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孝纯公三篇《续修族谱序》手记
序一:
难字词释
1、道光己亥,指公元1839年,鸦片战争前一年。光绪辛卯年,指公元1891年。修续间隔五十二年。
2、觇:chan(一声)窥视,观测。修齐:修齐治平,汉语词语,拼音是xiū qí zhì píng,意思是指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苍生的抱负,泛指伦理哲学(比如齐家的孝,治国的忠,平天下的义)和政治理论。出自《礼记·大学》。
3、士林:指文人士大夫阶层、知识界。人纪:人之纲纪,指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出自《书·伊训》。
4、雍穆:读音为yōng mù,汉语词语,意思是和睦,融洽;亦指庄重的样子。
5、克敦:敦厚。捐馆:馆,官邸。死的委婉说法。
6、伊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形容对坏现象表示感叹。《诗经·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提供了如下信息:
1、时代变化了,有些人对自己来源毫不关心,忘本忘恩。有些家庭殷实的也不关心敬宗收族之事,且目中无视,高高在上。
2、孝纯公等知事艰难,仍约各支,续修谱。未罗列详情,但从效果看,响应者少,故只"先续修僴公一支,为六支倡首焉"。古宗族社会,续谱如此,当今非宗族社会,能携手再续,其艰辛,更不可再述。后世者,几难四续矣!
3、先祖迁肖溪来农耕不易,三世应明公保坟不易,初建祠,再修缮。六世光衢公率众扩祠合族修谱,功劳卓著。八世孝纯等续谱,是此支得以再续而不紊乱。瓜瓞绵延,冥冥之中,得以再续。知百年后,谁与吾继?光衢公孝纯公等,皆有此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谁又立壁有此慨叹?固自有人乎?
序二:
难字句
1、昭穆:昭穆制度是指宗庙制度之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2、祖祢:祢mi(二声),奉祀亡父的宗庙。指祖庙与父庙,或指祖先。
3、怙侈:拼音hù chǐ,汉语词语,放纵奢欲。
4、弁髦:biàn máo鄙视。
5、奕yi(四声)禅chan(二声):盛大传承。
提供出以下信息:
1、古时宗法制度森严,庙、寝、祠是有严格区分的。何为昭,何为穆,排位也不可乱。故族事,尊卑、长幼是要慎重区分的。
2、续谱方式,含两个内容,一是“图之系”,就是人名排布,以辈份为序,先高而低。按年龄,先长而幼。“世序縤续而绳贯"。二是齿之录,就是录下每个人的生殁日期,地址,名份等。三续谱,仍按其规矩而行其事,只不过为了更方便操作,改"图之系"为"表之系",增添删改方便多了。齿之录,除按前人方式,更增加了几项:一是个人详细情况,含名字变更、工作地址及变迁、个人著作贡献等。二是女性入谱,毕竟再无男尊女卑了,体现时代的进步。
序三:
难字词:
1、嫡堂从堂:嫡堂,dí táng,意思是指同祖不同父的亲属。从堂,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男子之间,唐代开始互称为从堂兄弟,简称为从兄弟;上古时期互称为从祖昆弟,后来又互称为从祖兄弟;六朝时期开始省略“祖”字,也简称为从兄弟,也互称为再从兄弟;一般称为从兄弟。简单说,共曾祖,兄弟互称为从堂。共祖父(爷爷),兄弟互称嫡堂。
2、俾bi(三声):使,达到某种效果。
3、游泮pan(四声):书生入学读书叫做游泮,把考中秀才做了生员叫采芹。游泮,西周诸侯设立的大学叫泮宫。泮水,古代学宫前的水池,状如半月。后人把考入著名学府叫做遨游泮水。《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
