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始祖泰伯,一作太伯,姬姓,吴国始祖,商末陕西岐山周原人,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太王晚年,因少子季历之子昌贤,欲立季历,以传位于昌。泰伯循其志,托辞为其采药治病,偕弟仲雍南奔,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随从民俗,断发纹身,以示不返,在此传播黄河流域文化和农耕技术,深得百姓拥护,归附者千余家,号“勾吴”,后来季扎封于吴地延陵,遂以吴为姓。因此,吴姓乃泰伯之后裔。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吴氏始祖吴隐由陕西平凉迁居扶沟县西北角郭村,生八子,只知第四子吴昊以上三子,长子迁山东,次子迁固始,三子迁杞县,其余四子下落不明。吴昊生四子:宗鲁、宗周、宗文、宗武。分为四门,长门散居于扶沟县南园、鸭岗、和庄、北吴、梁庄、吉庄、窦虎营、高河套、前岗、袁岗、谢庄、杨王、太康县丁集等村;二门散居于扶沟县老庄、吴桥、学户、小吴庄、前吴、马庄、太尉铺、鄢陵南、北吴等地;三门散居于淮阳县、郸城、鹿邑、柘城、尉氏等地;四门散居于太康县吴庄、大吴、小吴、三里口、东张、大许寨吴庄以及淮阳、西华、许昌等地。共99个村庄。因历经黄水泛滥和战乱,族谱遗失,1979年重修,从一百世至一百一十九世字辈为:凤国宗继公,永本景祥田。德福诚克敬,芳名传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