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懿吧 关注:533贴子:7,207
  • 12回复贴,共1

【闲聊】打三藩的“至暗时刻”,是谁陪着康熙皇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这个“至暗时刻”不是我定义的,是《庭训格言》里有一段话,康熙是这么对他的儿子们说的:
训曰: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乱时,因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信息不通,朕心忧之现于词色。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军旅事,奏毕佥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向朕云:臣观陛下近日天顔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兵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抵敌?不日永兴之师捷音必至。陛下独不观太祖、太宗乎?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朕甚是之。不日,永兴捷音果至。所以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实人也。
=============================================================================
也就是说,整个八年平定三藩战争中,唯独永兴之战,康熙曾经表露出忧虑,大臣甚至说他怯懦,不如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所以,这是我定义的平定三藩“至暗时刻”。
然后我又搜了一下战后康熙组织人编写的《平定三逆方略》,研究一下永兴这场战是什么时候打的,究竟怎么回事?


IP属地:北京1楼2020-04-11 22:49回复
    哎,此时就不得不夸一下大清的国运了。就在这时,吴三桂突然挂了。永兴不是清军打下来的,是因为吴三桂死了,敌人内部乱了,放弃了永兴。到九月初,永兴终于拿下了。
    康熙写诗《大將軍報吳逆暴死其下賊衆潰散無餘大兵指日進取恢復封疆》,然后开开心心陪太皇太后泡温泉去啦。孝懿有没有一起去就不知道啦。如果去了,那就没看到雍正出生。


    IP属地:北京4楼2020-04-11 23:37
    收起回复
      但三藩之祸,我个人认为是因为四大辅臣纵容吴三桂,实施海禁和圈地又不得人心。康熙的第一道亲笔上谕,就是把明朝藩王的土地免费给农民。四大辅臣执政水平真的很差,还残害忠良。难道不知道中国封建社会每次都是因为末期土地兼并而导致农民起义,然后灭亡的吗?居然圈地,还不放出废藩田地。历史上藩王作乱还少吗?居然给吴三桂随意选用文武官员的权力,还让云贵总督和巡抚听吴三桂命令。明知道中国人当时就是算不准历法,影响农业生产,还要杀洋人(当然里面也出现了认为诺亚是中国人祖先的**中国官员,但就像康熙说的,罪不至死,把他的书禁了就完了)
      我是康熙我也忍不了。但坏事别都推给鳌拜,索尼在圈地上是支持鳌拜的。遏必隆就更不比说了。
      打三藩还有一个难点,就是铜。铜在当时既是货币,又是铸炮的原材料。没有海禁之前,从日本进口。海禁之后,云南大概是铜唯一的来源。虽然我常常吐槽清史稿,但清史稿里记录了康熙十二年,尚可喜命人前往日本通商,我觉得十分合理,就是买铜,应对吴三桂造反。
      康熙十八年九月,战争局势扭转后,康熙命人把废弃铜炮拿去铸钱。打三藩是一个系统工程,战争与民生如何平衡,就像今天防疫和复工如何平衡,很考验领导人的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三藩打了八年,期间后宫基本复建完成,后面能紧接着打TW,说明皇室的小金库和国库都很坚挺。


      IP属地:北京6楼2020-04-12 00:19
      回复
        打三藩还有一个问题,邪教渗透军队了。那个叫朱二眉的,居然有人把他比作哥白尼,说康熙杀他阻碍了中国科学进步,简直是为了黑而黑,呸!人用大脑思考的说法,是耶稣会士带入中国的。那个人就是看了点天主教的经书,就开始自立门派了,就是一个骗子!
        还有说福全的福晋难产也是找他做法。我觉得那时候的满洲贵族在安胎养胎上肯定出了偏差,皇后和贵妇一个二个都难产,绝对是哪里出错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04-12 00:48
        回复
          佟国维(一说佟国纲)在京城拿下吴应熊,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首先,如果吴家父子里应外合,大清基本就要逃回关外了。第二,如果吴应熊没死,吴三桂死后就不是孙子继位了,由一个成熟的儿子继位,这场仗还得再打下去,百姓会很惨……所以抓吴应熊太关键了。
          而有的家族的代表却在这时候跳出来说,要杀了支持撤藩的人,呵呵……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04-12 11:58
          收起回复
            在索额图提出要杀了支持撤藩的人之后,康熙的反应可以说是非常有担当了。他说撤藩是他的决定,不怪任何人。那时他还不到三十岁。如果他真的怯懦了,把责任推给大臣,那就不知道谁要当大清的岳飞了。康熙还写文章评论过宋高宗,认为南宋错不在求和。求和要结合当时的环境来评判。后金也曾向大明求和。明主战也败了。那篇文章写得挺好,优秀政治家看历史果然眼光不一般。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4-15 20:29
            收起回复
              “永兴”这个词,在《平定三逆方略》里第一次出现是十七年二月初九(庚戌)。永兴位于湖南,地理位置很重要,守不住永兴就很可能就连江西也守不住。当时是在清手里的,吴在衡州。二月底,孝昭皇后去世。
              到四月份,清已经丢了永兴。到了六月份,更是失利了两次。大家都知道,打仗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康熙的“至暗时刻”就是发生在两次夺取永兴失败之后。
              “复谕穆占曰:尔勿因永兴两次失利,遂不计大事有裨与否,冒昧妄动;亟宜鼓舞人心、振扬军势,以图克济。果能并力破寇,前罪自当涣释。”并要求大臣画图汇报战局。
              而且那时,闽的局势也很糟糕,郑氏和耿勾 结,也出现官兵被困,没有音讯的情况。康熙下令,闽即使丢掉海澄这座城,也要把被困官兵救出。
              所以,这整个六月份,康熙应该是很难受的。甚至能看到他写了一首记录“加班”的诗《夜至三鼔坐待議政大臣奏事有感而作》。
              从方略来看,当时亲王在现场作战指挥并不怎么样,将军穆占也被康熙训了。一直打到八月份,也没有把永兴夺回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4-07 16:51
              回复
                起居注里,十七年五月十四日写的是去巩华城。但从他的诗可以知道,他那天先去了广泉寺,又去了卧佛寺,在卧佛寺过了一晚,第二天去的碧云寺。出去住寺庙,大概是微服私访吧。戏曲和明清小说里,主角出远门都选择到庙里借宿,然后发生了不少故事。
                莫名其妙总被xx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4-19 20:50
                回复