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很久没整理文章了,刚好最近看到一个关于普洱茶工艺的文章,拿来和大家分享
在现阶段条件下,云南普洱茶制作加工仍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步骤。
初制是将采下来的鲜叶,经过萎凋、杀青、揉捻、干燥处理而成为普洱毛茶。这个过程一般是由农村的初制所或厂完成。
精制加工是将初制毛茶,经过(渥堆发酵——熟茶)、筛分、风选、拣剔等手段,以达到整饬形态,汰除劣异,分清等级的目的,使产品规格化适销对路,充分发挥原料的经济价值。它是符合消费者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我这里针对初制工艺里出现的一些变化做做分析
一、萎凋
传统工艺在采摘鲜叶到锅炒,需要静置5~8小时,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轻度萎凋。正常我们称之为摊晾。
在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上,可以说是鲜叶的摊晾这道工序,是最不起眼的一个步骤了。其实,这道工序也极为重要,很多鲜叶因摊晾的时间不到位,或者摊晾过长,茶叶在冲泡过程中,茶梗出现红梗现象。
若是鲜叶的摊晾过长,这是红茶的制法,在红茶的制作工序上则称之为萎凋。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则是,萎凋是化学反应,改变了茶叶内部的物质;摊晾,则是物理反应。在晒青毛茶的制作当中,摊晾是让其鲜叶内部挥发部分水分,仅此而已,而不是让其内部物质发生任何变化。
现在有些采用了一些新工艺,在进行重萎凋过程中,可以增加茶的香气并且降低苦涩感,所以萎凋时间相对越长,香气越重、苦涩越轻。可是我们都知道由于重萎凋会导致茶叶水份流失比较严重,那么在杀青工序如果采用传统杀青法很容易糊锅,因此就要用低温长炒法。
二、杀青
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杀青的目的是以高温钝化酶的活性,阻止茶中的酶促氧化,这一做法在绿茶、乌龙茶、黄茶、普洱茶中都要利用。传统工艺采用轻杀青,由于鲜叶静置时间较短,含水量高,入锅炒制时,采用的也都是导热快的薄锅,所以在杀青过程中不会特意保持水份,不断翻动抖炒就行,一般炒制12到15分钟左右,青草味一剔除,茶香味出来就可以出锅了。
由于前期的重萎凋,茶叶需要通过闷捂来保持水份,否则茶叶没等杀青透彻就会炒糊。过度萎凋后鲜叶的含水率会很低,再加上新工艺所用的锅炒材料更厚,导温均匀,如果不进行低温长炒,有可能糊点过重,或者杀青杀不透,带有青臭味。于是低温长炒就这么诞生了,在低温环境下,鲜叶的内源酶没有迅速钝化,由于适宜的温床快速发酵,使得口感更加协调,大大的降低了新茶应有的苦涩度,提高了新茶的鲜爽度。
但是也有高温提香的“普洱茶”,那就是提高鲜叶叶温的温度,将酶的活性杀死,茶叶的香气自然而然的提高——香茶一步到位。杀好青以后,还是要捂茶。这个温度比较高也还是要捂的,捂的时间就比低温的短一些。很多茶商和茶友,偏爱这类茶。这类提香的“普洱茶”,新茶,其适口性很好,什么草清气几乎不存在,香气特艳。
捂一下又是怎么回事?捂一下其实就是模仿红茶或者是半发酵茶的工艺,有增加甜度及提香的作用。如果再打一道毛火那就很香了,也就是行内叫的打毛火。将杀青揉捻好的鲜叶放进热风箱中,用110多度的热风将茶叶烤到半干(这个叫做打毛火)。
