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听禅
(一)
禅给人最直观的联想,是在深涧竹林的幽径中缓缓拾阶而上的祥和老僧;明月下那一声清脆悠扬、震撼人心的钟鸣;空谷里与世无争的野花在山泉边怡然清冷的自开自落。
借宿荒山古寺,院中的香炉升腾出氤氲缭绕的青烟,古朴浑厚的钟声在山林中盈盈回荡,召唤回点点归巢的昏鸦。大殿里宝相庄严的释迦牟尼沐浴在一片圣洁的大日佛光里,从莲台慈悲怜爱地俯瞰着劳苦忙碌的芸芸众生。在这神圣肃穆的殿堂里,就连落叶也带着几分飘逸的空灵,人的心智得到一种洗涤净化后的澄清明净,一切恩怨得失、爱憎情仇仿佛是前生的种种。禅,深,且冷。
据《世界史纲》记载:“佛教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传入我国。……此后中国遂成为北传佛教的中心地区。佛教教义与儒、道观念在相斥相融、交错互动的复杂关系中相互取资、相互浸染,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艺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诗歌、雕刻、绘画、建筑、音乐……,都或多或少地注入佛教的元素。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无论从词汇语言、立意选材或是风格技巧,都得到极大的充实和丰富。
汉字是我见到的最独特、最具个性的文字,从外形看,她是世上唯一一种直立起来的文字,直立起来在空白的稿子上行走、奔跑,从外观就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纵横驰聘的张扬感和跳跃感,每个汉字里都包含着一个呼之欲出、蠢蠢欲动的灵魂,随时准备破茧而出、直冲霄汉。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与禅结合得最紧密且取得成就最大的艺术门类首推诗歌,在禅与诗长期水乳交融的浸染中,一种新兴的诗歌体裁应运而生,--禅诗。禅诗可谓中国古典诗词中独秀一支的奇葩,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毕生致力于禅诗的摸索和完善,为禅诗今后的大放异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白居易、苏轼……,都有脍炙人口的禅诗问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
(二)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公元七○一年)。据《旧唐书 文苑传》记载:“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薛王、宁王待之如师友……。”由此可见王维的青年时代是何等的春风得意、盛极一时。王维不光文采过人,还精通绘画、擅长音律,《历朝诗话》有着这样的记载:“王维未冠,文章著名,妙弹琵琶。春试之日,岐王引致公主第,使为伶人近主前,续进新曲,号《郁轮袍》。”
王维早年凭借过人的才华征服当时的达官显贵,一路平步青云地扶摇直上。政治上的得意让他这时期的作品多为雄浑旷达的豪迈之作,如《从军行》、《燕支行》、《少年行》等,无不尽显匡扶社稷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王维开元九年进士擢弟后调大乐臣,坐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这一年,王维初次尝到官场失意的打击。长安厚重的城墙下,两扇朱红的城门徐徐开启,王维在一群友人的簇拥下缓缓走出长安。空中,残阳如血,遮天蔽日的风沙哽咽着祝福的话语,王维瘦削的背影在萧瑟的西风中频频回首挥袖,渐行渐远。
身后,有家、有想念、有友人在呜咽吹奏凄凉的离萧;身边,一瘦马、一壶酒、一卷画、一琵琶;身前,是一条不知延伸到何方的漫漫长路。
那次坎坷的经历似乎为王维的归隐山林埋下伏笔,张九龄执政后,王维屡得升迁,而王维已无心从政,一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据《旧唐书 文苑传》记载:“……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王维的归隐有他消极避世的颓废倾向,可是在君权主宰一切的封建王朝里,这恰恰正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温和反抗。远离污秽混沌的浊世,寄情山水,伴着月色终老,这似乎是古代文人唯一能操守的高洁情怀。
王维在与天地万物融洽和睦的相处中,将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和禅相结合,不光展现出大自然恬静安详的美景,还流露出浓浓的禅机禅趣。这时期他的诗作已达到返璞归真的化境,尽显“幽冷入禅”的触目惊心的美感,即便是清风徐徐、浮云游动,都向他传达着天空或悲或喜的复杂心情。如他在《酬张少府》中写到:“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一个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长者,就这么豁达超脱的频频出没于月下的松林,无忧无惧亦无喜。
