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增加孩子与生俱来的自我肯定感呢?方法是从小让孩子大量累积“有志者事竟成”的经验,尽管放手去做就对了。以日常生活为例。大人要求孩子帮忙做菜,孩子可能会搞砸,或会受一点皮肉伤,也可能会浪费一些食材,尽管如此,还是要给孩子帮忙做菜的机会。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大人要为他们鼓掌;孩子没做好,大人也要肯定他们勇于尝试的精神。
究竟什么是“自我肯定感”呢?笔者个人的解读是由衷感到“自己存在在这世界上真好”。只要孩子达到“感恩自我存在”的境界,我认为父母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7169529f4f2b211e42e8546fa816511/b3e990ec54e736d198007f5294504fc2d4626945.jpg)
小小孩绝不会认为自己是不幸的,无论出身如何贫困的家庭、受到父母多么惨无人道的虐待,他们都会以为自己家本该就是这样。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与其他家庭比较,也没有所谓“平均标准”的概念,所以即便大人对他们疏于照顾、言语恶毒、不帮他们洗澡、对他们不闻不问,也不知道可以憎恨自己的父母。
不但如此,愈是受到残忍虐待的孩子,愈不懂得逃离父母的魔掌。他们深信,“因为我是坏孩子,爸妈才会这样对我。我该怎么做,才会让他们喜欢我呢?”对于身边发生的任何不幸,他们也会自动背黑锅,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例如,他们会认为:“爸爸会打妈妈,是因为我对妈妈不够好的缘故,妈妈会哭都是我害的。”
孩子本性纯真无邪,甚至连日子贫苦难过、遭受无情虐待都不自知。一直要到小学高年级以后,才会发展出客观分辨能力,那时他们才懂得和别人比较,并且对自己的幸福或不幸产生深刻感受。可想而知,孩子会失去天生的自我肯定感,大人必须要负相当大的责任。
别老是责骂孩子,要想办法多称赞他们
那么,要如何增加孩子与生俱来的自我肯定感呢?方法是从小让孩子大量累积“有志者事竟成”的经验,尽管放手去做就对了。无论是体育活动、课业学习、弹钢琴、练书法、学画画,不必计较成果,也不必强求贯彻始终。再怎么说,都没必要刻意让孩子从小体验挫折的滋味。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小成功体验,也要赞赏孩子“真厉害”、“做得好”。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b6d3d98bd119313c743ffb855390c10/700bbfe736d12f2e01165d3a40c2d56284356845.jpg)
而既然要赞赏,就要赞赏得慷慨大方、毫无保留。在孩提时代累积大量成功体验的人,会变得很强大。对孩子来说,拥有“只要自己愿意做就可以办到”、“我最喜欢自己”的自我肯定感,就是他们的“超能力”。
以日常生活为例。大人要求孩子帮忙做菜,孩子可能会搞砸,或会受一点皮肉伤,也可能会浪费一些食材,尽管如此,还是要给孩子帮忙做菜的机会。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大人要为他们鼓掌;孩子没做好,大人也要肯定他们勇于尝试的精神。
“老是称赞孩子,不怕他们会得意忘形、不知自己的斤两吗?”
我好像已经看到有人在皱眉头了。请爸妈别多心,尽管不吝称赞,卯起来称赞就对了。
让我来说说自己在诊间看到的、为日常的各种难题而苦恼的孩子们吧!这些孩子即便还没被冠上“发展障碍”的病名,但是因为神经纤细敏感、个性强烈,总是遭人误解。他们不只是受到师长、父母恶言相向,甚至连不认识的大人也来凑一角,指着他们的鼻子训话,让他们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同侪”、“自己是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异类”。
对这些孩子的父母,笔者必定拜托他们:“别老是责骂孩子,要想办法多称赞他们。”只要把平日惯用的“负面表述”置换成“正面表述”,就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效用。“正面表述”对所有的孩子都好用,学校也正在逐渐采取这种教导模式。比方说:
“别在走廊奔跑。危险,不准追逐!”→“走廊要慢慢走。”
“吵死了,别说话!”→“中气十足真有精神。现在可以先安静下来吗?”
“字这么丑,别人看得懂才怪!”→“一笔一画慢慢写就好。”
“别再忘东忘西了!”→“检查一下随身物品,是否都带齐了呢?”
