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创留学吧 关注:39贴子:1,091
  • 1回复贴,共1

【和创解析】新冠之后,还应不应该留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两天迈克(七年爬藤的创始人)在群里发起了一个大讨论:“新冠之后,留学与否”。因为这次新冠疫情是二战以来全人类面临的危机: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新冠肺炎疫情是联合国成立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
国际劳工组织《监测报告第二版:2019冠状病毒病和劳动世界》将新冠肺炎疫情描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
在全球33亿劳动人口中,有超过4/5的劳动人口受到工作场所全部或部分关闭的影响
用迈克的话说:这次新冠大概率会改变世界格局,其中之一就是全球化的倒退。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要调整留学计划,是否要考虑美国之外的目的留学国家?甚至,是否要留学?引起了热议。作为父亲,我把对自己女儿的规划思路,结合14年留学咨询工作中所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提前声明:我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难免爱屋及乌,同时因为从事留学咨询工作,利益相关。请大家批判的看。
01 我对女儿教育的思考
我是做留学的,如果在留学行业入坑指南-优秀顾问养成计划里和大家分享的,留学行业第一属性是服务属性,而不是教育属性。我很清楚这个行业是服务业。但是我却偏偏想把它做成教育行业。教育对人的改变是吸引我14年在一线工作的动力。
所以我回去看《教育的目的》这些东西。所以怀特海那句话是我特别喜欢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里说:教育既不是为解决工程问题存在的,也不是为灌输大量知识而存在的。“教育”的拉丁语本意为“激发”。教师的工作的本质是激发并唤醒潜伏在每个学生体内处于睡眠状态的能量。
李善友教授在他的大课里讲熊·彼得的时候说:好的老师,是给学生开门。
潘光旦说:“教学两字,原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但在深明教育原理的人,在深知青年心理的人,认为一样用力量,这力量要多多的用在学的一面,就是,要青年多多的自动,所谓教,也无非是激发与鼓励此种自动的力量罢了。”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知道我女儿虽然身上有我50%的基因,但是她并不属于我,她是她自己。我和媳妇儿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她成年后,让她可以获得自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但也仅限于此。
02 何种方式可以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1)毫无疑问是家庭教育。
既然教育过程更重激发(关于尊重先天基因影响力,推荐郑也夫的社会学专题50讲+《吾国教育病理》中对进化论部分的讲解),那么期待学校教育可以做好这件事情,那么这世界上就没有那么多问题家庭。
我做留学14年,见过各种各样的家庭,所以我深知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这句话的意义。
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一定是最重要的。
2)外部环境同样重要。
13岁之后,孩子的重要他人不再是父母,因此她和什么样的同龄人在一起,和什么样的老师在一起,就很重要了。
因此好的学校是有意义的。只不过我没有那么焦虑的点在于,我更重视家庭教育,对学校没有特别高的期待,这样我们更容易满足。(这是个人风格,无关对错)
03 为什么选择留学
这个问题我会问自己学生不止一遍,合作开始前要问,选校时要问,写文书时要问。坦率讲,绝大多数人都没想明白。所以我把自己选择支持孩子留学的两个核心理由分享给大家。
1)更好的教育质量
这种问题很容易引起争论,我只说我自己看到的。国内的公立教育,从咱们国家层面来看,是成功的。
梁宁在她的《增长思维30讲》引用YY李学凌(在150个国家开展业务)的观点讲:他发现,能够快速召集1000名工程师同时干活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她感叹,这就是中国的“新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
金一南教授(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少将)在一次线下分享跟我们讲,当他看到我们在南海的人工岛建设速度时(超短时间内建起可供战斗机起落的人造岛),感叹,中国的基建狂魔、中国的工程师红利。
