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钟燕 幸福双翼学员
1
早上上班,遇到我的邻居,一位年轻妈妈带着读幼儿园大班的儿子,我们一起走进电梯。
这个孩子比较活泼开朗,我们打了招呼后,孩子就愉快地跟我聊起来。
电梯下到20楼,又进来一对母子。
孩子扯着妈妈的裤脚走进来,我同样很愉快地跟孩子打招呼:早上好,小朋友,看个子,你应该是小班的小朋友,对吗?
那个孩子偷偷瞄了我一眼,低头不说话。
邻居的男孩大方地走过去,用手比了比自己跟弟弟的身高说:我比他高,我是大班的哥哥。
听到陌生人搭话,小个头的孩子更是贴紧妈妈大腿不说话。
这时孩子妈妈开口了:是啊,他比你小。我这孩子,一直都比同龄人小,30周就出生了,不爱说话,饭也不好好吃,一直都长不大!
妈妈说话期间,孩子一直抱着妈妈大腿,脸朝向妈妈,不跟我们对视。
电梯下到一楼,大家各自挥手告别。
从刚才短暂接触中,我感受到男孩妈妈还是很善谈、很热情的。
于是,我喊住她说:这位妈妈,我们可以聊几句吗?
妈妈停下来,愿意聊聊。
我跟她分享,从见到她的这短短几分钟,我感受到她对孩子有很多反面的评价,这些评价可能对孩子产生不太好的影响。
我也请她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一直有一个信念,就是认定孩子就是比人弱?
如果是的话,妈妈原本的初衷出于爱和关心的话语,就会变成“咒语”,不知不觉之间,破坏掉孩子的自信心,“杀死”孩子内在的安全感和精神力量。
我还请她觉察一下,当她对孩子某些行为越着急,孩子是不是问题就越严重?、
妈妈点点头说是。
2
看到妈妈听得进去我的建议,我就继续分享我知道的类似案例。
我有一个小我8岁的表弟,七个月大就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但现在他的智力和情商都没受影响,甚至很多方面还挺优秀。
所以,早产本身并不一定会决定孩子的能力。
但是父母怎么看待、对待我们的孩子,却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妈妈若有所思地说:是啊,其实我家孩子也很聪明,记忆力好,这么小就会背很多古诗,会唱100多首歌。
不过没说几句好话,妈妈立马又陷入“咒语”模式:不过,这个孩子就是不爱吃饭,不爱运动,胆小怕事!
我们交流期间,孩子一直贴着妈妈,时不时用漂亮的大眼睛瞄我一眼,又迅速埋下头。
早上大家都赶时间,我们没法聊太多,我留了微信给她,约着回头再沟通。
分开的时候,我蹲下来对孩子说:宝宝,妈妈说你能唱一百多首歌啊!真厉害!改天阿姨听你唱歌好吗?
听到我欣赏的话语,孩子抬起头看着我,咬了咬嘴唇后,羞涩的笑着点点头。
到了办公室,回想早上那个怯生生的孩子,我想起另一个邻居家的事情。
那个孩子还不到两岁,却经常被妈妈生气地推出家门,妈妈嘴里还大声喊着:你出去,我不要你了,总是惹我生气!怎么这么不听话?
紧接着,孩子恐惧的哭喊响彻小区。
很多次,我都想去敲门对那些家长说:
不要用你的情绪来绑架孩子!
不要用你自以为的“教训”来管教孩子!
否则,你自以为的教育,只会成为“杀死”孩子内在力量和动力的刽子手。
不过,我还是忍住了,毕竟家务事外人不好插手。
这些家庭发生的情景,让我很是心疼:
如果这些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改变,孩子一定会越来越难养。
不仅仅是吃饭问题,还有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自信心问题等,都会一个个找上门来。
为什么我如此确定?
因为,我也曾是一个有过类似经历的孩子。
3
我家有三姐妹,我妈为了让我这个大姐带好头,不要养成爱慕虚荣的品德,从小就不让我留长头发,因为会浪费学习时间。
妈妈一直说我的耳朵是反光耳(就是轮廓外翻),不好看,要用齐耳头发遮住耳朵。
小小的我,对妈妈的观点自然是非常认同,我很听话的一直用头发遮住耳朵。
一直到我开始上班,我才第一次试着把头发扎起来,原本我心里很紧张,但到了办公室才发现:竟然没有人注意我的耳朵!
我不敢相信,就找人去证实:你看我耳朵有问题吗?
同事们都说,没有问题啊!
那一刻,我心底多年的自卑终于开始松懈。
妈妈对我的评价,就像一根刺一样,牢牢的长在我心里。
很长的岁月里,我都小心翼翼的把自己的耳朵藏起来,也会偷偷留意别人的耳朵,越看越觉得自己的耳朵很难看。
孩子年幼时,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最亲最爱的父母认为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对孩子不断要求、批评、呵斥时,孩子内心就会形成“我不好”“我总是让人失望”的信念。
等孩子成人之后,如果这份信念没有机会得到改善,他就无法轻松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幸福成功又从何谈起呢?
现在我有这些觉察和改变,都源自我这几年浸泡在幸福双翼《家学》的课程里。
其实,把时间拉回到几年前,我何尝不是那个不断给孩子念“咒语”的妈妈呢?
女儿小时候,性格比较温和,跟我风风火火的个性反差极大。
看到她做事慢条斯理的状态,我无法理解,更不能接受,总是催她快点——快点起床,快点刷牙,快点吃饭,快点穿鞋,快点出门………
如今,女儿已经长大,但她还是记得小时候被催的感觉,经常跟我说:
妈妈,我小时候好烦你催我,你一催,我很紧张就会更慢!
现在也是,偶尔你催我去做什么事,我就条件反射地感觉好烦!
那时候的我,不知道什么是能力形成四步法,也不知道怎么用肯定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更不知道如何让每一次互动都让孩子的内心感到信任和支持。
如果一切重来,我相信一切一定会截然不同。
种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必过度追悔懊恼,把握好现在,时刻谨记:远离“妈妈的咒语”,找回对孩子的信任和接纳,用爱和肯定,把问题都变成成长的机会。
语言是有力量的。
父母一句发自心底的欣赏,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心花怒放;父母一句不经意的否定,会让孩子坠入自卑的深渊。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绝对不希望自己用满腔的爱,亲手毁掉孩子的自信、“杀死”孩子的潜能。
如果你不想做这样的父母,请从此刻开始——放下标准,学会信任;放下评判,学会倾听;放下责骂,学会理解。
唯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充满力量和勇气,去推开自己人生的大门,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