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华夏先祖伏羲法于天地、阴阳、五行,削桐为琴,绳丝为絃,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修身理性,返其天真。是以古人左琴右书,无故不撤。
东汉桓谭《新论·琴道》所述“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不仅道出絃乐在古人心目中的至尊地位,也彰显出自古以来无丝不成琴的传统。
古之琴,在于庙堂,在于殿堂,在于山水之间。历朝历代以礼乐为纲,取天地之气以定琴律。古谱格调高雅、立意高远,体现出古圣先贤极高的修为,彰显其风骨,与天地相合,与道相应。抚琴以正心修身为目的,琴容指势端庄大气,松沉灵动,气息舒畅,气韵微妙,是以为悦己。今之曲,迎合大众,喜于表演,行止浮夸,是以为悦人。“琴道”与“古琴”之别仅止于“絃”乎?从思维理念到乐理体系,从认知到曲谱版本,从心法到技法,由内到外截然不同。换“絃”不换“心”,如同换汤不换药。当然,必先有换絃之举,才会有接下来换“心”的可能性,琴道终将回归。

东汉桓谭《新论·琴道》所述“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不仅道出絃乐在古人心目中的至尊地位,也彰显出自古以来无丝不成琴的传统。
古之琴,在于庙堂,在于殿堂,在于山水之间。历朝历代以礼乐为纲,取天地之气以定琴律。古谱格调高雅、立意高远,体现出古圣先贤极高的修为,彰显其风骨,与天地相合,与道相应。抚琴以正心修身为目的,琴容指势端庄大气,松沉灵动,气息舒畅,气韵微妙,是以为悦己。今之曲,迎合大众,喜于表演,行止浮夸,是以为悦人。“琴道”与“古琴”之别仅止于“絃”乎?从思维理念到乐理体系,从认知到曲谱版本,从心法到技法,由内到外截然不同。换“絃”不换“心”,如同换汤不换药。当然,必先有换絃之举,才会有接下来换“心”的可能性,琴道终将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