(一)
禅给人最直观的联想,是在深涧竹林的幽径中缓缓拾阶而上的祥和老僧;明月下那一声清脆悠扬、震撼人心的钟鸣;空谷里与世无争的野花在山泉边怡然清冷的自开自落。
借宿荒山古寺,院中的香炉升腾出氤氲缭绕的青烟,古朴浑厚的钟声在山林中盈盈回荡,召唤回点点归巢的昏鸦。大殿里宝相庄严的释迦牟尼沐浴在一片圣洁的大日佛光里,从莲台慈悲怜爱地俯瞰着劳苦忙碌的芸芸众生。在这神圣肃穆的殿堂里,就连落叶也带着几分飘逸的空灵,人的心智得到一种洗涤净化后的澄清明净,一切恩怨得失、爱憎情仇仿佛是前生的种种。禅,深,且冷。
据《世界史纲》记载:“佛教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传入我国。……此后中国遂成为北传佛教的中心地区。佛教教义与儒、道观念在相斥相融、交错互动的复杂关系中相互取资、相互浸染,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艺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诗歌、雕刻、绘画、建筑、音乐……,都或多或少地注入佛教的元素。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无论从词汇语言、立意选材或是风格技巧,都得到极大的充实和丰富。
汉字是我见到的最独特、最具个性的文字,从外形看,她是世上唯一一种直立起来的文字,直立起来在空白的稿子上行走、奔跑,从外观就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纵横驰聘的张扬感和跳跃感,每个汉字里都包含着一个呼之欲出、蠢蠢欲动的灵魂,随时准备破茧而出、直冲霄汉。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与禅结合得最紧密且取得成就最大的艺术门类首推诗歌,在禅与诗长期水乳交融的浸染中,一种新兴的诗歌体裁应运而生,--禅诗。禅诗可谓中国古典诗词中独秀一支的奇葩,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毕生致力于禅诗的摸索和完善,为禅诗今后的大放异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白居易、苏轼……,都有脍炙人口的禅诗问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
(二)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公元七○一年)。据《旧唐书 文苑传》记载:“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薛王、宁王待之如师友……。”由此可见王维的青年时代是何等的春风得意、盛极一时。王维不光文采过人,还精通绘画、擅长音律,《历朝诗话》有着这样的记载:“王维未冠,文章著名,妙弹琵琶。春试之日,岐王引致公主第,使为伶人近主前,续进新曲,号《郁轮袍》。”
王维早年凭借过人的才华征服当时的达官显贵,一路平步青云地扶摇直上。政治上的得意让他这时期的作品多为雄浑旷达的豪迈之作,如《从军行》、《燕支行》、《少年行》等,无不尽显匡扶社稷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王维开元九年进士擢弟后调大乐臣,坐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这一年,王维初次尝到官场失意的打击。长安厚重的城墙下,两扇朱红的城门徐徐开启,王维在一群友人的簇拥下缓缓走出长安。空中,残阳如血,遮天蔽日的风沙哽咽着祝福的话语,王维瘦削的背影在萧瑟的西风中频频回首挥袖,渐行渐远。
身后,有家、有想念、有友人在呜咽吹奏凄凉的离萧;身边,一瘦马、一壶酒、一卷画、一琵琶;身前,是一条不知延伸到何方的漫漫长路。
那次坎坷的经历似乎为王维的归隐山林埋下伏笔,张九龄执政后,王维屡得升迁,而王维已无心从政,一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据《旧唐书 文苑传》记载:“……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王维的归隐有他消极避世的颓废倾向,可是在君权主宰一切的封建王朝里,这恰恰正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温和反抗。远离污秽混沌的浊世,寄情山水,伴着月色终老,这似乎是古代文人唯一能操守的高洁情怀。
王维在与天地万物融洽和睦的相处中,将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和禅相结合,不光展现出大自然恬静安详的美景,还流露出浓浓的禅机禅趣。这时期他的诗作已达到返璞归真的化境,尽显“幽冷入禅”的触目惊心的美感,即便是清风徐徐、浮云游动,都向他传达着天空或悲或喜的复杂心情。如他在《酬张少府》中写到:“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一个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长者,就这么豁达超脱的频频出没于月下的松林,无忧无惧亦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