把负面表述改为正面表述,听在耳里是不是舒服多了呢?为了避免临时要用的时候忽然词穷,事先把经常可能用到的对话整理表列出来,也是不错的方法。
(本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青少年用头撞地到底发生什么事
究竟什么是“自我肯定感”呢?笔者个人的解读是由衷感到“自己存在在这世界上真好”。只要孩子达到“感恩自我存在”的境界,我认为父母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7169529f4f2b211e42e8546fa816511/b3e990ec54e736d198007f5294504fc2d4626945.jpg)
小小孩绝不会认为自己是不幸的,无论出身如何贫困的家庭、受到父母多么惨无人道的虐待,他们都会以为自己家本该就是这样。因为他们还不懂得与其他家庭比较,也没有所谓“平均标准”的概念,所以即便大人对他们疏于照顾、言语恶毒、不帮他们洗澡、对他们不闻不问,也不知道可以憎恨自己的父母。
不但如此,愈是受到残忍虐待的孩子,愈不懂得逃离父母的魔掌。他们深信,“因为我是坏孩子,爸妈才会这样对我。我该怎么做,才会让他们喜欢我呢?”对于身边发生的任何不幸,他们也会自动背黑锅,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例如,他们会认为:“爸爸会打妈妈,是因为我对妈妈不够好的缘故,妈妈会哭都是我害的。”
孩子本性纯真无邪,甚至连日子贫苦难过、遭受无情虐待都不自知。一直要到小学高年级以后,才会发展出客观分辨能力,那时他们才懂得和别人比较,并且对自己的幸福或不幸产生深刻感受。可想而知,孩子会失去天生的自我肯定感,大人必须要负相当大的责任。
别老是责骂孩子,要想办法多称赞他们
那么,要如何增加孩子与生俱来的自我肯定感呢?方法是从小让孩子大量累积“有志者事竟成”的经验,尽管放手去做就对了。无论是体育活动、课业学习、弹钢琴、练书法、学画画,不必计较成果,也不必强求贯彻始终。再怎么说,都没必要刻意让孩子从小体验挫折的滋味。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小成功体验,也要赞赏孩子“真厉害”、“做得好”。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b6d3d98bd119313c743ffb855390c10/700bbfe736d12f2e01165d3a40c2d56284356845.jpg)
而既然要赞赏,就要赞赏得慷慨大方、毫无保留。在孩提时代累积大量成功体验的人,会变得很强大。对孩子来说,拥有“只要自己愿意做就可以办到”、“我最喜欢自己”的自我肯定感,就是他们的“超能力”。
以日常生活为例。大人要求孩子帮忙做菜,孩子可能会搞砸,或会受一点皮肉伤,也可能会浪费一些食材,尽管如此,还是要给孩子帮忙做菜的机会。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大人要为他们鼓掌;孩子没做好,大人也要肯定他们勇于尝试的精神。
“老是称赞孩子,不怕他们会得意忘形、不知自己的斤两吗?”
我好像已经看到有人在皱眉头了。请爸妈别多心,尽管不吝称赞,卯起来称赞就对了。
让我来说说自己在诊间看到的、为日常的各种难题而苦恼的孩子们吧!这些孩子即便还没被冠上“发展障碍”的病名,但是因为神经纤细敏感、个性强烈,总是遭人误解。他们不只是受到师长、父母恶言相向,甚至连不认识的大人也来凑一角,指着他们的鼻子训话,让他们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同侪”、“自己是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异类”。
对这些孩子的父母,笔者必定拜托他们:“别老是责骂孩子,要想办法多称赞他们。”只要把平日惯用的“负面表述”置换成“正面表述”,就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效用。“正面表述”对所有的孩子都好用,学校也正在逐渐采取这种教导模式。比方说:
“别在走廊奔跑。危险,不准追逐!”→“走廊要慢慢走。”
“吵死了,别说话!”→“中气十足真有精神。现在可以先安静下来吗?”
“字这么丑,别人看得懂才怪!”→“一笔一画慢慢写就好。”
“别再忘东忘西了!”→“检查一下随身物品,是否都带齐了呢?”
把负面表述改为正面表述,听在耳里是不是舒服多了呢?为了避免临时要用的时候忽然词穷,事先把经常可能用到的对话整理表列出来,也是不错的方法。
(本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青少年用头撞地到底发生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