4、间赋鹿鸣:间,偶然。疑为“闲”之板误。“闲赋”的意思是“空闲的时候 念诗或作诗”。鹿鸣,原诗经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代指诗词歌赋。
5、紏tǒu:丝黄色。暌违:kuí wéi,有差失;分离、别离;隔离等意思。出自姚合《寄陕府内兄郭端公》诗:“暌违逾十年,一会豁素诚。”
6、长发其祥:经常有吉祥发达的事情降临。后用为事业发达的吉利话。
7、税驾:读作“tuōjià”,指解下驾车的马,停车,有休息或归宿之意。
此序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料,有的是修谱之时未曾写到的,主要是鳌溪石刻。
1、鳌溪石刻,字不多,“鳌溪之滨,有石屹立如屏",其字刻"久历朝代之变更,经风雨之飘泊,而石不崩裂,字不销磨",廖廖数语,刻新石巨形象跃然纸上。且《和雍公墓誌》上“羡其高旷清奇,其山则自天心桥蜿蜒而来,其水则由佘家岩曲折而下”,“层峦耸翠,叠练潆珠”,也只几笔,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鳌溪也。
2、关于自僴公、自川公、自山公关系,孝纯公认为,是同胞兄弟,即就是有血缘的兄弟。但是共曾祖还是共祖父的兄弟,由于太久远,不可考。在此可以推定,基于孝纯公的认识,三个兄弟应该不是同父之亲兄弟。倘是亲兄弟,为何光衢公造谱时也没流露出一点信息,至少口口相传也会有点记载,而且光衢公做谱时,没提过石刻一事,且作序的其他人也没提过。仅在《敬峨公墓誌》提到鳌溪,“山明水秀,厥名曰“鳌溪河”。再者,三公原为亲兄弟,至少在其两三代有往来,有口碑相传。但孝纯公记,听从巴州回来的人讲,山公居巴州,成望族。而汉中川公,仅为传闻繁衍日盛。今汉中属陕西管,巴中属四川,汉中稍远点。在原谱中齿录中,有好几个张氏后裔都“徙秦省",去经商营业等。清朝,安汉与巴州、秦省之间通商还是繁华的,山公、川公真若亲兄弟,还是会有往来的。但一别无联系,是同宗兄弟的可能性最大。
(作者:肖溪祈雨山支张学平。2020.3.31发)




序一:
难字词释
1、道光己亥,指公元1839年,鸦片战争前一年。光绪辛卯年,指公元1891年。修续间隔五十二年。
2、觇:chan(一声)窥视,观测。修齐:修齐治平,汉语词语,拼音是xiū qí zhì píng,意思是指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苍生的抱负,泛指伦理哲学(比如齐家的孝,治国的忠,平天下的义)和政治理论。出自《礼记·大学》。
3、士林:指文人士大夫阶层、知识界。人纪:人之纲纪,指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出自《书·伊训》。
4、雍穆:读音为yōng mù,汉语词语,意思是和睦,融洽;亦指庄重的样子。
5、克敦:敦厚。捐馆:馆,官邸。死的委婉说法。
6、伊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形容对坏现象表示感叹。《诗经·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提供了如下信息:
1、时代变化了,有些人对自己来源毫不关心,忘本忘恩。有些家庭殷实的也不关心敬宗收族之事,且目中无视,高高在上。
2、孝纯公等知事艰难,仍约各支,续修谱。未罗列详情,但从效果看,响应者少,故只"先续修僴公一支,为六支倡首焉"。古宗族社会,续谱如此,当今非宗族社会,能携手再续,其艰辛,更不可再述。后世者,几难四续矣!
3、先祖迁肖溪来农耕不易,三世应明公保坟不易,初建祠,再修缮。六世光衢公率众扩祠合族修谱,功劳卓著。八世孝纯等续谱,是此支得以再续而不紊乱。瓜瓞绵延,冥冥之中,得以再续。知百年后,谁与吾继?光衢公孝纯公等,皆有此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谁又立壁有此慨叹?固自有人乎?