三、揉捻
传统工艺的重揉捻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在茶叶评级中,要求条索紧结壮实,大泡条的级别很低,是不允许的。真正的传统工艺里是没有机械揉捻的,一切都是人工操作。
重萎凋的则需要轻揉捻, 茶叶揉捻越重,苦涩越明显,而这个工艺要求不苦不涩,达到新茶新饮的效果,故而越轻揉捻,适口性越佳,最好可以不进行揉捻,只要把叶片完全舒展的揉捻成型即可,也可以减少黄片。
四、聚堆闷黄
传统工艺是没有聚堆闷黄这一操作的。
只有新工艺在茶叶杀青完毕后,想提高鲜爽减轻苦涩,借鉴了黄茶的闷黄工艺,做一下热捂或冷捂。
热捂一般用透气的编织袋来处理,捂的时间最好别超过10分钟,闷黄过重会导致叶底泛黄带橙甚至接近红茶的叶底颜色,从而影响外观。也会造成浑汤锁喉的现象,越喝口腔越干燥。
冷捂是鲜叶炒制完毕后,在温度完全冷却后,堆积五公分左右(堆大多也会导致浑汤挂喉的)静置8到10小时发酵。
五、发酵程度
萎凋超过20小时,前发酵能到10%左右,由于普洱生茶在传统工艺没有低温长炒、聚堆焖黄,其发酵程度只在萎凋这一块,也就是说传统工艺的前发酵在10%左右;而新工艺的萎凋时间较长,在萎凋时期发酵度一般会超过10%;在焖炒时,炒制35分钟左右的茶能达到20%的发酵度,如果炒制时间越长其发酵程度越高,极端的能超过30%;聚堆焖黄能达到10%以上的发酵程度 。
综合起来,新工艺的前发酵能达到30%左右的发酵度 ,而传统工艺的前发酵在10%左右 。
前发酵程度越高后期转化所需的内涵物质越低,这就造成了目前茶叶越陈越不香,越放越不出滋味的原因了,这就是新工艺对于后期转化价值的弊端。
普洱生茶的新工艺总结一下就是:萎凋越重口感越好、杀青时间越长口感越好、越是不揉捻口感越好、越是做聚堆焖黄口感越好。
换而言之如果新工艺是不能存太久的,也就是说其借鉴了红茶或者绿茶工艺把普洱茶红茶化或者绿茶化了。
在现阶段条件下,云南普洱茶制作加工仍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步骤。
初制是将采下来的鲜叶,经过萎凋、杀青、揉捻、干燥处理而成为普洱毛茶。这个过程一般是由农村的初制所或厂完成。
精制加工是将初制毛茶,经过(渥堆发酵——熟茶)、筛分、风选、拣剔等手段,以达到整饬形态,汰除劣异,分清等级的目的,使产品规格化适销对路,充分发挥原料的经济价值。它是符合消费者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我这里针对初制工艺里出现的一些变化做做分析
一、萎凋
传统工艺在采摘鲜叶到锅炒,需要静置5~8小时,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轻度萎凋。正常我们称之为摊晾。
在晒青毛茶的制作工艺上,可以说是鲜叶的摊晾这道工序,是最不起眼的一个步骤了。其实,这道工序也极为重要,很多鲜叶因摊晾的时间不到位,或者摊晾过长,茶叶在冲泡过程中,茶梗出现红梗现象。
若是鲜叶的摊晾过长,这是红茶的制法,在红茶的制作工序上则称之为萎凋。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则是,萎凋是化学反应,改变了茶叶内部的物质;摊晾,则是物理反应。在晒青毛茶的制作当中,摊晾是让其鲜叶内部挥发部分水分,仅此而已,而不是让其内部物质发生任何变化。
现在有些采用了一些新工艺,在进行重萎凋过程中,可以增加茶的香气并且降低苦涩感,所以萎凋时间相对越长,香气越重、苦涩越轻。可是我们都知道由于重萎凋会导致茶叶水份流失比较严重,那么在杀青工序如果采用传统杀青法很容易糊锅,因此就要用低温长炒法。
