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泰安公墓誌》和《子谅公墓誌》手记
此两篇墓誌是六世祖光衢公为去世的父亲和曾祖父所做墓誌。光衢公,祈雨山支僴公六世孙,住鳌溪河,现白沟村(?)组。其住房为穿斗式排列房,两层。至今尚存,只因无人住,也无人修葺,瓦崩墙倾,风蚀雨淋。其舍旁有几处墓,墓碑完整。十多年前曾去拜访过,当年所记遗失。以后回肖溪,定当再访,记叙见闻,留住历史。
原谱及续谱,光衢公作为主要倡导者,领导者,践行者,其记述颇丰,从其只言片语,我们能了解到当时族人的生活、人物关系、族史贡献等。可以说,没有光衢公,肖溪张氏的族史就无法展现出来,我们“从哪里来"这个疑问将难以释怀。衢公之族史贡献,以后将专题探讨。
两则难字句注解:
1、欤:语气词。
2、抑后儒附会之谬欤:抑,或者,可是。谬,错误。整句意思:(合葬不是古之礼数,)或者是后来读书人牵强凑合的错吗?
3、五父是殡,合葬于防:语出典故,孔子年幼丧父,母因自己与丈夫的结合在当时是不合礼数的(野合或未有媒),故未告知孔子父亲的葬地。孔母死后,殡于五父(地名)之衢(古时出殡是指移棺至墓,入葬指棺入墓中,然后上面填土)。后孔子问邻居輓父(人名)的母亲后才知父亲的墓地,随后才将父母合葬在防地(地名)。
4、妣bi(四声):死去的母亲。窆bian(三声):把死者棺材放入墓中。窀穸zhun(一声)xi(一声):墓穴,此指埋葬。识zhi(四声)之:记住这句话。
5、幸搏一衿:衿jin(一声),同“襟”,衣襟,代指学子、秀才。意为今有幸努力学习获得秀才名衔。
6、杖期: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此指八十岁。
7、予小子:常人在先辈或长辈前的自称。厥jue(二声):其。
8、祀男:祀,现代人多理解为祭祀。其实它的另一层含义是:传承衣钵的人。祀男:(死者的)传代之人中的男性。通常写在碑文的落款处,这指衢公。
9、认识“故"“显""考"“妣”:
“故”字,单讲这个字指的是强烈思念,比如说“故人”说的就是自己很思念的人。当“故”字出现在墓碑上的时候,则表示逝者与自己的关系十分亲近,比如至亲或者长辈等,“故”字能深刻的表达立碑人对逝者的强烈思念情感。
“显”,有些地区也认为与“先”字可通用,常出现以“先”字来替代“显”字的情况。“显”字侧重表达了自己对逝者的尊重情感,大大提升了敬重之意。“显”字,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古人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一般人难以“立功”、“立言”,所以人们常从“立德”这个角度做文章,以“显”字来表达逝者之“德”。也有地区将“显”、“先”二字作出明确区别,“先”表示父母中去世了一位,而“显”字则表示父母双亲皆不在世。
对于“考”和“妣”二字,大家似乎格外的熟悉些,我们经常能听闻一句用来表述伤心的词语“如丧考妣”,其实“考妣”二字出自诗经《尔雅》,父亲为考,母亲为妣,以此二字表示父母双亲皆不在世了。
对于“故、显、考、妣”四个字,我们有时候还会见到其他组合,比如“先考”、“先妣”、“故显考”、“故显妣”的说法等等,又“显祖考、显祖妣”表示爷爷奶奶辈分,“曾祖考、曾祖妣”表示太爷太奶辈分,“高祖考、高祖妣”表示祖太爷祖太奶辈份等等。(来源百度)
10、瓜绵椒衍:像花椒一样密密繁衍,像瓜藤一样蜿蜒缠绵,比喻家族(氏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
11、厥后附葬者伙:厥,死。意指三世祖应明公与田孺人合墓之地是风水之地,后来当地有去世了的,也大多葬在这块地附近,于是成了一大坵垅地(即坟山)。
12、难期不朽:难期,艰难时期。指在困难时期(碑誌)留传下来。