所以从国家战略层面,公立教育是成功的。
但如果深入了解公立教育,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硕博),吐槽声不断。越改越乱。郑老爷子在《吾国教育病理》的开篇说:他是以愤懑的心情来写这本书的。
在我看来,我们的公立教育以人才筛选为核心目标,一切以高考为目标。这非常符合咱们的国情。但问题在于这种擅长提高平均教育水平的制度,并不适合培养个性化人才。比如,上面提到梁宁的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其实来自于几个出色的企业的实战培养,并非大学教育。
可问题在于,如果大家看了《学习的本质》、《平均的终结》这些书之后,会更好的体会到: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除了同卵双胞胎,每个人的基因都不同,而每一次学习是需要用原认知接受新的信息、知识,构建新的认知,每个人的基因受体不同,环境不同,我们使用了200多年的教育体系,已经明显跟不上个性化培养的需求了。
我最近经常跟学生和家长分享一个个人体验:十年前,我管着近300名咨询师,公司一年服务4000名准留学生,谁要是有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全组甚至是全公司咨询师都会知道。因为很少见。而如今我的公司,一年三四百名学生,我的咨询师几乎人手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是需要药物治疗的程度)。以小见大。
我从业14年,高中生、大学生都有接触,所以有比较多的机会对比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大量的事实,让我很难说服自己让孩子在国内接受本科教育。举几个例子:
我认识的985的教授、院长、校级领导都没有让自己孩子留在国内读研——他们在体制内,他们的选择很说明问题。任正非说了:自己做的狗粮自己吃不吃是判断产品好坏的最直接的标准。在这种问题上不要看别人怎么说,看他们怎么做就好了。
我认识的不少清北大学生,在出国交换之后,立刻产生了出去读书的想法。
吴军在《大学之路》里说:“很多中国的大学校长认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大致相当于美国中上的州立大学水平,美国的大学教授们也基本认可这个说法。”
我们2月份对国内 985 本科 transfer 到美本值得吗? 这个帖子的答案做了统计,48个认为值得:14个中立:9个反对。而其中48个认为值得的,除了一部分没办法确认身份的,只有两个是机构答案,剩下都是亲身体验者;9个反对的只有2个是亲身体验者。虽然这个帖子有幸存者偏差的可能性,但是从我自己亲自接触的转学生他们的亲身体会,也完全验证了我的结论。
所以,如果我想拉姆接受更好的教育,国内的本科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项。高中出不出?我的观点是,如果我和媳妇儿不能整个家庭一起,那么大概率不考虑。虽然我知道美高很好,但是牺牲家庭幸福换取孩子的极致化教育,不是一个好选项。我希望她自由,但我不需要她多上流。
我当然知道阶层很重要,但是阶层跃升需要三代人努力,我不会给家庭附加那么高的压力。那和我的人生观不同。除非到时候孩子自己选择。
2)更快的刷新认知
这是我每次公开讲座时都会尽力去强调的。这是一个非常虚的东西,但是却是我这些年自己思考,和自己学生交流,对教育目的思考后的结论。我认为这个东西的价值,比第一点还要重要。
整个人类社会的知识积累速度是指数级增长。1965年,数学家普莱斯(Derek J. de Solla Price)总结道:“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来测量,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科学知识的增长趋势是一个指数函数,其复利率大约是每年7%。也就是说,知识的‘数量’每10到15年便会翻一倍,每半个世纪增加一个数量级,而我们现在的知识积累是300年前的近代科学初始阶段的大概100万倍。
我们的孩子面对的是更快变动的社会,知识是要靠终身学习才能保证不落伍。因此在成年之前,更高效的刷新认知将变得更加重要。
而留学,毫无疑问,是刷新认知的最高效的方式——站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


IP属地:山东1楼2020-04-10 11:13回复
    04 关于安全问题
    朋友圈里的国外≠真实的国外。我从事留学行业14年,没有听说一个学生遇到大的人身安全问题,而我院队队长,比我高一级,在水房被人用瑞士军刀插成了**。国内大学一年死个学生,咱们自己都知道,并不是什么特别罕见的事情。
    枪只是个工具。每年交通事故死了多少人?有人会说禁掉汽车吗?
    美国有自己的社会规则,就像国内你不应该半夜去洗头房附近一样。


    IP属地:山东2楼2020-04-10 1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