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朝吧 关注:98贴子:8,682

八里桥上最后屹立的蒙古旗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位于通州东面八华里(八里桥因此而得名)的八里桥是英法联军进军北京的必经之地,清廷命名将僧格林沁率三万多八旗绿营精锐在此地设下埋伏,和进犯北京的英法联军八千余人决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3-23 21:10回复
    这场战争的结局已经毫无争议,最终英法联军以伤亡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大胜,其中存在争议的主要是双方的伤亡统计。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清军伤亡过半(上万人),而英法联军则仅阵亡几个人,两军伤亡数据极为悬殊。
    战后法军统帅孟托班因为回国后受到法国皇帝极大的嘉奖而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还说:“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3-23 21:11
    回复
      不管怎么说,“八里桥之战”都是一场伤亡极为悬殊的战争,此战唯一的亮点便是蒙古骑兵在面对列强军队时敢于冒死冲锋,打出了蒙古骑兵的血性,这一点连英法军队都表示钦佩,据法国远征军中尉保罗·德拉格朗热在回忆中中记载:“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我们大炮持续和反复地排射,炮弹于他们的左右飞驰,他们在炮火中倒下了。”@男天使王♋华榷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3-23 21:12
      回复
        清军排列在河岸上的大口径巨炮普遍陈旧,其中一门竟还是1674年在阿姆斯特丹铸造的,射击精度很差,大部分都没有打到联军的阵地上,反而被联军的贝茨曼上校指挥的十二号榴弹炮轰垮,清军摇起军旗,下令前线兵勇撤回八里桥,而联军的炮火延伸到了八里桥上时,清军败局已定,主帅僧王也早已撤退逃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3-23 21:14
        回复
          几乎每一个参与八里桥之战的联军将士,在回忆录中都反复提到那位挥动僧王旗帜的蒙古旗手。
          “大家可以看到有一大群身着黄衣的中国人聚集在桥上和桥的四周,为首的乃是一位骑在马上的长官,他勇敢地挺身而出,站在他的士兵的前面,他挥舞着黄旗,以示挑战!然而我们的十二号炮已经进入阵地,并把炮弹倾泻在桥上,这时,桥栏上的大理石被炸得粉碎,四散飞去,再加上炮弹的碎片,把桥栏上安放的石兽也给炸坏了,倒下去的人立刻由新的禁卫军所替补,而他们的那位长官则一手舞旗,一手执剑,始终站在最前面。”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3-23 21:16
          回复
            运河的两岸和桥上堆满了被惨烈的战斗遗留下的残缺不全的尸体。
            就在这一刻,整个战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位挺立桥头的旗手身上。
            “他的身材极为高大,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杏黄大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格林沁之旗,所有官长的眼睛都注视着它,因为它正在向全体中国军队下达着命令。”埃里松这样写道,“当全军精锐所保卫的那座桥上已经横尸遍地,他依然屹立在那里,始终独自一人,任凭子弹在他的身边嗖嗖穿过、炮弹在他四周隆隆轰鸣,他也岿然不动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3-23 21:17
            回复
              作为联军总指挥孟托班的翻译,埃里松回忆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孟托班忍不住赞叹“真是一条好汉”!然后下令将这个旗手生擒活捉。
              “几个士兵冲上前去,试图俘虏那个旗手,但就在这时,一颗流弹击中了他,杏黄大旗缓缓地向一旁倒去,随着它一起倒下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旗杆的痉挛的手。”
              这是整个八里桥会战中最壮烈的一幕。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3-23 21:17
              回复
                英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3-23 21:25
                收起回复
                  僧王乱世英雄也,重点在“乱世”。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3-23 21:38
                  回复
                    这是整个八里桥会战中最壮烈的一幕。
                    中午十二时,八里桥会战结束,距此十二里远的紫禁城被解除了最后一道屏障,当然,与帝国的首都一起即将遭受劫难的,还有西北方向的那座名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于历史而言,却满纸都是中华民族遭遇外来侵略和凌辱的伤与泪,以及在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中坚贞不屈终获涅槃的铁与血。如今的八里桥,桥下碧波荡漾,两岸绿草如茵,到处洒满了市民们的欢声笑语,然而,那以传播文明的嘴脸行侵略之实的铁蹄,那抢掠之后为了毁罪灭迹的可耻纵火,永远都不应该为炎黄子孙忘却。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3-23 21:51
                    回复
                      其实可没那么悲壮。
                      1860年10月的八里桥之战,清军在北京地区武备废弛,以至于骁骑营都缺乏火器。
                      所以僧王带1万军队,胜保带一万人(包括圆明园抬枪护军) 瑞麟带1万人。 但其中大概1万人是民团。
                      由于武备废弛,清军集结百门火炮,甚至包含了几门17世纪荷兰铸造的, 甚至有石炮,我估计是民团的。 真正可用的在几十门左右。但北京地区的士兵,武器配备一般都由景山厂生产,所以传统火器上面质量算好的。 但是缺乏近代武器,大概清军的装备水平跟乾隆没啥区别。 大体是17世纪末的水平。 (欧洲)
                      清军实际可用的兵力就2万人。 联军则大概8000,其中1000多骑兵,而清军骑兵主要在僧格林沁手里,大概六七千人。因为僧王的部队不单单是马队。
                      19世纪欧洲武器进步极快, 如果战役爆发在1840年,清军差距会小很多。但是1860年时隔20年,差距已经是质的差距了。


                      IP属地:河北12楼2020-03-24 18:02
                      回复

                        手持锤凿式握把式火绳枪的清朝军人。

                        藏族人的叉子枪来源于清军官兵制式, 可以看到叉子和火绳袋

                        清军士兵装备的叉子枪

                        19世纪60年代的清军士兵,在这时清军.枪兵的比例在百分之50-60,是清军的主力,但比只康乾并未增多。火绳枪装备比例极限差不多就是这样。士兵的肉搏武器只有腰刀。

                        单兵火器辅助装备。


                        IP属地:河北13楼2020-03-24 18:25
                        回复
                          双方武器的配备
                          枪支;
                          清军的单兵装备依然是延续康乾时期的鸟枪,主力是叉子枪,来自于中亚,还有是本国的凿锥握把式火绳枪。


                          IP属地:河北14楼2020-03-24 18:25
                          回复
                            两者都是火绳枪。
                            这种比较长的火绳枪比之前的火绳枪有些改进,


                            IP属地:河北15楼2020-03-26 10:28
                            回复
                              且叉子枪部分拥有枪托装有火绳袋和支架。


                              IP属地:河北16楼2020-03-26 1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