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全集读0102
《鸭子·盲人》
集《鸭子》,1926年11月北新书局初版;《盲人》发表于1926年4月14、17、19日《晨报副刊》,署名懋琳。这是独幕剧,故事讲女儿让一戏剧教员假做情人,今天叫“恋人”,结伴看盲父,满足他盼望女儿有归属的心愿。盲父不知上当,因此“极其高兴”。
文:景——//上等人家的家庭,但又无奢侈豪华气。//壁为淡红色//写字台上唯一用绿绸罩的台灯//此沙发为特制备盲人用者。
抟扶摇按:布景写得细,却恰到好处。比如房子的主人盲,因此阿(沈从)文就设计为“无奢侈豪华气”。此外,剧本是可以出版的,因此点缀颜色字。其实筹备演出时是和导演、舞台商议的。阿文写城市里的人家已经很“懂经”了嘛,为啥20年以后,钱钟书出版《围城》还要影射阿文是“乡下人”?
文:怎么还不见来!……
抟扶摇按:上一句话引出盲父的大段独白。这不是讲课、训话如《巴顿将军》一开头、做报告的独白,而是内心独白,它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完全内心独白,就是自己的“想”,可以偶尔插进不知不觉地自言自语。这是浓情厚意的言语化,比如痴情女子思征人,不觉念出诗句来、唱出曲儿来,甚至说出话儿来。但是这话不会长,一般是无人称的一句:“那边冷欸。”说长了就给人家怀疑有精神病了。但是人的内心思想是很丰富的,是很好的文学材料。这样的内心独白在戏曲剧往往采用为独唱。样板戏也这样,比如《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里的大段唱:“穿林海 跨雪原 气冲霄汉……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涧……”;《红灯记》第一场,李玉和唱:“手提红灯四下看……等车就在这一班。”就四句。一个是长心思,一个是短念头,它们在生活场景里都不会说出来,但是戏里一定要唱出来,因为内涵丰富。中国戏曲、戏剧是这样,外国的歌剧也这样。话剧还是这样,比如《哈姆雷特》里的“土逼,噢,挠土逼,才是得快死兴。”曹禺的戏也是的。什么戏都是的。
可惜《盲人》里上述的内心独白是另一种,就是对人讲也无所谓的,比如“年青人见了情人,握手,亲嘴,拥抱,谈情话……说是怕不好意思,那有什么不好意思?爹爹又不是那一类头脑顽固的人……”。这样说,一可以表现人物絮叨,二可以表现人物炫耀,以埋怨代炫耀。这些话都可以对亲近的人说,比如戏里设计个老仆人,在他伺候盲爹整理内务时,盲爹与他扯蛋女儿有归属的事。其实戏里有个“听差”和女仆“张妈”,可是他俩没给阿文“人尽其才”的用。
《鸭子·野店》
发表于19251128《晨报副刊》第1405号,署名沈从文。
文:屋的各角床铺上,发出……鼾声。
抟扶摇按:野店是土客栈,生意不错,基本给买卖人睡满了。
汪:客人:我明天去赶新场……必定帮你买带洋头绳来,要红的还是绿的?//苗妇:我不要你那些东西,夜些仍到我这来……
抟扶摇按:“苗妇”就是野店老板娘,20岁,老板外出跑生意了,伙计也外出办事了。“客人”是一宿店的买卖人,夜半调戏苗妇。她半推半就,推短就长。阿文写苗妇觉得客人功夫好,就说出了上引的话。全剧就是肉欲,放荡。
我觉得好奇的是这戏怎么演?这是独幕剧,场景说明是:“[1]灯熄后,有月光自茅屋漏罅处逶光而入。[2]屋的各角床铺上,发出……鼾声。”编号是我加的。关于[1],舞台中央应该是月光透入几处,它在后戏里也是当作苗妇卧室用的。关于[2],舞台是“三围”世界,客栈的床铺也只能摆在西北角和东北角以作“屋的各角床铺”的象征。而客人是走出通铺屋,偷进苗妇卧室,后来又是钻进苗妇被窝里的。他们的躺着说话,这固然可以在戏台上表现为站立,并且距离疏朗。可是他俩的戏服呢?是啥?如果是有钱人家,男女角还可以穿睡衣。可现在是乡野店,老板和客人都是粗鄙人,难道男女大裤衩,外加男的做膀爷,女的红肚兜?还有台词:“客人:你看这一对奶奶,像两匹小猪崽。”还有动作设计,比如:“抚摸着阿(女牙)(按,“大姐”的意思。)胸脯自言自语。”不过还是语言妙,阿文好像是老手了,比如“苗妇:(想)有围裙布料呢。//莫……莫……你再……我就——”客人故意引她想,然后偷袭成功。
《鸭子·赌徒》
发表于19251112《晨报副刊》第1306号,署名沈从文。独幕。
汪:这也许太专门了……因字字须注,反而不下注解!