二、杀青
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杀青的目的是以高温钝化酶的活性,阻止茶中的酶促氧化,这一做法在绿茶、乌龙茶、黄茶、普洱茶中都要利用。传统工艺采用轻杀青,由于鲜叶静置时间较短,含水量高,入锅炒制时,采用的也都是导热快的薄锅,所以在杀青过程中不会特意保持水份,不断翻动抖炒就行,一般炒制12到15分钟左右,青草味一剔除,茶香味出来就可以出锅了。
由于前期的重萎凋,茶叶需要通过闷捂来保持水份,否则茶叶没等杀青透彻就会炒糊。过度萎凋后鲜叶的含水率会很低,再加上新工艺所用的锅炒材料更厚,导温均匀,如果不进行低温长炒,有可能糊点过重,或者杀青杀不透,带有青臭味。于是低温长炒就这么诞生了,在低温环境下,鲜叶的内源酶没有迅速钝化,由于适宜的温床快速发酵,使得口感更加协调,大大的降低了新茶应有的苦涩度,提高了新茶的鲜爽度。
但是也有高温提香的“普洱茶”,那就是提高鲜叶叶温的温度,将酶的活性杀死,茶叶的香气自然而然的提高——香茶一步到位。杀好青以后,还是要捂茶。这个温度比较高也还是要捂的,捂的时间就比低温的短一些。很多茶商和茶友,偏爱这类茶。这类提香的“普洱茶”,新茶,其适口性很好,什么草清气几乎不存在,香气特艳。
捂一下又是怎么回事?捂一下其实就是模仿红茶或者是半发酵茶的工艺,有增加甜度及提香的作用。如果再打一道毛火那就很香了,也就是行内叫的打毛火。将杀青揉捻好的鲜叶放进热风箱中,用110多度的热风将茶叶烤到半干(这个叫做打毛火)。
三、揉捻
传统工艺的重揉捻是个很重要的环节,在茶叶评级中,要求条索紧结壮实,大泡条的级别很低,是不允许的。真正的传统工艺里是没有机械揉捻的,一切都是人工操作。
重萎凋的则需要轻揉捻, 茶叶揉捻越重,苦涩越明显,而这个工艺要求不苦不涩,达到新茶新饮的效果,故而越轻揉捻,适口性越佳,最好可以不进行揉捻,只要把叶片完全舒展的揉捻成型即可,也可以减少黄片。
四、聚堆闷黄
传统工艺是没有聚堆闷黄这一操作的。
只有新工艺在茶叶杀青完毕后,想提高鲜爽减轻苦涩,借鉴了黄茶的闷黄工艺,做一下热捂或冷捂。
热捂一般用透气的编织袋来处理,捂的时间最好别超过10分钟,闷黄过重会导致叶底泛黄带橙甚至接近红茶的叶底颜色,从而影响外观。也会造成浑汤锁喉的现象,越喝口腔越干燥。
冷捂是鲜叶炒制完毕后,在温度完全冷却后,堆积五公分左右(堆大多也会导致浑汤挂喉的)静置8到10小时发酵。
五、发酵程度
萎凋超过20小时,前发酵能到10%左右,由于普洱生茶在传统工艺没有低温长炒、聚堆焖黄,其发酵程度只在萎凋这一块,也就是说传统工艺的前发酵在10%左右;而新工艺的萎凋时间较长,在萎凋时期发酵度一般会超过10%;在焖炒时,炒制35分钟左右的茶能达到20%的发酵度,如果炒制时间越长其发酵程度越高,极端的能超过30%;聚堆焖黄能达到10%以上的发酵程度 。
综合起来,新工艺的前发酵能达到30%左右的发酵度 ,而传统工艺的前发酵在10%左右 。
前发酵程度越高后期转化所需的内涵物质越低,这就造成了目前茶叶越陈越不香,越放越不出滋味的原因了,这就是新工艺对于后期转化价值的弊端。
普洱生茶的新工艺总结一下就是:萎凋越重口感越好、杀青时间越长口感越好、越是不揉捻口感越好、越是做聚堆焖黄口感越好。
换而言之如果新工艺是不能存太久的,也就是说其借鉴了红茶或者绿茶工艺把普洱茶红茶化或者绿茶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