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42,641贴子:104,585,015

唐诗宋词里的中华历史文化名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很多城市都有悠久厚重的历史,很多名城被唐宋文人热情讴歌。大家都来分享一下各个城市的诗词作品吧!


1楼2020-03-31 15:29回复
    我先介绍自己的家乡郑州。
    郑州是个非常古老的城市,从5300年前建成中国第一座版筑城池起,郑州地区先后出现了40多座古城,在夏代就形成了城市群。
    郑州目前发现夏代城池6座,商代城池5座,周代城池23座。
    其中,位于郑州市中心的郑州商城,是3600年前世界最大的城市,被考证为商代考古君主商汤所建的亳都,商王朝前10代君主曾经在此建都200年左右。这座古城数千年来城址不移,人脉不息。
    郑州之名,始于公元583年。郑州还有亳城、亳邑、荥阳、荥州、管城、管州等别称。唐宋文人留下了许多描写郑州的诗词作品。


    2楼2020-03-31 15:3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宋 苏轼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帷,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忆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解读】北宋大文豪苏轼在郑州西门(今天二七广场东侧顺城街跟东大街交汇处)与他的弟弟苏辙道别。 苏辙也在郑州写有一些诗词作品。


      3楼2020-03-31 15:39
      收起回复
        《郑州献从叔舍人袖》
        唐· 李商隐
        蓬岛烟霞阆苑钟,三官笺奏附金龙。
        茅君奕世仙曹贵,许掾全家道气浓。
        绛简尚参黄纸案,丹炉犹用紫泥封。
        不知他日华阳洞,许上经楼第几重。


        4楼2020-03-31 15:40
        回复
          《宿郑州》
          唐 王维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虫思机杼鸣,雀喧禾黍熟。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此去欲何言,边穷徇微禄。
          【解读】诗人早上离开洛阳,晚上到了郑州。周代建都洛阳约800年,郑国建都郑州400多年,在两地留下了 深深的文化烙印。


          5楼2020-03-31 15:42
          回复
            《宿荥阳》
            唐代 白居易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
            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
            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
            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
            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
            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解读】白居易晚年,从外地回到河南故乡,写下此诗。从白居易这首诗可以知道他出生在郑州。 荥阳是郑州在唐代一个时期的名字,当时下辖11个县,其中包括新郑。 如果不了解郑州历史,可能认为白居易说他的荥阳人,看到最后一句的“溱洧水”,可知他是郑州新郑人。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 是说自己出生和成长在荥阳,从小离开家乡。
            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四十年之后,自己重新到故乡荥阳住宿。
            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离开故乡时十一二岁,现在56了。
            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回想儿时,各种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儿时的故居已经不在了,家乡的宗族也找不到了。注意,白居易是因为战乱 而离开家乡的,他的宗族应该也是为避战乱而迁往了各地。
            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感慨故乡40多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
            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而溱水、洧水这两条故乡的河流却依旧碧波荡漾。


            6楼2020-03-31 15:45
            收起回复
              《经溱洧》
              唐 白居易
              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
              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
              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
              【解读】 溱洧是郑州新郑的两条河流,诗经中就有一首《溱洧》。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一直长到12岁。


              7楼2020-03-31 15:47
              回复
                《管城新驿记》
                唐 刘禹锡
                驿于城中,马日遽不时。
                四门牡键,通夕弗禁。
                请更于外,遂永便安。
                【解读】郑州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唐代也是一些重要道路的交汇点。 管城驿是中国古代驿站制度的标本。唐代鼎盛时,管城驿很辉煌; 唐帝国衰落之后,全国很多的驿站都荒废了,管城驿依然兴盛,可以看出唐代郑州的重要。 刘禹锡是郑州荥阳人,管城驿的长官是其好友,刘禹锡在郑州市区留下此作品。


                8楼2020-03-31 15:4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13楼2020-03-31 15:53
                  回复
                    古都郑州,孕育了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李颀等著名诗人。李白、韩愈、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等许许多多骚客文人在郑州流下了不朽的作品。


                    14楼2020-03-31 15:55
                    收起回复
                      《赐端明殿学士曾公亮赴郑州》
                      北宋仁宗皇帝:赵祯
                      儒术明师法,才能举德輶。
                      词林成惜别,郡绂是勤求。
                      罢直鳌番夜,前驱隼建秋。
                      国门三舍近,无阙贡嘉猷。
                      【解读】曾公亮是在皇佑四年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的,外放的原因《宋史》未载,但从仁宗皇帝亲自赠诗(当时得说“赐诗”)“宠行”来看,肯定不是贬抑,应该是作为“第二梯队”重点培养“下去锻炼”的,不过曾公此时已经五十五岁,到该提前退休的年龄了,“后备”得有点晚。此诗首联是对曾公亮的称赞,说他明于儒术,才能出众。次联表示惜别并寄予期望,要求他在郑州岗位上勤勉工作。第三联是抚慰之词,说免去他在朝廷上的冗杂事务,是为了给他创造新建树的机会。尾联说:郑州离京都距离不远,希望不要忘掉多给朝廷提出决策参考。《宋史·列传第七十一》记载,曾公亮知郑州后,“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看来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后来曾公亮被仁宗擢为宰相,也许与郑州水土的养育不无关系。


                      15楼2020-03-31 15: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