抟扶摇按:我于是看不懂赌的激烈、精彩,却感觉到赌的热烈、投入。这个独幕剧本报纸愿意发表,我看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在起作用。新文化运动兼有好几方面,最大的是使用白话文,而“文明戏”,即话剧,彻底摆脱了中国旧戏曲、剧的台词;次大的是表现平民生活,这包括表现黄赌毒的下三滥生活。第三是自然主义表现,因此作家精通社会底层一个角落的生活,按其原型而逼真描写,读者就是读不懂,也能感觉到气氛。文学作品,编剧算搞文学的,剧本算文学作品,有时候就是要渲染出气氛而无需信息清晰。
我佩服美、欧的片子就在它们很是造气氛,气氛让你懂。比如《教父》第一集。黑社会新兴势力请教父支持他们做违禁生意,教父不肯,这样就闹起意见了。你看原版,那嗓音就压低了、变形的、语速又快,还是地道的街巷话,不看文字简直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我觉得气氛越来越紧张,等见到后来“彼可取而代之”的火并,我顿感情节贯通,势在必然。这样的片子翻译成中文,一句句话都是字正腔圆;如果是中国拍的警匪剧,那把意思传达到明白地唠叨并空洞比如肩上两叶一花的白衬衫在破案工作会最后说:“一定要尽快破掉这个案子,还XX市人民生活的安定,担负起人民公安为资本家保驾护航的时代责任,不辜负改革开放时代里党对我们的期望。”一扯蛋,戏倒不紧张了,可看戏的人心里急起来了。
《鸭子·盲人》
集《鸭子》,1926年11月北新书局初版;《盲人》发表于1926年4月14、17、19日《晨报副刊》,署名懋琳。这是独幕剧,故事讲女儿让一戏剧教员假做情人,今天叫“恋人”,结伴看盲父,满足他盼望女儿有归属的心愿。盲父不知上当,因此“极其高兴”。
文:景——//上等人家的家庭,但又无奢侈豪华气。//壁为淡红色//写字台上唯一用绿绸罩的台灯//此沙发为特制备盲人用者。
抟扶摇按:布景写得细,却恰到好处。比如房子的主人盲,因此阿(沈从)文就设计为“无奢侈豪华气”。此外,剧本是可以出版的,因此点缀颜色字。其实筹备演出时是和导演、舞台商议的。阿文写城市里的人家已经很“懂经”了嘛,为啥20年以后,钱钟书出版《围城》还要影射阿文是“乡下人”?