13、廪生、庠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廪生--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举人--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贡士--经过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考中者称贡士,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古代如果某人考个二三十年也不稀奇,撇过别的朝代不说,在官员待遇相对较低的清朝,二百多年间就出了不下五位过百岁的高龄考生。第二位是乾隆36年辛卯科会试的考生,名叫李炜,这一年正好满一百岁。
进士---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分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来源百度)
14、膠庠:同"胶庠"。周代学校名,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世通称学校为胶庠。
15、清朝的太学生
不是官,是荣誉称号。“太学生”是指在“太学”读书进修的生员
“太学”就是明清两代对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或清华大学。不过从政治方面来理解,也可以理解为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党校(古代学府没有很多专业,儒家学说是必修的主客,因此可以说是为国家政治工作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
此两则墓誌提供了如下信息:
1、光衢公父亲洪盈公在妻亡时嘱咐后人,去世后将与亡妻合葬。
2、光衢公是庠生,即秀才。
3、应明公,字子亮,又写作子谅。生于康熙癸酉年(公元1693年)九月初五日辰时,于乾隆丙戌年(公元1766年)七月二十八日未时去世,享年73岁。膠庠进士,即太学生(详见上注释)。
应明公有五个儿子,前四个儿子,珍、珩、琳、智是方孺人所生,后瑶公为田孺人所生。应明公死后与续配田孺人合墓,没和原配葬一起,隔年建立碑誌。葬地:新屋嘴宅后。
4、三世应明公去世时(公元1766年),时六世祖光衢公还未出生(衢公生于公元1779年),故其仅"尝耳闻而熟之"。
5、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衢公建宗祠时,“总理诸务”,劝其五房人,督工修砌坟茔:
构树塆:先祖妣熊孺人墓。
石坝嘴:先伯祖珍、珩公二墓。
中嘴:先曾祖妣方孺人墓和先祖考玉琨公墓。
(作者:肖溪祈雨山支张学平。2020.3.31)




此两篇墓誌是六世祖光衢公为去世的父亲和曾祖父所做墓誌。光衢公,祈雨山支僴公六世孙,住鳌溪河,现白沟村(?)组。其住房为穿斗式排列房,两层。至今尚存,只因无人住,也无人修葺,瓦崩墙倾,风蚀雨淋。其舍旁有几处墓,墓碑完整。十多年前曾去拜访过,当年所记遗失。以后回肖溪,定当再访,记叙见闻,留住历史。
原谱及续谱,光衢公作为主要倡导者,领导者,践行者,其记述颇丰,从其只言片语,我们能了解到当时族人的生活、人物关系、族史贡献等。可以说,没有光衢公,肖溪张氏的族史就无法展现出来,我们“从哪里来"这个疑问将难以释怀。衢公之族史贡献,以后将专题探讨。
两则难字句注解:
1、欤:语气词。
2、抑后儒附会之谬欤:抑,或者,可是。谬,错误。整句意思:(合葬不是古之礼数,)或者是后来读书人牵强凑合的错吗?
