于我而言,我会将每年的大部分开支都放在“自我成长与学习”的心理账户中,然后将很少部分放在“购买衣服鞋子包包”的心理账户中。
            相反,有人则会将大部分收入放在名为“奢侈品消费”的心理账户中,而给到“自我成长和学习”心理账户中分配的金钱非常得少。所以,依据他的心理账户分配,他就会习惯性地在购买奢侈品上花钱。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03-23 13:50
            回复
              再比如:
              你发现,虽然有很多公司都想做出一款能够颠覆微信的即时通讯工具,但迄今也没有一个能够撼动微信。相反,微信反而越做越大,现在的月活已经达到了10亿。
              为什么?
              隐藏在这背后的原因正是“网络效应”这一思维模型。
              网络效应的思维模型说的是:用户因为离不开这个网络上的其他元素,所以就无法离开这个网络。
              比如微信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流行,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家人、同事、朋友都在上面。所以我们无法不去使用它。
              可见,在理解了什么是思维模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学科中的概念、理论或方法论都可被称为“思维模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03-23 13:51
              回复
                而一旦掌握了这些“思维模型”,就等于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安装了很多个非常好用的APP,可以随时拿来就用,而无需费心思考甚至发明创造。
                所以,对于思维模型的学习与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更快速、更透彻的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预测问题。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03-23 13:52
                回复
                  2 —
                  顶级优秀的人思考底层逻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才是底层逻辑。
                  1、 一个故事
                  在刚开始做我的微信公众号时,对于如何给文章起标题,我是一筹莫展。
                  于是,就去翻看那些爆款文章,想要跟着他们学习一下什么样的标题能够夺人眼球。
                  紧接着,我看到了各种各样、完全不同的标题,有的是疑问句,有的是陈述句,有的是比较式,有的是自问自答。
                  我想,这些纷繁复杂标题的背后一定还存在着某些规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3-23 13:53
                  回复
                    《失控》是当年一本非常热门的书,然而这本书因为太过晦涩,很难理解,能读完的人凤毛麟角。对于那些没空去读或者读不太懂的人而言,书摘自然就很有用。
                    第一个标题之所以阅读量不高,是因为它很平淡,没能抓住人们的痛点。
                    但第二个标题,则抓住了人们的痛点。看到这个标题后,我们就会产生一个念头:别人在读《失控》,但我没有时间、也读不懂,如果连这篇书摘都没看过,那就落后太多了,应该点进去看一眼。这就是直击痛点。
                    就是这样,我找到了不同类型标题能够带来更高关注率和打开率的原因 - 它们或是击中了目标读者的痛点,或是击中了他们的爽点。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0-03-23 13:59
                    回复
                      正如著名产品人梁宁所说: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在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而在‘爽’和‘恐惧’上无所作为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有人会买单,但不会爆火。”
                      然而,为什么取一个直击读者痛点或爽点的文章标题,或是做一个让人暴爽或抵御恐惧的产品,就能给我们带来爆火的效果呢?这些具体方法背后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样的道理呢?
                      后来,我明白,在这些具体方法后隐藏着的正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什么是人性?
                      人的欲望、贪婪、嫉妒、执着、恐惧……简单的说,人性的一个面就是贪嗔痴。
                      贪嗔痴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念头,比如:担心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担心自己的才能无法匹配上自己的年龄,想要拥有跟同事一样的大房子,想要成为同学中最美的那个……
                      于是,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的痛点和爽点。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0-03-23 14:02
                      回复
                        如果你的标题能够正中下怀,直击读者痛点和爽点,回应他的“贪嗔痴”,它的关注量与打开率自然就会上升。
                        这也是为什么“微信之父”张小龙如是说:
                        “你要去了解人们的欲望,通过你的产品去满足他们。我们要去满足他们的贪、嗔、痴。我们要洞察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要对用户产生黏性,就是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贪,产生嗔,产生痴。”
                        “当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个产品的逻辑。”
                        是的,这个隐藏在具体方法与现象背后的“道理”不仅可以运用在给文章起标题上,还能运用在做产品上。因此,可称之为“底层逻辑”。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0-03-23 14:03
                        回复
                          2、什么是底层逻辑?
                          关于底层逻辑,其实早就有了线索,只是那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么多位智者说得竟是同一件事。
                          · 查理·芒格这样说:“在商界有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它分两步:1)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2)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 爱默生这样说:“方法,可能有成千上万种,或许还更多;而原理则不同,把握原理,你将会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视原理,你终将陷入困境。”
                          · 乔希·考夫曼这样说:“无论你学习什么科目,其中最为美妙的事情便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识点,而仅仅只需要知道一些浓缩其核心原理即可,一旦建立起核心原理的框架,学习知识甚至进一步拓展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0-03-23 14:05
                          回复
                            《原则》作者瑞·达利奥这样说:“所有一切的运转,都有赖于深藏其中的原则,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这个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因果关系 – 虽然不可能是全部,但最好是绝大部分 – 那么你无疑就掌握了打开这个世界藏宝箱的钥匙。”
                            ·《暗时间》作者刘未鹏这样说:“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 著名商业顾问刘润这样说:“做任何一种商业,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质的原理。”
                            查理·芒格口中的“道理”、爱默生所说的“原理”、考夫曼所说的“核心原理”、达利奥所说的“原理和因果关系”、刘未鹏所说的“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原则”以及刘润所说的“最本质的原理”,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底层逻辑。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0-03-23 14:08
                            回复
                              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其背后却常常有着如同“看不见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逻辑”在指挥着,主导着,而这些“看不见的手”就是“底层逻辑”。
                              换句话说,底层逻辑就是万千“术”后的那个“道”,也是万千现象背后的那个底层规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0-03-23 14: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