文:怎么还不见来!……
抟扶摇按:上一句话引出盲父的大段独白。这不是讲课、训话如《巴顿将军》一开头、做报告的独白,而是内心独白,它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完全内心独白,就是自己的“想”,可以偶尔插进不知不觉地自言自语。这是浓情厚意的言语化,比如痴情女子思征人,不觉念出诗句来、唱出曲儿来,甚至说出话儿来。但是这话不会长,一般是无人称的一句:“那边冷欸。”说长了就给人家怀疑有精神病了。但是人的内心思想是很丰富的,是很好的文学材料。这样的内心独白在戏曲剧往往采用为独唱。样板戏也这样,比如《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里的大段唱:“穿林海 跨雪原 气冲霄汉……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涧……”;《红灯记》第一场,李玉和唱:“手提红灯四下看……等车就在这一班。”就四句。一个是长心思,一个是短念头,它们在生活场景里都不会说出来,但是戏里一定要唱出来,因为内涵丰富。中国戏曲、戏剧是这样,外国的歌剧也这样。话剧还是这样,比如《哈姆雷特》里的“土逼,噢,挠土逼,才是得快死兴。”曹禺的戏也是的。什么戏都是的。
可惜《盲人》里上述的内心独白是另一种,就是对人讲也无所谓的,比如“年青人见了情人,握手,亲嘴,拥抱,谈情话……说是怕不好意思,那有什么不好意思?爹爹又不是那一类头脑顽固的人……”。这样说,一可以表现人物絮叨,二可以表现人物炫耀,以埋怨代炫耀。这些话都可以对亲近的人说,比如戏里设计个老仆人,在他伺候盲爹整理内务时,盲爹与他扯蛋女儿有归属的事。其实戏里有个“听差”和女仆“张妈”,可是他俩没给阿文“人尽其才”的用。
《鸭子·野店》
发表于19251128《晨报副刊》第1405号,署名沈从文。
文:屋的各角床铺上,发出……鼾声。
抟扶摇按:野店是土客栈,生意不错,基本给买卖人睡满了。
汪:客人:我明天去赶新场……必定帮你买带洋头绳来,要红的还是绿的?//苗妇:我不要你那些东西,夜些仍到我这来……
抟扶摇按:“苗妇”就是野店老板娘,20岁,老板外出跑生意了,伙计也外出办事了。“客人”是一宿店的买卖人,夜半调戏苗妇。她半推半就,推短就长。阿文写苗妇觉得客人功夫好,就说出了上引的话。全剧就是肉欲,放荡。
我觉得好奇的是这戏怎么演?这是独幕剧,场景说明是:“[1]灯熄后,有月光自茅屋漏罅处逶光而入。[2]屋的各角床铺上,发出……鼾声。”编号是我加的。关于[1],舞台中央应该是月光透入几处,它在后戏里也是当作苗妇卧室用的。关于[2],舞台是“三围”世界,客栈的床铺也只能摆在西北角和东北角以作“屋的各角床铺”的象征。而客人是走出通铺屋,偷进苗妇卧室,后来又是钻进苗妇被窝里的。他们的躺着说话,这固然可以在戏台上表现为站立,并且距离疏朗。可是他俩的戏服呢?是啥?如果是有钱人家,男女角还可以穿睡衣。可现在是乡野店,老板和客人都是粗鄙人,难道男女大裤衩,外加男的做膀爷,女的红肚兜?还有台词:“客人:你看这一对奶奶,像两匹小猪崽。”还有动作设计,比如:“抚摸着阿(女牙)(按,“大姐”的意思。)胸脯自言自语。”不过还是语言妙,阿文好像是老手了,比如“苗妇:(想)有围裙布料呢。//莫……莫……你再……我就——”客人故意引她想,然后偷袭成功。
《鸭子·赌徒》
发表于19251112《晨报副刊》第1306号,署名沈从文。独幕。
汪:这也许太专门了……因字字须注,反而不下注解!
抟扶摇按:我于是看不懂赌的激烈、精彩,却感觉到赌的热烈、投入。这个独幕剧本报纸愿意发表,我看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在起作用。新文化运动兼有好几方面,最大的是使用白话文,而“文明戏”,即话剧,彻底摆脱了中国旧戏曲、剧的台词;次大的是表现平民生活,这包括表现黄赌毒的下三滥生活。第三是自然主义表现,因此作家精通社会底层一个角落的生活,按其原型而逼真描写,读者就是读不懂,也能感觉到气氛。文学作品,编剧算搞文学的,剧本算文学作品,有时候就是要渲染出气氛而无需信息清晰。
我佩服美、欧的片子就在它们很是造气氛,气氛让你懂。比如《教父》第一集。黑社会新兴势力请教父支持他们做违禁生意,教父不肯,这样就闹起意见了。你看原版,那嗓音就压低了、变形的、语速又快,还是地道的街巷话,不看文字简直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我觉得气氛越来越紧张,等见到后来“彼可取而代之”的火并,我顿感情节贯通,势在必然。这样的片子翻译成中文,一句句话都是字正腔圆;如果是中国拍的警匪剧,那把意思传达到明白地唠叨并空洞比如肩上两叶一花的白衬衫在破案工作会最后说:“一定要尽快破掉这个案子,还XX市人民生活的安定,担负起人民公安为资本家保驾护航的时代责任,不辜负改革开放时代里党对我们的期望。”一扯蛋,戏倒不紧张了,可看戏的人心里急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