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钱就余钱吧,人得认命,谁让自己是老头子捡的呢。活命之恩,不可或忘。
老头子自称赊刀人,就是把刀赊给那些买不起刀的穷苦人,或是纯粹怀着“有便宜不占***”准备有来无回心思的有钱人,然后定下时间,到时再来收刀钱。这个时间定的有长有短,十天半个月的有,几十年的也不少,更有甚者,隔上几代人再来收钱。
为防对方耍赖不认账,赊下刀后往往留下几句警语谶言。到时若甚事没有,自然是一了百了。若一语成谶,便想着能镇住对方,乖乖还钱。毕竟这人啊,无论穷富善恶,大多相信头顶三尺有神明。如若这都不能让赊刀的人乖乖还钱,那便考验赊刀人的胆魄手段了。
所以干这行就需要有胆魄,有眼光,更要有运气。有胆魄,才敢赊刀收钱;有眼光,才能审时度势,预判将来,得以一语成谶;至于运气,那便是虚无缥缈,无从言说,时势罢了。
老头子自然是三者皆无,要不然也不会一辈子穷困潦倒,最后病死途中,落下个草草收尸的境地。毕竟三者皆有的人,哪个不是人中龙凤,犄角峥嵘之辈,谁又会去做那有上顿没下顿的赊刀人?
老头子手上有本代代赊刀人薪火相传的账簿。上面记载着不知何时、不知何地、更不知何人的赊刀记录以及赊刀人留下的谶言。
比如账本最后一项,“乙亥年五月十三日,南浃洲出云国伏虎山崔原,赊灵器纯阳剑,山倾赤水,收灵石百万”。这里面南浃洲出云国伏虎山是何处,闻所未闻,让人如何找寻?谶语“山倾赤水”更是无稽之谈,照此收账,岂不是血本无归?灵石是何物,能当钱花?
可账本里都是这样的奇言怪语,莫名其妙。
临死前,老头子不停跟余钱念叨代代赊刀人口头相传的规矩。“宁赊家贫如洗三餐不继,不赊腰缠万贯无根浮萍”。“黑刀是根,账本是命”。其他片言只语也无。
前一句,老头子给余钱解释多次,余钱也懂,就是怕把刀赊给那些没有跟脚的人收不回刀钱呗。至于后一句,余钱就当个笑话听,嗤之以鼻。
一把黑不溜秋不知啥材质的破刀,除了硬没别的优点,着急了可以当撬棍用的玩意儿。劈石砍柴,剁骨切菜,没见老头子磨过。
那账本倒是听老头子嘀咕了几回,可一听就知道是无甚用处的烂账,除了撕了当厕纸估计没甚鸟用,等哪天余钱识得账上字句了,估计能气笑了。
余钱用老头留下的银钱买了付薄皮木棺,让老头子好歹入土为安。除了那把还有点用处的黑刀,其他菜刀、柴刀、剪刀乱七八糟的刀,大都让余钱贱卖给了铁器铺子换做米钱。剩余的便是竹篓里那些了。
至于那本账簿,权且留着,毕竟是个念想儿不是。
背负竹篓,腰别黑刀,怀揣不知所谓的账本,余钱心想着今天看样子还是要卖刀换米了。
赊刀人不赊刀了,还算赊刀人么?
可是这般小小的一个人儿,肩不能扛,手不能抬,不卖刀难道去做那野狗一般的乞丐么?先不说余钱愿不愿去做,即便去做了那伸手乞讨的小乞丐,最后不也是成了被人打断手脚的乞讨工具?
赶在铁铺关门,把背篓里所有的刀全都卖掉,又去米铺买了米,剩下的钱还能支撑小半个月。回到老头子留下的小院,烧火做饭,饱餐一顿,收拾停当。
天色渐黑,余钱躺在床上,思绪纷乱。
今日铁器铺子老板看余钱卖光了刀,大概想到他今后再无收入,便跟他说起了一件事。小镇每隔十年,就会来一些飞来飞去的仙人,寻访十岁以下身具灵根的男女幼童,去那山上修仙问道,寻求长生,不过却从未听说谁家孩子能够选中。
“今年又是十年之期,那些仙人如果再来,余钱你不妨去试上一试,说不定就能被选中。如若有幸选中,既能解决吃饭问题,又能做那山上仙人,即便不能长生,想来一生衣食无忧问题不大。”
“灵根……那是什么东西,我有么?”
“那我就不知了,你我都是凡夫俗子,想来是看不出什么。”
……
铁铺老板的话,让师父死后一直浑噩度日的余钱再次升起希望。要是能拜入仙门,不求那长生不死,能解决吃饭问题就是极好。
至于便宜师父临终托付的赊刀生意,那便无所谓了。但凡赊刀能糊口度日,余钱也不会卖刀换米。再说了,难道神仙就不用刀了?把刀赊给神仙也是一样嘛。
前后想完,便心安理得的迷糊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