序二:
难字句
1、昭穆:昭穆制度是指宗庙制度之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2、祖祢:祢mi(二声),奉祀亡父的宗庙。指祖庙与父庙,或指祖先。
3、怙侈:拼音hù chǐ,汉语词语,放纵奢欲。
4、弁髦:biàn máo鄙视。
5、奕yi(四声)禅chan(二声):盛大传承。
提供出以下信息:
1、古时宗法制度森严,庙、寝、祠是有严格区分的。何为昭,何为穆,排位也不可乱。故族事,尊卑、长幼是要慎重区分的。
2、续谱方式,含两个内容,一是“图之系”,就是人名排布,以辈份为序,先高而低。按年龄,先长而幼。“世序縤续而绳贯"。二是齿之录,就是录下每个人的生殁日期,地址,名份等。三续谱,仍按其规矩而行其事,只不过为了更方便操作,改"图之系"为"表之系",增添删改方便多了。齿之录,除按前人方式,更增加了几项:一是个人详细情况,含名字变更、工作地址及变迁、个人著作贡献等。二是女性入谱,毕竟再无男尊女卑了,体现时代的进步。
序三:
难字词:
1、嫡堂从堂:嫡堂,dí táng,意思是指同祖不同父的亲属。从堂,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男子之间,唐代开始互称为从堂兄弟,简称为从兄弟;上古时期互称为从祖昆弟,后来又互称为从祖兄弟;六朝时期开始省略“祖”字,也简称为从兄弟,也互称为再从兄弟;一般称为从兄弟。简单说,共曾祖,兄弟互称为从堂。共祖父(爷爷),兄弟互称嫡堂。
2、俾bi(三声):使,达到某种效果。
3、游泮pan(四声):书生入学读书叫做游泮,把考中秀才做了生员叫采芹。游泮,西周诸侯设立的大学叫泮宫。泮水,古代学宫前的水池,状如半月。后人把考入著名学府叫做遨游泮水。《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
4、间赋鹿鸣:间,偶然。疑为“闲”之板误。“闲赋”的意思是“空闲的时候 念诗或作诗”。鹿鸣,原诗经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代指诗词歌赋。
5、紏tǒu:丝黄色。暌违:kuí wéi,有差失;分离、别离;隔离等意思。出自姚合《寄陕府内兄郭端公》诗:“暌违逾十年,一会豁素诚。”
6、长发其祥:经常有吉祥发达的事情降临。后用为事业发达的吉利话。
7、税驾:读作“tuōjià”,指解下驾车的马,停车,有休息或归宿之意。
此序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料,有的是修谱之时未曾写到的,主要是鳌溪石刻。
1、鳌溪石刻,字不多,“鳌溪之滨,有石屹立如屏",其字刻"久历朝代之变更,经风雨之飘泊,而石不崩裂,字不销磨",廖廖数语,刻新石巨形象跃然纸上。且《和雍公墓誌》上“羡其高旷清奇,其山则自天心桥蜿蜒而来,其水则由佘家岩曲折而下”,“层峦耸翠,叠练潆珠”,也只几笔,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鳌溪也。
2、关于自僴公、自川公、自山公关系,孝纯公认为,是同胞兄弟,即就是有血缘的兄弟。但是共曾祖还是共祖父的兄弟,由于太久远,不可考。在此可以推定,基于孝纯公的认识,三个兄弟应该不是同父之亲兄弟。倘是亲兄弟,为何光衢公造谱时也没流露出一点信息,至少口口相传也会有点记载,而且光衢公做谱时,没提过石刻一事,且作序的其他人也没提过。仅在《敬峨公墓誌》提到鳌溪,“山明水秀,厥名曰“鳌溪河”。再者,三公原为亲兄弟,至少在其两三代有往来,有口碑相传。但孝纯公记,听从巴州回来的人讲,山公居巴州,成望族。而汉中川公,仅为传闻繁衍日盛。今汉中属陕西管,巴中属四川,汉中稍远点。在原谱中齿录中,有好几个张氏后裔都“徙秦省",去经商营业等。清朝,安汉与巴州、秦省之间通商还是繁华的,山公、川公真若亲兄弟,还是会有往来的。但一别无联系,是同宗兄弟的可能性最大。
(作者:肖溪祈雨山支张学平。2020.3.31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