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碰到这样一群人,你说一加一等于二,他非要说一加一等于零(二进制里),他说的错没错?其实没没错,但是这就是典型的杠精,你说的所有的话,他都要反驳一下。跟这样的人不管是聊天还是相处都累的要死,你说话不得不加N个前提,来确保他不去杠你一下。被恶心多了,我们来分析一下杠精的基本逻辑。
他们不管你说什么,第一反应就是去寻找反例,这听起来挺科学的,是怀疑精神嘛,但是我们说话不是在做学术,正常人聊天,说的都是大概率,普通情况,不是特例。你说火是热的,他非要说鬼火(磷火)是冷的;你说天冷了要加衣服,他非要说不出门在家捂着开空调也可以。他说的也是对的,只是给你加了一个特定的条件。有一点科学思维的人其实都知道,如果你只说一个科学理论的对与错,这句话是不成立的,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有一个适用边界,当你要确定一个理论(一句话)是对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一个给定的边界里说他是对的,比如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的范围内他就是对的,但是到了更大的范围,比如太阳系内,万有引力就不那么使用了,就要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这是研究科学问题,我们先给定边界,然后说出结论,但即使是在科学家的聊天中,也不见得每次使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都要先声明一下,是在地球范围内使用这个前提吧,大家在说一个问题的时候,思维力首先都假定了讨论边界范围,这样才不会让聊天变得那么繁琐。所以杠精喜欢卖弄他们仅有的那一点科学思维模式,用来显摆自己多么的出色和与众不同。
既然我们知道了杠精的底层逻辑,那碰到杠精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先分两个情况,第一,如果是讨论学术问题,那就先声明讨论边界,免得每次都要被反驳一下,既然是学术,那还是严谨一些,用科学的方法来打压他,算是正面交锋,他严谨,你比他还严谨,他自然也就无话可说。第二,如果是普通聊天,碰到这样的杠精,那不妨使用哲学的逻辑,最简单的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对苏格拉底有点了解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苏格拉底在当时也是极其被人讨厌的一个人,为什么,因为他喜欢刨根问底,问到最后,所有人都没办法再回答的了他的问题。既然杠精喜欢卖弄,那你就对他刨根问底,问到他说不出为止。我们听过一句话,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科学最初的那个点,一定是假定的,是公理,人为定下来的,被大众所认可的,但是这个公理是没有办法被证明是正确的,所以所有的问题,一旦你对他刨根问底到公理,再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这个就一定是正确的,他就一定无话可说,多问两次,杠精也就不会再自讨没趣。
附上一段经典的苏格拉底式提问的例子: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问,欧答):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
他们不管你说什么,第一反应就是去寻找反例,这听起来挺科学的,是怀疑精神嘛,但是我们说话不是在做学术,正常人聊天,说的都是大概率,普通情况,不是特例。你说火是热的,他非要说鬼火(磷火)是冷的;你说天冷了要加衣服,他非要说不出门在家捂着开空调也可以。他说的也是对的,只是给你加了一个特定的条件。有一点科学思维的人其实都知道,如果你只说一个科学理论的对与错,这句话是不成立的,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有一个适用边界,当你要确定一个理论(一句话)是对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一个给定的边界里说他是对的,比如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的范围内他就是对的,但是到了更大的范围,比如太阳系内,万有引力就不那么使用了,就要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这是研究科学问题,我们先给定边界,然后说出结论,但即使是在科学家的聊天中,也不见得每次使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都要先声明一下,是在地球范围内使用这个前提吧,大家在说一个问题的时候,思维力首先都假定了讨论边界范围,这样才不会让聊天变得那么繁琐。所以杠精喜欢卖弄他们仅有的那一点科学思维模式,用来显摆自己多么的出色和与众不同。
既然我们知道了杠精的底层逻辑,那碰到杠精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先分两个情况,第一,如果是讨论学术问题,那就先声明讨论边界,免得每次都要被反驳一下,既然是学术,那还是严谨一些,用科学的方法来打压他,算是正面交锋,他严谨,你比他还严谨,他自然也就无话可说。第二,如果是普通聊天,碰到这样的杠精,那不妨使用哲学的逻辑,最简单的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对苏格拉底有点了解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苏格拉底在当时也是极其被人讨厌的一个人,为什么,因为他喜欢刨根问底,问到最后,所有人都没办法再回答的了他的问题。既然杠精喜欢卖弄,那你就对他刨根问底,问到他说不出为止。我们听过一句话,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科学最初的那个点,一定是假定的,是公理,人为定下来的,被大众所认可的,但是这个公理是没有办法被证明是正确的,所以所有的问题,一旦你对他刨根问底到公理,再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这个就一定是正确的,他就一定无话可说,多问两次,杠精也就不会再自讨没趣。
附上一段经典的苏格拉底式提问的例子: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问,欧答):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