3、五父是殡,合葬于防:语出典故,孔子年幼丧父,母因自己与丈夫的结合在当时是不合礼数的(野合或未有媒),故未告知孔子父亲的葬地。孔母死后,殡于五父(地名)之衢(古时出殡是指移棺至墓,入葬指棺入墓中,然后上面填土)。后孔子问邻居輓父(人名)的母亲后才知父亲的墓地,随后才将父母合葬在防地(地名)。
4、妣bi(四声):死去的母亲。窆bian(三声):把死者棺材放入墓中。窀穸zhun(一声)xi(一声):墓穴,此指埋葬。识zhi(四声)之:记住这句话。
5、幸搏一衿:衿jin(一声),同“襟”,衣襟,代指学子、秀才。意为今有幸努力学习获得秀才名衔。
6、杖期: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此指八十岁。
7、予小子:常人在先辈或长辈前的自称。厥jue(二声):其。
8、祀男:祀,现代人多理解为祭祀。其实它的另一层含义是:传承衣钵的人。祀男:(死者的)传代之人中的男性。通常写在碑文的落款处,这指衢公。
9、认识“故"“显""考"“妣”:
“故”字,单讲这个字指的是强烈思念,比如说“故人”说的就是自己很思念的人。当“故”字出现在墓碑上的时候,则表示逝者与自己的关系十分亲近,比如至亲或者长辈等,“故”字能深刻的表达立碑人对逝者的强烈思念情感。
“显”,有些地区也认为与“先”字可通用,常出现以“先”字来替代“显”字的情况。“显”字侧重表达了自己对逝者的尊重情感,大大提升了敬重之意。“显”字,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古人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一般人难以“立功”、“立言”,所以人们常从“立德”这个角度做文章,以“显”字来表达逝者之“德”。也有地区将“显”、“先”二字作出明确区别,“先”表示父母中去世了一位,而“显”字则表示父母双亲皆不在世。
对于“考”和“妣”二字,大家似乎格外的熟悉些,我们经常能听闻一句用来表述伤心的词语“如丧考妣”,其实“考妣”二字出自诗经《尔雅》,父亲为考,母亲为妣,以此二字表示父母双亲皆不在世了。
对于“故、显、考、妣”四个字,我们有时候还会见到其他组合,比如“先考”、“先妣”、“故显考”、“故显妣”的说法等等,又“显祖考、显祖妣”表示爷爷奶奶辈分,“曾祖考、曾祖妣”表示太爷太奶辈分,“高祖考、高祖妣”表示祖太爷祖太奶辈份等等。(来源百度)
10、瓜绵椒衍:像花椒一样密密繁衍,像瓜藤一样蜿蜒缠绵,比喻家族(氏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
11、厥后附葬者伙:厥,死。意指三世祖应明公与田孺人合墓之地是风水之地,后来当地有去世了的,也大多葬在这块地附近,于是成了一大坵垅地(即坟山)。
12、难期不朽:难期,艰难时期。指在困难时期(碑誌)留传下来。
13、廪生、庠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廪生--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举人--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贡士--经过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考中者称贡士,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古代如果某人考个二三十年也不稀奇,撇过别的朝代不说,在官员待遇相对较低的清朝,二百多年间就出了不下五位过百岁的高龄考生。第二位是乾隆36年辛卯科会试的考生,名叫李炜,这一年正好满一百岁。
进士---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分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来源百度)
14、膠庠:同"胶庠"。周代学校名,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世通称学校为胶庠。
15、清朝的太学生
不是官,是荣誉称号。“太学生”是指在“太学”读书进修的生员
“太学”就是明清两代对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或清华大学。不过从政治方面来理解,也可以理解为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党校(古代学府没有很多专业,儒家学说是必修的主客,因此可以说是为国家政治工作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
此两则墓誌提供了如下信息:
1、光衢公父亲洪盈公在妻亡时嘱咐后人,去世后将与亡妻合葬。
2、光衢公是庠生,即秀才。
3、应明公,字子亮,又写作子谅。生于康熙癸酉年(公元1693年)九月初五日辰时,于乾隆丙戌年(公元1766年)七月二十八日未时去世,享年73岁。膠庠进士,即太学生(详见上注释)。
应明公有五个儿子,前四个儿子,珍、珩、琳、智是方孺人所生,后瑶公为田孺人所生。应明公死后与续配田孺人合墓,没和原配葬一起,隔年建立碑誌。葬地:新屋嘴宅后。
4、三世应明公去世时(公元1766年),时六世祖光衢公还未出生(衢公生于公元1779年),故其仅"尝耳闻而熟之"。
5、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衢公建宗祠时,“总理诸务”,劝其五房人,督工修砌坟茔:
构树塆:先祖妣熊孺人墓。
石坝嘴:先伯祖珍、珩公二墓。
中嘴:先曾祖妣方孺人墓和先祖考玉琨公墓。
(作者:肖溪祈雨山支张学平。202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