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散文的21班吧 关注:242贴子:1,494
  • 0回复贴,共1

『21の班』【文文】漫谈长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塞北的朔风中沉睡了千年之久。人们每每谈论中国,几乎都不能避开这个雄伟的建筑,毫无疑问,长城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象征之一。
    他最先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屏障出现在中国版图上的,纵观历史,从中原起家的大多数统治者对漠北的土地都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却又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头痛不已,于是他就出现了,作为一道巨大的篱笆,把鸡和黄鼠狼远远的隔离起来。他在那里一横便是一两千多年,在人们的赞叹声中作了两千多的篱笆。
    看着这道屏障,再谨慎的人似乎都会松下一口气,心想着天下太平了,于是便有了一代代的歌舞升平。偶尔狼烟四起,也不过是争夺这种享受权的窝里斗,有时是两家对打,也曾出现过多人混战,往往一代人没打够,下一代接着打,直到只剩下一个能称王称霸的人的地步才罢休,紧接着,便又是一片歌舞升平。
    这时期的北方民族,似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部落。而这种情况直到“幽云十六州”的割让才有所改变,此时因在中原逐鹿而忙得不亦乐乎的各路诸侯忽然发现,先前的那个和牲畜供应处没什么区别的地方似乎一夜之间成了王者发祥地。而紧接下来噩梦似乎也印证了这种预感。辽,金,蒙古,清,一个接一个,让汉人们应接不暇。
    长城,在这段岁月里,作为一道屏障,还算基本完成了自己已扮演了千年之久的角色——篱笆。在大多数时候,它能够成功的把黄鼠狼挡住,使篱笆里面的居民们得以拥有一个祥和安宁的生活环境。
    但这只是大多数时候。
    利用另外一小部分的时候,辽,金,蒙古,清,这些打着不同旗号的民族成功的越过了长城,来到了辽阔的中原。这些民族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后,对曾经让他们碰得头破血流的长城,不但没有拆毁,反而对其加以精心保养。一只黄鼠狼,已经溜进鸡笼,之所以再把鸡笼修好,我想,只是防着别的黄鼠狼再来分羹罢了。
    在回过头来浏览一下华夏历史,你就会发现,长城以南的人对长城北边的民族的态度基本是:我们不会轻易出去,你们也别想那么容易就进来。
    如果说,长城的出现使这种思维的产物,我很奇怪,长城北边来的“客人”,居然也顺从了这种思维,我不明白而他们应该最清楚,一道篱笆是不能永远把黄鼠狼挡在外边的,难道大米和面粉具有能改变人思维的神奇作用?
    如果说辽,金,蒙古,在入主中原后,还留有先辈勇猛好战的秉性的话,那我认为清朝,是最不具备祖先气质的外来贵族。一只黄鼠狼,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钻入鸡笼以后,本应大开杀戒,先填饱肚子再说,但这位外来客似乎没有这样做,而且越到后来,看得越清楚——他给自己披上了一层鸡的羽毛,试图把自己变成一只鸡(我认为他成功了)。
    可能有人认为我这样说以及用这样的比喻,是对一些人以及他们的祖先进行攻击,在这里,我先为可能引起的愤怒说声抱歉,其次就是澄清,我并不是种族主义者,和诸位的祖先也没有矛盾,只是以一位旁观者的身份发表自己的想法,当然有不周到的地方,也真诚欢迎诸位指点赐教。
    好,言归正传(说完刚才的话,心里踏实多了),说了大半天,不是说长城吗?怎么扯到十万八千里外去了?其实不远,请你们仔细想想,发迹于篱笆里的那些王朝,哪个不是亡于安逸享乐?而崛起于长城以外的那些帝国,在入主中原后,不是败在穷奢极欲上的?有一个例外吗?
    另外,再提一点,站在长城的角度看,从公元前不知多少年起,看到的就是大刀对长矛的战争,时光流逝了一千多年,直到1840年,长城南北的对抗双方仍然停留在大刀对长矛,而1840年起,东、西方的对抗却基本是建立在冷兵器对热兵器的基调下的,在这样的基调下谱写出的历史,多少显得更加悲怆。
    从这个角度讲,长城,作为一道篱笆,在屹立的几千年中,挡住了外面虎视眈眈的黄鼠狼,更挡住了里面生活安逸的家禽们。
 



1楼2009-10-25 21: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